四年前,张锐毅然辞去互联网媒体高管职务,纵身一跃跳进创业蓝海。他没有选择当时炙手可热的社交和游戏,反而选择当时中国还没有任何市场的移动健康作为创业项目,做出了一款名为“春雨医生”的手机问答软件。
根据张锐透露的数字,目前,春雨医生上已累积有5800万注册用户,10万名二甲以上医院的医生,每天在线问诊量超过8万,有1万活跃医生,月活跃数领先于行内其他产品。
2
|
移动医疗行业的布道者张锐 [保存到相册] |
如今,线上问诊已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春雨医生再向前迈了一步,推出线下诊所和私人医生服务,在移动医疗行业中踏出一条新路。
起初激发张锐做出这个产品的,是他对于医生这个行业的认知。出身于医学世家,张锐耳目渲染地看到了目前国内医疗生态的问题:医生价值被低估,医患关系紧张,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药品价格过高……
“我们希望能还原医生的尊严和价值,让医生获得更好的尊重、更好的回报,这就是我们的目标。” 张锐希望通过移动互联网,改变中国医疗行业现状,可谓野心十足。
张锐的野心
酒店大堂的长沙发上,春雨医生CEO张锐与CMO刘成平、北京友谊医院急诊科医生王明轩并排坐着,接受对面十几位记者群访。这是5月份的一天,“春雨医生”刚刚举行了一场新品发布会。
在这样正式的场合,刘成平与王明轩一席商务装扮,正襟危坐。张锐则倚在沙发一端,身着蓝色运动卫衣、牛仔裤,脚下一双旧运动鞋——这是张锐的经典装扮。刚才在台上演讲时,张锐来回走动,即兴感十足。演讲是他的强项,多年来的名声在圈内有口皆碑。此时,他坐在沙发上,身体看上去很放松,但脑子正飞速转着,因为记者的问题实在很尖锐。
“春雨将面临什么风险?”“医保怎么解决?”“与医生的分成是怎么解决的?”
有时,张锐会用简单的一句话回应记者,但涉及到观念性质的问题,他会立刻纠正:“在我的观念中,没有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这两个差异,在我眼中只有闲置资源和非闲置资源的差异。”张锐双腿盘坐在沙发上,边说边蹭运动鞋。他不时两手撑脸,也会随着兴致倒在沙发扶手上——这不像一个记者招待会,更像朋友之间的闲聊。
会后,被记者围堵的张锐已记住了每一位提问的记者,记住他们的特点和姓名,也会把习惯性地将手搭在记者肩上——这些习惯与他多年媒体从业经验有关。
创业前,张锐出身媒体,曾在网易公司任高管。创业后,40多岁的他依旧带着些媒体人特有的机灵劲儿。
这次发布会发布了春雨医生线下医院与私人医生。张锐的野心又向前迈了一步——他绕过政策障碍,拉动闲置医疗资源,与现有的医疗机构签约,创造一种新的合作模式。而私人医生把张锐之前的设想进一步呈现,他希望能够以此帮助用户监控自己的健康数据,协调线下就医和康复。
在张锐看来,盘活闲置资源是互联网对于春雨医生的本质价值。“我们有更轻灵和激进的方法能够实现规模性扩张,能够实行最大化的市场占有。”张锐对自己的产品模式很自信,他准备年底前在50个城市开设300家线下诊所。
与这样的宏图相反,当张锐2011年决定从网易辞职时,他还未想好要做什么。他选择用逆向思维排除法来寻找自己定位。
首先,他否决了社交。这与他做网易微博的失败不无关系。社交平台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且一家独大,他兴趣不在此;其次,他不做手游,尽管能够赚钱,但创业项目的死亡率比较高;工具类软件也被否决。排除了热门领域,剩下医疗和教育两个领域。
2011年,移动医疗在中国还是一片荒原。作过记者的张锐观察到了公立医院的资源紧缺,也发现二级医院资源被闲置。他从中嗅到了机会——他想占有这块空白的市场,一方面为病人创造更好的就医环境,另一方面改善医生的地位。
过去几年,移动医疗行业市场逐渐成熟,尽管盈利模式还未清晰,但资本已开始涌入。2014年8月,春雨医生以5000万美元的创纪录C轮融资让整个移动互联网市场都闪了下腰。随后,即有媒体报道春雨医生将于2017年上市的计划。
四年后,张锐的野心有了资本与市场的回报,但他的野心不止于此——他想利用移动互联网重构医患关系,甚至改变中国医疗生态。
2
|
张锐在"春雨医生"发布会上演说 [保存到相册] |
暗夜行走的布道者
四年来,张锐“创造”并改变了移动医疗行业。与此同时,他的身份也发生了转变——曾经,身为互联网媒体高层,他站在“食物链”的顶端品评整个行业,
带着理想主义的张锐,刚刚进入移动医疗行业便发现困难重重——他要开始接受他人的品评,还要俯下身子应对资金、技术的困难。
不过,张锐一直不担心他人是否认可自己,他坦然面对质疑——这是多年媒体经验给张锐留下的优良素质。“我常常思考,凭什么你说的是对的,那些想当然的东西,最后一定还要再推理一遍。创业对我而言,就是要坚定,坚持,我在暗夜行走。”张锐说。
春雨医生初创时,需要拉到第一批医生用户。于是,张锐成为一名布道者,去说服医生加盟春雨医生平台。起初,他逐个拜访医生,免费赠送智能手机,教他们使用软件。后来,为了减少成本,他带领团队去医院讲课,在医生们的会议上做产品推广……
从一个人到一群医生,再到一批医院,张锐成为移动医疗领域的第一个布道者。半年后,开始有医生主动联系,想进驻春雨医生。
有了第一批用户,张锐需要融资。什么是移动医疗?是否合法?政府是否支持?面对投资人,这些都是张锐需要反复阐述的问题。而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在行业还未成型资本还未进入的情况下获取资本的信任。
春雨医生副总裁毕磊回忆,两个月内,张锐见了一百多位投资人。完成B轮融资时,张锐已因压力太大引发斑秃,左边的头发全白了。尽管C轮融资请专业机构做了前期的梳理,但后期依然是张锐亲自与投资人谈。
“一天之内,张锐最多要向七八个人,重复同样的内容。”公关总监徐妍妮回忆,她能感到,张锐很累。张锐能承受融资过程的艰辛,能应付投资人各种刁钻的问题,只有投资人质疑张锐的团队,他才会难受。
张锐的性格憎恶分明,直言直语。当同事提出他赞赏的想法,他会毫不吝啬溢美之辞,若不满意,他会不留情面地批评。被骂的人不能当场反驳,只能一边委屈地说不出话。事后,一旦张锐意识到员工说得在理,他便走到员工面前,诚恳地道歉:“我刚才说得不对,你说得有理。你原谅我好不好?”
在公司内部,张锐能保留张扬的个性和理想主义,但对外界评价和质疑,张锐却要收起直脾气,不厌其烦地解释和演讲——他不得不让自己变成一名产品的兜售者,这几乎是每一个创业者必须付出的代价。
1
兼具文艺与极客气质的张锐 [保存到相册]
文艺中年的理想主义
二十年前,张锐还是大学里留着长发的文艺青年。如今,年逾40岁的张锐剃个板寸,身上杂糅着文艺中年和极客的双重气质。
办公室里,张锐总能成为一道风景。当一群人围坐在办公室内开会,大伙正争论不休时,会议桌的另一头,老板张锐抱着吉他,弹起《恋曲1990》。至高潮处,音乐戛然而止,讨论继续。
“这是办公室里常有的场景,很多点子是在张锐的琴声中蹦出来的。”徐妍妮说。
张锐学新闻出身,早年曾在北京体育大学教书,在京华时报最辉煌的时代,他担任新闻中心主任。但他最受瞩目的经历,还是担任网易副总编辑的五年。
春雨医生副总裁毕磊认为,之所以张锐会选择一个之前国内还未有人涉足的领域创业,这与他多年来保持着对事物的新鲜感有密切联系。张锐给毕磊传递的理念是,新闻人要站在潮流的前端,传递出新奇而有价值的信息。
曾在京华时报任职的任冠军印象最深的是,“新闻是一种理想”这句话是张锐从事媒体行业多年来的口头禅。汶川地震其间,作为网易副总编辑的张锐集中所有记者,寻找一个在地震中失联的姑娘。“只因她寄托着希望。”在博客里,张锐写道,“我们的理想主义,就是在汶川被遗忘的时候,用微薄的力量,去提醒人们不要遗忘。”
张锐曾说:“我一直坚信,人需要一些古代侠士的情怀。”选择医疗行业,是因为他看到这个行业的不公,他想通过移动互联网拉近患者与医生之间的距离,在传统的医疗视野之外,创造新的医疗服务形态。
“你说创业公司太看重情怀会死吗?有可能会死,但也有像特斯拉创始人Elon Musk这样的能人志士,怀有一份侠骨柔情。我不谈他的电动汽车多牛逼,其实以前很多人都做过不烧油的车,但从没有这么极致的做法。世界500强里有多少石油公司,他完全在和世界作对,你能说他不牛逼吗?”张锐钦佩Elon Musk与世界作对的精神。而他正在做的,正是与垄断的医疗行作对。
张锐完全不担心外界是否认可他,他内心明白,一旦想要切入利益集团,就必须面对质疑。“轻问诊”产品出来了,他要面对用户量与医生数的质疑;当用户积累到一定程度,外界开始质疑春雨医生的盈利模式;如今,张锐推出了线下诊所,他需要回答的问题更多:如何统一化管理线下诊所?如何解决医保问题?如果发生了医疗事故怎么办?如何调配医生多点执业……
“谁都可以说春雨没有商业模式,但是春雨不能。”张锐自知,春雨医生是行业的先行者,所有人都在关注,“你要去不断尝试,这是先行者的使命。”
在张锐看来,逻辑演绎没有意义,必须用实践去验证。当春雨医生有了第一批用户,张锐思考是不是可以卖问题,尝试之后发觉问题太轻了,用户付费动机不强。接着春雨医生推出会员制,为用户提供包月和包年的卡,尽管有用户买单,但增长比较缓慢。
张锐继续思考,既然虚拟产品不好卖,那么实物呢?春雨医生开始尝试服务电商,主要销售母婴产品。“这一路走下来,直到我们开始规划私人医生服务的时候,我们未来的商业形态才越来越清晰。”
面对质疑,张锐会用自己的感召力给予对方一种希望,“我正在努力做这个事情,这个事情是很远大的一个梦想。”
张锐很喜欢用比喻,他说,做移动医疗创业就像是在走夜路,不知道前面有多少坑,多少悬崖,不知哪里才有光明。“这时候你的信念就是等,你越热爱自己的事业,越是笃定,越是自信,这盏灯就越亮。”
(本文来自搜狐新闻精品栏目【互联网追风者】 作者:付珊)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