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4月16日以来,央行例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已连续10次缺席。实际上,着力于投放短期资金的逆回购暂停实施,被认为是资金面过于宽松的主要信号之一。
或许是一个巧合,在这段时期,汇率市场也缺乏任何重要的信号指引。4月中旬,当美元指数“攀顶”后开始步入盘整回落通道时,境内即期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保持了相对稳定,多数交易日振幅都在50个基点以内,几乎看不到任何方向性趋势。
一方面,3月下旬以来汇率市场静如止水;另一方面,央行公开市场操作连续处于空窗期。两者叠加,我们不禁心生纳闷:央行这是在“耍太极”还是在“打哑谜”?
接下来列举的三个现象,应该很值得品味一番。这或许可以说明,央行不仅不是在玩深沉,相反,货币当局很可能正在酝酿一次史无前例的“超级大宽松”。
第一个现象,央行在暂停公开市场操作之前,已经连续5次下调逆回购利率合计50个基点,时间跨度是从3月3日到4月14日。而在这一7天期官方利率由3.85%调整至3.35%之后,市场相关资金价格则由原先的4.8%大幅度回落至3.0%左右。
第二个现象,在暂停逆回购操作的当周周日晚间,央行宣布从次日4月20日起,大幅下调金融机构法定存准率1个百分点。在截至五一长假前的仅仅9个交易日内,相关资金价格快速回落约50个基点至2.42%,完美破解了以往年份“逢节必紧”资金魔咒!而这次的下调幅度,远超多年来0.5个百分点的惯例。据统计,在我国金融货币史上,仅有2008年11月那次降准是1个百分点。难道,某种紧迫感又来了?
第三个现象,小长假后第一周的周日晚间,央行宣布从5月11日起降息0.25个百分点,并扩大存款利率上浮幅度至1.5倍。这一政策实施,在令市场资金价格继续大幅下行的同时,也昭示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了最后冲刺阶段。
上述一系列“组合拳”后,市场短期利率开始了一场“比一比,看谁价更低”的赛跑。例如,截至5月21日银行间市场收盘,隔夜利率已降至1.0182%,为近20年来仅次于2009年“4万亿”之后的低位,“破纪录”或许也指日可待。此外,7天利率当日也跌至1.9508%的罕见低位。
流动性的超级宽松,已让市场惊呆!这已经和2009年“大宽松时代”的情形十分相似。不仅如此,在天量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发行大幕已正式开启的当下,保持这样一种极度宽裕的流动性,将很可能会锁定在3至5年这样一个较长的时间轴内。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