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农业基础 放活生产关系—"北大仓"黑龙江多举措激发粮食增产潜能
新华网哈尔滨5月28日电(记者王春雨、管建涛、王建)告别了地趴式的小棚育苗,转而用上智能化催芽车间和现代育秧大棚,黑龙江省桦川县悦来镇万生村农民窦志刚着实感受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给种地带来的新变化—“苗育得更齐,秧长得更壮了”。
5月末,黑龙江省春耕生产接近尾声,在三江平原上耕种了几十年地的窦志刚正给家里的4公顷水稻插秧。去年一公顷地收获9吨半水稻的大丰收,更增加了他种粮的积极性。
正是因为近两千万像窦志刚一样的农民的丰收,才促成了2014年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历史新高,全省粮食总产量1248.4亿斤,比上年增加47.6亿斤,增量占全国粮食增量的46.1%,总产占全国1/10强,黑龙江助力中国人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粮食丰收来自于农业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水稻是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去年突破6000万亩。黑龙江省农委副主任白雪华介绍,去年黑龙江省新建了2.78万栋高标准水稻育秧大棚和200个小型水稻智能化催芽车间,大大提高了水稻种植的科技和标准化水平。
为了进一步提高东北粮区防洪减灾和保护生态能力,总投资约300亿元的松花江、嫩江、黑龙江三条大江治理工程于2014年7月末正式启动。
黑龙江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介绍,仅黑龙江省内三江治理工程规划堤防总长就达到2955公里,工程估算总投资243亿元,将保护全省1/3的人口,1/5的耕地。
针对质量下降的黑土地,黑龙江省84个县、市、区实施了国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9500万亩,12个县、市、区实施了国家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通过鼓励和扶持农民秸秆还田,减缓了耕地质量下降速度。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速,奠定了黑龙江稳定粮食产能的基础,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则释放了粮食增产潜能。2013年,国务院确定黑龙江省先行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一系列有关农村金融、农业社会化服务、新型经营主体建设的改革和探索拉开了黑土地的改革大幕。
往回推几年,黑龙江省克山县仁发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凤玉万万想不到,合作社能有自己的储粮仓库、烘干塔,甚至马铃薯良种繁育中心这些家业,“创新的贷款模式让我们合作社拿到了银行1亿元授信,这解决了合作社发展的最大问题—贷款难”。
一些地区的涉农贷款还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捆绑在一起。黑龙江桦川新峰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为签订订单的农民做贷款担保,银行给农民放贷更放心,农民贷款不再难,合作社也有了稳定粮源,多方受益的共赢模式促进了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目前,黑龙江省约40个县开办了“农户+合作社+企业”的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
黑龙江省农科院总农经师矫江认为,在一系列改革政策措施刺激下,黑龙江农业将逐渐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迈进,进一步释放粮食生产潜能。
近日印发的《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规划(2013-2020年)》显示,到2020年,全省将建成1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并把水利、农机、科技措施综合组装,使高标准农田项目区亩均粮食生产能力提高350斤以上,促进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构建起安全、绿色、有机的食品安全体系。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