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广州5月28日电(记者田建川)树影斑驳,踩一辆单车迎着微风随心骑行,不为到达;当东方泛白万物初醒,用运动鞋叩醒大地,迎接清晨最新鲜的阳光。
如今,8909公里长的珠三角绿道网正深刻改变着城市居民的出行和休闲方式。沿着郁郁葱葱的绿道,骑自行车接驳地铁、公交上下班成为时尚;休憩、慢行、跑步,在绿道中享受“慢生活”被越来越多的人推崇。
尽管和所有的大城市一样,珠三角城市群无法避免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但蜿蜒穿行、旖旎万里的绿道却像一条条绿色的“血脉”,为城市肌体提供着氧气和能量,让城市居民通气解压。
对于生活在广州天河区的张群达而言,每天最惬意的上下班时光是在一条3公里长的绿道上。这条绿道从他所住的小区门口经过,直通地铁。张群达每天7:30准时下楼,在小区门口的公共自行车存放点刷卡、取车,沿着绿道骑行5分钟,进地铁站。
对于张群达这样“掐着点儿”的上班族而言,绿道上没有交通拥堵不会“误点”,更有一路的好心情。“早晨上班,脚踩单车,在绿荫中呼吸着氧气;晚上下班,不急不慌,沿着绿道散步回家,在虫鸣中放下一身疲惫。”张群达说。
为人们提供慢跑、散步的都市型绿道只是珠三角绿道网的一部分。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广东已建成的生态型、郊野型、都市型等各类型绿道10976公里。其中,珠三角地区已建成绿道8909公里。
“珠三角绿道网就是一个运动休闲型的慢行系统。”广东省住建厅副厅长蔡瀛说,这个由绿化带、慢行道和驿站组成的珠三角绿道网,连接了城市的主要的公园、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居住区等,方便居民低碳出行和休憩运动。
珠三角绿道网建设从2010年开始全面组织实施。在建设之初,绿道网就被“委以重任”—避免城镇无序扩张,打通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生态廊道,提高群众的生活幸福感和归属感。广东省住建厅规划处规划师张萍说,绿道的布局选线靠近城镇,这是因为珠三角各城镇人口高度聚集。在这样的地区建设绿道,既能服务于更多人口,提高绿道使用效率,也可缓解土地高强度开发给生态带来的冲击。
从建设启动、全线贯通,再到如今的郁郁葱葱,珠三角绿道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正日益凸显。
63岁的广州增城区莲塘村村民邱镇年一直以耕田放鹅为生。如今,依托绿道带来的旅游经济刺激,他家开起了农家乐餐厅,好的时候一个月能赚五六万元。
据统计,广州增城市绿道网建成后,每月有3万名左右的游客前往绿道周边农家乐消费,绿道沿线的集体经济比非沿线村增长快53.6%。
绿道网充分发挥了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等功能,有效缓解了开发强度高、人口密集造成的城市热岛效应。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副局长吴敏说,据测算,绿道沿线绿化一年能吸收二氧化碳59万吨,释放氧气44万吨。这个局2014年所做的《广州市绿道网综合效益调报告》显示,95%的受访者在初试绿道后表示会再次选择绿道休闲,91.6%的受访者认可绿道净化空气的作用。
绿道网直接联系城市与乡村,增强了城乡间居民的交流和融合,并为低碳环保出行、悠闲生活提供了绿色开敞空间。
绿道也成为不少小学生的“放心上学路”。绿道建成以前,因为父亲担心在马路上骑车不安全,中山市三民学校的小学生文龙,每天都要步行近一个小时去上学。“绿道建成以后,爸爸不再担心,马上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骑车上学只需要20分钟,早晨可以多睡一会儿了。”文龙说。
珠三角绿道网注重生态、贴近群众、服务民生,成为珠三角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1年,珠三角绿道网获得全国人居范例奖,2012年,获得联合国人居署“2012年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全球百佳范例称号。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省再次先行先试,正全力打造“绿道升级版”。蔡瀛说,当前广东正完善城市自行车和步行交通系统,加快绿道与公共交通的衔接。同时,打造更多的公共目的地和“兴奋点”,丰富绿道内涵,不断提升绿道网的综合功能效益。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