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财经
宏观 | 金融 | 公司 | 产业 | 财经人物

专访深圳排放权交易所代总裁葛兴安:(图)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核心摘要
核心摘要

  2015年6月18日,深圳碳市启动两周年。作为全国第一个启动的碳交易试点,深圳一直在积极探索完善交易市场。随着全国碳市场大幕将起,葛兴安表示,“目前,深圳交易所不仅在加紧设计创新性交易产品,更积极将试点的经验向非试点地区推广,目标成为全国性碳交易平台。”

  本报记者 卜凡 深圳报道

  2015年6月18日,深圳碳市启动两周年。作为全国第一个启动的碳交易试点,深圳这两年一直在积极探索完善交易市场,丰富交易产品,培育控排企业碳资产管理能力。第二个履约季已至,深圳碳市场情况如何?面对全国碳市大幕将起,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如何定位?本报专访了深圳排放权交易所代总裁葛兴安。

  从今年的交易表现看,深圳控排企业在参与碳交易方面表现出相当的成熟度,市场没有像第一年那样出现明显的集中交易期。葛兴安说,“目前,深圳交易所不仅在加紧设计创新性交易产品,更积极将试点的经验向非试点地区推广,目标成为全国性碳交易平台。”

  经济进入新常态,但中国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努力不会减退,碳交易在其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在葛兴安看来,全国碳市场的启动,将提振碳市场参与方的信心,然而,国家碳市场的顺利开启和运行,还需要充分吸取试点的经验教训,更加清晰地界定政府和市场之间的边界。

  “交易集中爆发期”不会再现

  《21世纪》:与第一年相比,今年深圳碳市的履约情况有什么变化?

  葛兴安:应该说是有非常好的变化。去年的履约明显集中在履约期的最后一个月。但今年从整个市场的交易表现来看,我们判断,从2014年9、10月份开始就已经有企业陆续为2014年度的履约做准备,在市场上进行交易,整个交易的配额量、交易价格和2014年上半年相比更为平缓。虽然履约期还没有结束,但我估计后面也不会有很突然的交易爆发期。这和首年是非常鲜明的对比。这也说明经过一年的实践,已经有很多企业掌握了碳市场的运行规律,知道在什么样的节点开始准备什么样的工作。

  从督促履约的情况来看,去年深圳市发改委动员了区政府、街道办联系并督促企业,甚至到企业的工厂现场指导履约,并在媒体上连续数周发布通告,敦促企业进行履约。今年政府只是按照正常的工作流程,在报纸上、网站上公布了一下关于履约的工作通知,没有再对企业采取“密集轰炸”。

  从效果上看,今年履约的情况也远远好于去年。截至6月17号,635家企业中已经有431家企业完成了履约,这一点我觉得非常好。

  《21世纪》:深圳碳市场已启动两周年,您觉得深圳碳交易的总体情况如何?

  葛兴安:我觉得深圳碳市场整体运行良好,交易情况也相对稳定。实施一周年的减排效果验证了实现深圳经济发展和降低碳排放是可以相结合的。深圳碳市场首个履约期内,8家电力企业碳排放量下降了306万吨,下降幅度为18.2%,单位发电量碳排放强度下降了4.6%;621家制造业企业碳排放绝对量较2010年下降80万吨,下降幅度接近5.2%。与此同时,工业增加值增长了1051亿元,上升42.6%;制造业碳强度较2010年下降了33.5%;万元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呈现大幅下降趋势,较“十一五”末下降幅度达到33.5%,管控企业超额完成了“十二五”期间碳排放强度下降的目标要求。

  《21世纪》:您认为深圳碳市最大的亮点是什么?现阶段还存在哪些问题?

  深圳碳市场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两高”,即开放程度和市场化水平高、创新程度高。二是,深圳碳市场的法律基础比较扎实,并且做到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这也是深圳碳市场整个体系能够顺利运行最重要的因素。

  其中,我认为严格执法是至关重要的,没有严格执法,市场就失去了重要的基础,开放、创新就像是堆在沙地上的建筑一样。

  现阶段深圳碳市有三个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是仍有部分企业对碳交易、碳管理的认识不足,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虽然这部分的企业数量已经不是太多。其次,深圳受制于它的经济产业结构和碳排放结构,市场的规模应该是全国最小的,这种规模也限制了市场功能的充分发挥。最后,受限于相关政府的管制、限制,碳市场还无法做到高效、便捷、充分地发现价格。

  近期将推创新性产品

  《21世纪》:深圳碳市在引入机构投资者方面的进展如何?

  葛兴安:目前这项工作还在持续开展,去年进展还不够满意,主要是境外机构数量还比较少,参与交易也不够活跃。今年我们加大了境外机构的引入力度,特别是今年上半年欧元区开始量化宽松,境外的资金成本相对比较低,也是引进境外机构的良好时机。

  我们开发了英文交易系统,也专门将我们交易的管理制度译成英文,在国际碳博览会上也举办了相关的推介活动。目前国际上几个大的能源投资机构已经有四家进入了深圳碳市,还有几家正在沟通和协商,今年应该会有比较大的突破。

  与引进的机构数量相比,其实我更是看重境外机构进来以后,能够为碳市提供一些什么样的服务和产品。对此,我们已经和境外机构有了比较深入的交流,接下来会在一些新的业务方面有突破,而且规模也会相当可观。

  《21世纪》:在金融产品的创新方面,深交所有哪些具体计划?

  葛兴安:创新型的交易产品我们一直在研究和探索,其中一款产品在接下来的3个月之内将会被正式推出。虽然具体的产品暂时还不能透露,但可以分享的是,我们正在从两个角度思考和设计创新性的交易产品。一是,更加充分地发挥配额的流通属性,从而更好地帮助管控单位,以更加便捷的方式、以配额为依托取得融资;二是,以企业长期配额保值为目标,帮助企业管理配额价格的波动风险。

  《21世纪》:此前,《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提出,在广东自贸区研究设立以碳排放为首个品种的创新型期货交易所,您对此怎么看?

  葛兴安:这对我们碳市场未来的长期发展是一个利好。这样的新型交易所放在广东自贸区,我觉得对于我们广东这边碳市场的发展也是促进和鼓励。从国际实践看,碳期货在碳价发现和风险对冲方面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如果进展顺利的话,我想我们国家的期货交易所也应该发挥这样的作用。

  目标:全国性的碳交易平台

  《21世纪》:全国碳市即将起动,就试点到全国碳市的过渡,您认为应该重点关注那些问题?

  葛兴安:我觉得最关键的是试点的经验教训如何在全国碳市场的建设过程充分、有效地被吸收,这也是试点的价值和使命。

  其次,试点向全国碳市场过渡是否顺利,还取决于全国碳市场顶层设计。未来全国碳市场覆盖的行业、企业、地域、温室气体种类等和试点碳市场如何衔接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现有纳入试点地区的管控企业未来是否进入全国碳市场,以及如何进入全国碳市。

  再次,试点阶段结余的配额是不是能转换成全国的配额继续有效,这是投资者和管控单位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影响我们试点市场在后面几年能不能正常运转的重要因素,因为如果无法转成全国的配额,那么,多余的配额就会失去价值,会对市场带来比较大的冲击。

  最后,全国碳市还需要更清晰地界定政府和市场的边界。碳市场本身是一个政府主导建立的市场,政府对碳市场的影响比对其他天然形成的市场的影响要大很多。这种背景下还要充分发挥市场自身的作用,尽可能地降低政府对市场不合理的干预,频繁、突发的干预。政府的职能是什么,政府对市场干预的手段是什么,频次是怎样的等等,在全国碳市场启动之前应明确。

  《21世纪》:在试点走向全国碳市场的过程中,深圳交易所的定位是怎样的?

  葛兴安:我们交易所的目标始终是成为全国性的碳排放权交易所,能为更大范围的管控单位和客户提供优质的碳市场服务,我们希望在全国碳市场建立的背景下,能够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争取成为全国性的碳交易平台,为此我们一直在促进市场流动性,进一步创新,促进配额资产价格的快速实现,开展区域活动,并在帮助非试点城市进行能力建设等方面持续努力。

  《21世纪》:你之前曾提出,试点要走出去,深圳在非试点地区有哪些合作?您认为非试点地区应该如何迎接全国碳市场?

  葛兴安:非试点地区面临的挑战很大。一个是人力,二是财力,三是支撑机构不足。我觉得试点应该帮助非试点地区加强能力建设。

  我们这次借助深圳国际低碳论坛,与全国10多个地方的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官员共同探讨建立一个统一的区域性碳市场。这个碳市场可能使用统一的登记系统、交易平台、统一MRV,但是各个碳市场自己拥有自己本地的管理权限。

  活跃全国碳市的三个关键点

  《21世纪》:全国碳市开启以后,您认为活跃碳市的关键点在哪里?

  葛兴安:首先是体系设计要体现市场导向。二个是我们对市场的开放程度,会不会得到投资机构或投资者的认可,吸引他们积极参与。第三个是在配额总量和减排目标的设置方面还是要防止出现配额的超量供给的问题。

  《21世纪》:从国际经验来看,配额过剩导致了欧盟碳市的低迷,您认为全国碳市设计中应如何避免配额过剩?

  葛兴安:配额超量与否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机制设计,如果没有总量调整机制的话,出现这种情况就比较麻烦;二是市场预期。如果整个市场是长期性的市场,初期的配额过量,对市场的影响不会太大;三是,宏观经济形势以及分配方法等多种因素。

  这个问题的解决难度较大,需要综合性的措施。从我个人的观察,除了初期就采用完全拍卖的体系之外,其他的国际碳市场在建立初期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问题,这可能和碳市场建立和启动所需要的支持度是有关的,需要政治上的折中和妥协。

  此外,准确的数据基础也是规避此问题的有力支撑,未来的碳排放情况的预测取决于现有的数据基础。历史数据以及对未来整体经济形势、经济增长情况的判断,都需要有比较可靠的数据基础。

  《21世纪》:经济进入新常态,这种变化对碳市场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葛兴安:我认为这取决于人们对新常态的认识。如果我们把新常态视为一个机遇,视为一个产业的转型或者说是环境提升和优化的机会,走上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道路,我觉得碳市场在新常态下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对碳市场这个机制来说这是一件好事情。

  《21世纪》:全国市场建设,对参与碳交易的相关方有何影响?

  葛兴安:全国碳市场的远景已经为碳市场带来了更多的信心。全国碳市建立在7个试点的基础之上,其运行的体系设计、运行的质量、管理方面无疑要比试点碳市场更高、更好,更加健康。所以我个人对全国碳市场启动后,相关低碳产业的发展持乐观态度,我相信会有更好的机遇和更好的前景留给这些仍然坚持在碳市场中的机构。(编辑 李雪玉)

  作者:卜凡
business.sohu.com false 21世纪经济报道 https://epaper.21jingji.com/html/2015-06/22/content_130434.htm?div=-1 report 4994 核心摘要2015年6月18日,深圳碳市启动两周年。作为全国第一个启动的碳交易试点,深圳一直在积极探索完善交易市场。随着全国碳市场大幕将起,葛兴安表示,“目前,深
(责任编辑:Newshoo)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