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重启逆回购驰援短期流动性 降准预期暂“落空”
导读
多名分析人士也认为,这可能预示着货币政策工具由“大水漫灌式”的降准、降息向定向的微调。本次逆回购操作也意味着6月末降准可能性的下降。
本报记者 李玉敏 北京报道
6月25日,央行公开市场重启逆回购操作,上一次央行逆回购是在两个多月前的4月16日。4月19日央行宣布大幅降准后,逆回购操作一度暂停。
根据央行公告,本次逆回购期限为7天,规模为350亿元,中标利率却仅为2.7%,与同期限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相当。
央行官方表示,“目前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充裕。近期,受半年末金融监管指标考核以及大盘股发行等因素影响,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短期资金需求有所增加。”
中国货币网数据也显示,资金面总体较为宽松。6月25日当天,隔夜的Shibor利率为1.357%,7天的为2.884%,14天的为3.6%,一个月的为3.571%。虽然短期利率维持在较低水平,但是临近年中,市场对资金面的预期逐渐趋紧。从上周开始,14天期限的Shibor利率就逐渐上涨,6月19日突破了3%。
稳定市场预期,熨平季末资金面波动或是此次央行进行逆回购“放水”的主因。央行也表示,“及时开展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适量投放短期流动性,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促进货币市场平稳运行。”
多名分析人士也认为,这可能预示着货币政策工具由“大水漫灌式”的降准、降息向定向的微调。本次逆回购操作也意味着6月末降准可能性的下降。
维稳意图明显
中金公司固定收益分析师陈健恒认为,本次逆回购操作的背景是,临近6月末资金面季节性紧张,而6月份到期的6700亿MLF可能有大部分没有展期,二级市场回购利率近期有所回升,二级市场7天回购利率回升到2.8%附近,推动现券收益率也有一定程度回升。
因此,央行重启逆回购操作的目的是熨平季度末资金面波动,并且重新引导货币市场利率回落。从2.7%的发行利率来看,比目前2.8%左右的二级市场利率略低,比暂停前3.35%的发行利率下调了65bp,也可以看到央行引导货币市场利率回落的态度较为坚决。
值得注意的是6月24日上午,财政部公开招标发行的第十三期记账式附息国债,计划发行规模为260亿元,实际发行量为251.6亿元,罕见地成为年内首只遭遇流标的政府债券。这一风吹草动也为资金面增加了一丝紧张的气息。
也有不愿具名的券商人士认为,5月份以来货币政策“微调”的转向很明显。2-5月份央行几乎每个月出一次宽松,不是降准就是降息。而5月中旬以来,进行了两次正回购操作;MLF也不续作;市场预期的降准也未兑现。如果把这些央行的行为串联起来看,很明显得出央行货币政策可能已经微调的结论。
民生证券分析师李奇霖也认为,半年末考核、MLF到期、大行分红、打新扰动等多因素叠加导致6月短端利率上行,此次逆回购重启,中标利率随行就市降至2.7%,央行呵护资金面意图明显。
某不愿具名的资金交易员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资金面整体并不紧张,但是5月份的正回购和MLF的不续作让市场担忧货币政策有趋紧的风向,临近年中更是心有余悸,所以央行此举信号意义大于实质,就是为了稳定市场。”
华创证券宏观经济研究主管钟正生认为,货币政策转向的担忧可以休矣,央行转变的只是流动性投放的节奏和结构而已。尤其是在当前长债利率居高不下之际,央行投放中长期流动性的必要性彰显。
降准可能性减小
“降准暂时别再指望了。半年末资金面无忧,何必祭出这一重磅炸弹呢。要说下一次降准的逻辑,那也是为第二批地方债置换做铺垫。”钟正生认为,央行采用逆回购来补充流动性,预示着降准的预期将大幅减弱。
央行近日公布的数据也显示,5月金融机构外汇占款增加322亿元人民币,为连续第二个月增长。外汇占款的回升也让央行进一步大规模释放流动性的必要性下降。
方正证券也认为,从逻辑上来说,此次逆回购之后,短期降准可能性进一步降低。同时,从目前短端利率的走势以及资金面观察来看,短端资金并不短缺,暂且认为这次逆回购操作是针对季末效应的平滑措施,或不具有持续性。
不过,李奇霖却认为,货币政策宽松基调不变,降准依旧可期。因为长端高位,收益率曲线陡峭,长端高位不利于实体顺利去杠杆,降准仍是可选的政策选项。
中金公司的分析也认为,不能机械地以央行是否降准来判断货币政策的宽松态度和力度。考虑到6月份经济数据可能再度下滑,预计未来一段时间货币政策仍会以放松为主,方式可能不局限于降准降息等全面性放松工具。鉴于今年前4个月央行也多次下调逆回购发行利率来引导市场,未来逆回购发行利率是否还会进一步下调来释放信号也值得关注。
针对目前资金面宽松,但实体经济增长乏力,信贷需求微弱,银行惜贷的情况,李奇霖还建议,央行可以启动尘封已久的货币政策工具,调低超额准备金利率。目前,我国的超额准备金利率为0.72%,仍有较大的下调空间。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