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行业过去多年一直暮气沉沉活在边缘,直到最近才因为家用市场稍微进入了显示的主流视界:极米、坚果、PaPa、威泡、海尔、酷乐等一批公司进入家用投影领域,纷纷推出售价在2-3K 左右的产品。最近,极米、坚果等又都拿到新一轮融资。
不过,当我们谈论这个“新机会”的时候,可不要忘记小米、乐视这些还没有进场的大玩家。
到底是谁在做投影?
目前国内互联网投影品牌里,最知名的算是极米和坚果。这两家公司基本都是在2012年左右进入这个行业,是国内比较早的入局选手。他们代表了这一批投影创业的两波力量:前者是技术类创业选手,后者有强硬的供应链背景。前一类选手中还包括威泡、PaPa等。后一梯队里还有神画等深圳厂商。
在广电总局封杀电视盒子之后,国内的不少盒子厂商也进入了这个领域,但并没有打出品牌。随后,百度、土豆、海尔等大公司通过第三方OEM公司合作,杀入这个领域。
不过,进入2015年,这个市场格局日趋稳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销量。一名业内告诉36氪,很多公司公布的数据存在水分,大部分公司最多只卖出去了几千台设备,好点的能卖到几万台,因此很多公司退出了。
极米和坚果是剩下的两家声音比较大的公司。近期极米公布获得芒果卫视3亿元融资及独家合作。坚果也告诉36氪,这一轮估值达到25亿,即将敲定,并与爱奇艺达成了合作。双方的竞争呈现出胶着状态。
内容为王
我倒是觉得,对这两家公司来说,最重要的对手倒不是对方,说不定是那些有内容的厂商。
做投影的硬件厂商会标榜自己产品的画质、音质,但这些技术上的参数都只是加分项。
人们买“屏幕”,一直都是为屏幕上的内容买单。比如,当年买PC,是为了屏幕上的office;当年买iPhone,是为了屏幕上的《愤怒的小鸟》;买iPad,是为了上面对Paper;买智能电视,是为了在线的《武媚娘传奇》;现在买投影,可能主要是为了后面的《星际穿越》。
现阶段,如果说有内容的厂商还不能提供优质的硬件,但这些技术上的问题最终会解决。即使在短时间内没有办法解决,用户也估计愿意会为独家甚至优质内容买单。试想下,如果有一个屏幕,可以同步观看《权利的游戏》或者《纸牌屋》,不管按什么付费,估计都有人买单吧。如果有大量的优质内容,估计即使产品质量一般,应该也有用户愿意为之买单。
最早,屏幕很贵,内容很便宜。我买的第一个投影仪是iCodis, 当时还没有家用投影的概念。这个基本基于原生Android系统的小盒子,可以观看任何手机上可以观看的内容 。
从去年开始,当国家开始管控大屏幕,搜狐、乐视、优酷等主流国内视频网站纷纷停止了内容支持。我只能通过复杂的操作在浏览器观看,或者选择盗版内容。
内容随处可取的时代一去不返,最受伤的就是这样硬件厂商。随愿意为一块会发光的桌面买单呢?极米和坚果纷纷找来内容厂商站台,背后折射的就是这种忧虑。
让用户付费不可怕,可怕的是都没有内容能让用户付费。
对手往往在看不见的地方
有内容、能让用户付费,又有造投影这块屏幕能力,互联网公司里最有实力的大概就是小米和乐视了,两家都是希望走“屏幕+内容”的路线。
小米在手机、电视这两块屏幕上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去年挖来老沈,投资优酷土豆、爱奇艺,10亿美元补上了内容的不足。乐视如同2014年小米的影子,以内容起家,通过打造更多的屏幕,巩固自己的生态圈。如果存在下一块屏幕的可能,两家势必不会放弃。
不过,这两个“庞然大物”的对手,一时半会应该也不会入局。
一方面,投影市场现在还没有起来,今年所有的厂商加起来都估计不足百万,甚至50万,与要过亿的手机出货量不可同日而语,与其电视的出货量比也是九牛一毛。现在进场为时过早。到市场成熟了再进场也不迟。就算自己造不出来,估计也可以通过与厂商合作或者投资的方式解决。
另一方面,在手机这个屏幕主战场,最近几家的日子都不好过。这还要感谢360,在手机主战场拖住了小米和乐视,分身乏力。
不过,这都不重要。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到时候,市场成熟了,两家采用低价策略,借助庞大的用户基数,很可能对这些投影厂商产生巨大压力。
那么问题来了,投影厂商该怎么办呢?
对于要在投影领域和小米乐视死磕的厂商来说,不妨提前攒点钱,有钱就有时间,有时间就有机会。
对于不打算硬碰硬的厂商,估计应该就会转战其他战场了,说不定在技术类似的HUD市场上不久就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呢。
当然啦,小米和乐视也不一定会自己亲自动手做呢? 小米和乐视擅长供应链成熟的品类。但投影行业与手机和电视不同,产业链很不成熟,号称“投影界富士康”的工厂目前也只是几十个工人手工生产、组装,在没有大规模起量的情况下,小米和乐视不会冒然进入,倒是投资其中的一两家还蛮有可能的。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