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哈尔滨7月29日电(记者王凯、马知遥、王晨笛)“家有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这是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呼中区呼中林场绿色庄园养殖合作社负责人刘兆文最喜欢说的一句话。
从呼中林场一处茂密的原始森林走出来,再穿越漫山遍野飘香的柳兰和达子香,就来到刘兆文负责的合作社,两间大棚,一处晒场,一间平房,一进院子就闻到扑鼻的蘑菇和灵芝的香气。记者见到刘兆文时,他正忙着和其他合作社社员晒灵芝。
“灵芝两年一收,上等的能卖到430多元一斤,如果按每斤300元算,至少能收入12万多。”刘兆文随手拿起一个大块的灵芝告诉记者。
2014年4月1日,大小兴安岭国有重点林区“停伐”后,刘兆文转岗成为林场合作社的一个负责人,他带领大家开始发展林下产业,从滑子蘑到灵芝、黑木耳,在当地林场的支持下,他带领合作社的27户社员把产品打入南方大城市,“咱们林区老百姓不能凡事都"等靠要",只有自己先努力干好,机会才能光临,转型才能真正实现。”他说。
和刘兆文的合作社隔着一道铁路之遥的山坡上住着养蜂人黄昌琴。这位70多岁的养蜂人步履轻盈,穿梭在60多个蜂箱中。蜂箱所在的这片山坡长着漫山遍野的中草药,黑蜂采的蜜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还有药用保健的功效,“今年至少能收一千多斤,能卖上近30万元。”王昌琴说。
大兴安岭呼中区农林局局长王志光说,林区停伐后,当地依托优势林下资源,积极发展偃松加工、黑木耳灵芝养殖、红豆采集等,产品远销日韩等国。当地政府也积极为老百姓提供人、财、物的支持,有条件的镇(场)还带领百姓转型。
在呼中区一处占地150亩的全民创业基地里,呼中区工会自营经济办主任张利斌正在两栋钢架大棚里打理吊袋木耳,他告诉记者:“今年年初工会全体职工集资利用区局无偿提供的两栋钢架大棚发展吊袋养殖。目前木耳长势良好,预计收入不会太差。”
据了解,呼中区为发展林下经济转型,向上级争取了600万元扶贫资金,新建1500平方米食用菌加工基地和20栋钢构木耳吊袋大棚。同时在发展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上做文章,投资1.5亿元的省森源食品深加工项目在此落户,还利用黑木耳养殖的传统优势,发挥全省唯一一家有机黑木耳示范基地的示范作用,壮大黑木耳产业,全区养殖黑木耳数量达5500万袋,效益颇为可观。
作者:王凯 马知遥 王晨笛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