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10日电 题:打造国际一流的机场枢纽——专访首都机场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史博利
新华社记者樊曦
翻开世界机场的排名,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赫然在列:2014年旅客吞吐量8612.8万人次,位居全球第二。
然而,作为中国“第一国门”,首都机场也面临国际竞争激烈、发展环境复杂的挑战。面对考验,如何抓住机遇,打造国际一流的航空枢纽?在第四届北京全球友好机场总裁论坛召开之际,记者就此专访了首都机场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史博利。
驭风而行,打好“一带一路”的“国际牌”
“"一带一路"给航空业带来了发展的"东风"。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尚有31个国家没有开通至北京的直达航线,市场潜力巨大。”史博利表示,打好“国际牌”和“中转牌”是首都机场未来发展的“主旋律”。
与国际大型航空枢纽相比,差距客观存在。2014年,首都机场国际旅客占比仅为24.1%,中转比例仅为7%,远远落后于全球各大枢纽机场30%-70%的中转率。国际航点数量低于亚洲主要枢纽机场,特别是在东南亚、澳洲区域,航线布局相对较弱。
史博利表示,北京良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首都机场可以作为北美-东南亚、欧洲-东南亚、欧洲-东北亚的天然中转点。对于首都机场来说,要积极抓住战略机遇,拓展国际航线,吸引国际中转旅客,形成四通八达的航线网络。
为了打好“国际牌”和“中转牌”,去年,首都机场新增3个国际航点,加密14条国际航线。2015年上半年,首都机场新增3家国际航空公司入场,新增4个国际航点,国际旅客占比达到24.6%。
“不要小看这几条国际航线的增加,其背后的意义是首都机场又增加和落实了对外关系的重要棋子。”史博利说。
协同发展,借力京津冀“交通先行”
在北京城南,一座现代化机场正在加快建设之中。到2025年,它的旅客吞吐量将达到7200万人次。
“北京将进入"一市双场"的新时代。届时,新机场和首都机场作为北京的两大国际航空枢纽,共同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史博利表示。
放眼国际,拥有双枢纽机场的大都市并不少见,全球有45个航空超级大都市拥有2个或以上枢纽机场。
“一市双场”不仅将大大增强北京作为国际航空枢纽城市的竞争力,其辐射效应将影响到京津冀三地,有助于改变目前三地民航业“北京吃不了,天津吃不饱、河北吃不着”的局面。
据了解,首都机场目前日均起降航班达到1600架次,还有数百架次航班无法进入空中拥堵的北京,基本达到饱和状态。
史博利表示,推动“一市双场”和三地机场协同发展,按照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的机制,有利于将一些国内航线调整到天津和河北,以增加北京拥有的国际航班时刻,既推动了三地机场群的共同发展,也满足了首都机场安全运行和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绿色科技,打造“下一代”机场
未来的一流机场是什么样?在首都机场的发展目标里,“绿色+科技”是夯实未来发展根基的亮丽字眼。
“我们要用实在的科技投入、手段和措施。打造绿色机场和智慧机场。”史博利说。
他表示,首都机场正积极推动绿色机场建设,重点推进了清洁光源的全面应用,目前已经完成了T1、T2航站楼的LED光源改造,预计年节电量达500万度。
按照首都机场“十三五”规划,史博利表示,首都机场还将积极搭建绿色机场建设合作平台,力争在2018年建立绿色准入制度,将符合环保条件及标准作为合约商的准入条件。
“互联网+”的“智慧”也在助力首都机场拉近与国际领先机场的差距。在首都机场的航站楼里,所有国内区域商业零售店面消费都已具备微信支付功能。“不仅是运输量要发展,安全要保障,人性化的服务也得插上智能化的"翅膀"。”史博利说,今后首都机场还将通过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为客户提供包括出港自助登机等更加人性化、个性化、便捷的服务。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