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财经 > 宏观经济
宏观 | 金融 | 公司 | 产业 | 财经人物

从二重退市到中车问世 国企改革的“双生样本”是怎样炼成的(图)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9月13日电(记者 闫雨昕)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扮演着“定海神针”的战略作用,然而过多超出企业范畴的使命和责任也使之成为“戴着镣铐的巨人”,国企在改革浪潮中要做到善舞,谈何容易。

  时间行至2015年,随着进一步激发市场活 力的诉求愈演愈烈,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方案呼之欲出。新一阶段国企改革如何充分体现“新”意与深化?做足资本的文章无疑成为核心抓手。透过中国中车、*ST二重这两个典型样本的一进一退、一转一合,或许可以管窥国企改革这盘大棋的谋略与变化。

  
从二重退市到中车问世 国企改革的“双生样本”是怎样炼成的

  中国中车“合而后兴”

  15年前的隔江一划,将中车公司拆分为南车、北车两大集团,他们齐头并进、各有千秋,技术也日臻成熟;然而这15年当中,缺少沟通合作而导致的大量重复性建设、海外恶性竞标,也让二者饱受市场诟病。在中国高铁“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在得意、蹉跎、迷茫过后,南北车的资产重组终于行至关口。

  从去年12月30日南北车发布重组公告,到今年5月20日中国北车股票正式退市,再到今年6月8日合并后的“中国中车”同步登陆AH股,这个市值过万亿的“全球巨无霸”无疑在资本和企业两个层面蕴含巨大希望,也被市场寄予厚望。

  作为国家战略层面意义的体现,南北车的合并已经完成了体量上的“大”。未来,中国中车还将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在技术上开启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引擎,深耕国际市场。

  中国中车副总裁余卫平此前曾对媒体表示,未来中车竞争优势要从价格优势为主向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为核心的综合竞争优势转变。在全球布局上,中国将密切关注周边国家互联互通以及高铁“走出去”等战略规划的落地,推动对外投资并购。

  在本轮国企改革浪潮中率先“合体”的中国中车,将载着国企改革国家战略上的诉求,徐徐驶向光明却又注定路途荆棘的未来。

  *ST二重“退而后生”

  镜头转向另一侧,2010年重装上市的重大装备领域龙头企业二重集团在春风得意之时迎来命运的转折点。其于2009年以50亿在江苏镇江投建重大技术装备出海口基地的决议,被认为是将二重集团拖入巨额资产负债泥沼的“始作俑者”。没等镇江项目一期投产,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令其基地建设不得不就此搁置。

  转型受阻、不可抗力,加之整个冶金行业身处周期性低谷期,二重身处层层困境中脱身乏术。上市后五年连续三年亏损,公司被迫“披星戴帽”。

  2013年,*ST二重曾一度迎来转机——国机集团与二重集团这两家国资委中央企业联合重组,这样的“强强联合”的资本动作曾经轰动一时。愿景虽好,然而对国机而言,数次“输血”不仅未能帮助二重挣脱亏损困境,反而面临“救赎”未捷反变“自赎”的窘况。

  2014年再预亏78亿元的*ST二重最终奏响了退市的“二重奏”,成为自长油之后又一无奈选择退市的央企。今年5月21日,*ST二重正式摘牌。

  但这并不意味着二重就此分崩离析。国机和二重的整合还在继续,只是二重从未像眼前这般“轻装上阵”。

  在资本市场上选择“退后”一步的*ST二重并不意味着就此分崩离析,对于国机和二重而言,二重从未像眼前这般“轻装上阵”,国机对二重的整合还将深化和继续,在面临更多的选择和考验的同时,也意味着“重获新生”的契机。

  被优化的国企基因

  2015年6月5日,中央深改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了两份国企改革的重要文件——《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意见》。明确“国有企业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强调“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坚持问题导向”。

  与此同时,国企改革也朝着更加市场化的方向推进,用市场化改革倒逼国有企业提高竞争力,提高其核心竞争优势。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南北车合并为代表的中字头重组潮带给市场巨大的想象空间,二级市场今年以来也对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而以*ST二重为代表的退市机制的启动则是资本市场公平竞争中“用脚投票”的结果——合并初衷虽好,却未能达到“1+12”的效果,但能够在母体无限制输血保壳未果后选择主动退市,既遵循了市场规律,也得到了投资者和交易所的肯定,有很强的借鉴参考作用。

  尽管国有企业依然拥有传统的市场优势、人才优势、品牌优势,但其被赋予的独特使命却也导致国企在诸多负累中踽踽独行。在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市场化竞争的植入无疑优化了国有经济的发展基因,并惠及包括中小投资者在内的市场各方主体。

  即将披露的国企改革方案具体内容尚未可知,但毫无疑问,习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特别提出的“做大、做强、做优”已经给出了明确的方向。无论是重组还是退市,国企改革的目的并非消灭国企数量,而是在100余家央企之中,优胜劣汰、强强联合,脱胎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并吸引新资本进入二级市场,最终服务于实体经济,实现多赢局面。

  在中国中车问世和*ST二重的退市两枚典型样本之间,人们或许可以见微知著——做大、做强、做优,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为指导,按照市场的方式运行,并结合资本市场力量呈现出一个国有企业全面改革的“施工全景图”。

  巨轮转向,大象起舞,中车和二重的篇章仍在续写,而110家央企和31个省市自治区国有企业改革的序幕才刚刚拉开。

  作者:闫雨昕
business.sohu.com false 新华网 https://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09/13/c_128224136.htm report 3443 新华网北京9月13日电(记者闫雨昕)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扮演着“定海神针”的战略作用,然而过多超出企业范畴的使命和责任也使之成为“戴着镣
(责任编辑:Newshoo)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