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财经 > 宏观经济
宏观 | 金融 | 公司 | 产业 | 财经人物

财政部官员:PPP项目落地要“多看质量而非数量”

来源:第一财经网站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正成为我国基建投融资改革的重要方向。

  对于近期有关PPP项目“兴趣多,落地少”的观点,财政部金融司巡视员刘健12日表示,解决PPP落地问题要在项目层面做大量细致专业性的工作,更多要看质量而非数量。

  当日,“JIC投资沙龙——PPP领域投资与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JIC投资沙龙”由中国建投主办,中国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承办。

  论坛上,中国建投董事长仲建安表示,PPP模式是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要求的一次变革,是适应“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要求的一次变革,是适应政府职能转变、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改革开放要求的一次体制机制变革。

  刘健也表示,财政部在2013年底开始正式提出PPP项目的设立,当时是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楼继伟部长第一次给全国财政厅长做半天培训专门讲PPP。PPP从概念到制度到最后项目落地,可以说用一年半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很多国家可能是几年甚至是十几年的路。

  “推广运用PPP模式是当前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也是公共服务领域制度完善和创新的需要。”刘健称,传统的公共服务主要依赖于政府投融资,我们以前政府去借钱,或者预算或者借钱然后再投资,传统的机制上存在着重投入轻产出,重建设轻运营,大家对GDP投资本身很重视,但最后投资的效果有没有产出,设备有没有被闲置,重审计轻监管,前期审计很严格,持续运营怎么样?

  他认为,这种传统模式影响了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转为PPP之后,项目的投资运营从政府转为了社会资本,政府的责任从事前投入变成了事后按绩效付费。没有服务就没有收入,公共部门获得了稳定的长期服务,私人部门可以获得可靠的长期收入。

  对于PPP项目落地率不高的问题,刘健认为,PPP模式中,政府拿出项目有没有人去投资这不是政府一家说了算,要有外部约束,有投资者的约束。这种约束有了之后能保障决策的质量更高。对PPP项目落地的说法可能要换一个角度,更多的看质量,不是看数量。

  “解决PPP落地问题不是哪个部门发个文就能解决的,不是从上到下就能解决,而是从里到外,在项目层面做大量细致专业性的工作。提高落地率关键在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变化有一个客观分析,合理分配风险,加快加速改革,确定激励相融的交易结构回报机制,提高项目的可融资性。”刘健说。

  对于如何改善PPP项目融资的问题,刘健表示,从股本融资角度来说,产业资本相对有限,成本也比较高,如果是从项目层面都是产业资本,一个单一组成结构,很难承担大量PPP项目的实施。必须鼓励机构投资者进入这个领域,在国内主要是保险公司、养老金这些,因为这些机构投资者需要一个长期稳定适度的回报,而PPP投资本身这类资产具有稳定收益抗通胀的特点。

  刘健还表示,PPP如果在中国得到较好的实施,也需要健全的法律制度保障,也需要不仅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提高治理能力,增加PPP项目管理透明度,也要汇集一批人才,这些制度建设对于稳定社会资本,包括公众对PPP的信心非常重要,财政部也在这些领域积极推动相应的工作。
business.sohu.com false 第一财经网站 https://www.yicai.com/news/2015/09/4684734.html report 1440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正成为我国基建投融资改革的重要方向。对于近期有关PPP项目“兴趣多,落地少”的观点,财政部金融司
(责任编辑:Newshoo)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