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需求火爆
晶澳由河北企业家靳保芳在2005年创立,成立后5年左右,即成长为拥有1.46G瓦电池产量的全球第一大公司。随后,其组件规模逐步扩大,去年出货量超过2.4G瓦,跃居全球前五。其员工超过12300名,在美国、德国、日本及澳大利亚等拥有多个海外分公司和办事处,业务覆盖全球70余个国家。
今年二季度,晶澳总收入为4.368亿美元,同比增长11.8%;总出货量为791兆瓦,同比提高16%;组件和组件来料加工出货量为717.4兆瓦,较去年同期提高61%。
公司副总裁曹博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透露,“三季度,受市场需求影响组件的出货非常好,预计有1G瓦以上。我们的市场分布覆盖面较全,中国出货占40%左右,日本也一直是主要出货地,每年1G瓦左右。这个季度,日本约占200~300兆瓦之间。市场火热的情况下,付款条件也要比以前好一些,有些现货客户要求尽快提货,因而选择全款支付。不过,我们公司与其他客户也会按以往约定合作,也不会说利用旺季增加额外要求。”
晶澳执行总裁兼COO谢健也补充道,明年全球市场的增长幅度估计不到20%,不算太高,但今年以来格局出现了巨变:产业集中度提升的很快,过去前五家的市场份额不到30%,明年估计这一比例会在40%—50%之间。
集中度更强的原因有二:一是因为还会有一些运转不佳的企业逐步退出市场,第二则是产品质量和技术方面的优势上,大公司会更明显。一些国家鼓励高效和低成本的产品使用,而不是通过FIT(电价补贴)的方式来使用太阳能,所以市场上需要这类组件,以使得整体的光伏电站造价最低(组件成本占整个电站项目造价的50%以上)。各国力推高技术产品的结果是,企业要有大投资、大手笔,对小公司就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我们国内现有六大生产基地,明年会有可观的扩产;今年年底,马来西亚的400兆瓦电池生产基地也会投产,从而使晶澳在产能和产量方面有更充足保障。”曹博表示,马来西亚建厂主要是出于规避一些国家的贸易限制而为,也符合“一带一路”等政策,使中国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在国际上有所作为。马来西亚电池厂的部分产品,有的会放在晶澳国内组件厂进行配套,有的则会供应给其他海外客户。
电站稳健运行
从河北的硅片业务起家,延伸至电池、组件,如今晶澳也在发展下游电站业务。曹博表示,部分同行有1G瓦组件加同规模的电站开发能力;不过晶澳自身在电站领域上秉持“求稳”的思路。
下游电站业务方面,晶澳现有的并网量是200兆瓦,今年预计在500兆瓦左右,未来每年的开发速度为200到300兆瓦上下,大部分电站的定位是“自持”,当然也会和伙伴合作、或在合适时间转手。“地面电站的发展空间较大,所以我们这两年更专注于地面。当然,分布式方面也有规划,我们有专门的分布式电站开发部。”
对于公司组件产品上的发展,晶澳方面透露,其优势在于技术的突出。其核心技术领先同行6至12个月,目前量产的有四类电池和组件(P型常规单晶、P型常规多晶、PERC单晶以及RIE多晶),均保持在业内的最高转换效率。首批的950兆瓦大同“领跑者”项目中,央企中标了500兆瓦项目,大部分意向选用晶澳组件,公司预计最终“项目加组件”的订单能达50%以上份额。
作为晶澳的产品技术部总监,宋锋兵则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介绍,“现有的60片、功率270瓦的多晶硅组件,每年要提升10瓦左右才符合高端需求。晶澳在未来3年中,都储备了主流产品,单晶和多晶等,分别高出了业内平均水平的20瓦和15瓦,这是目前全球最高的P型产品。事实上,虽然高效率的组件利润要比普通产品高一倍,但其前期研发成本也不低,做这类产品为的是公司长远发展,赚到手的钱并不多。比如,有的高效率产品,要经过整整5年的时间才能打磨出来。”
对于业内关心的晶澳太阳能“私有化计划”,曹博也指出,目前没有接到董事长的新通知。今年6月,据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靳保芳提出的要约,他及其控制的英属维珍群岛公司晶龙集团将以每股9.69美元的出价,收购晶澳太阳能美国存托凭证。曹博表示,“我们的私有化,会按照计划继续进行。”当记者询问,“晶澳是否可能打包未上市的晶龙资产放在一起,回归A股”,他也表示,私有化之后,晶澳公司怎么走还不确定,但晶龙和晶澳的光伏制造业若有更好的整合,也会方便操作管理,对提高经营竞争力能产生促进作用。
作者:王佑来源一财网)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