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连续两日发文打气中国经济。
继22日发文称我国有能力有条件实现全年7%左右的经济目标后,发改委官网今日再发一文,力证上半年7%的经济增速是可信的。
文章称,上半年7%经济增速数据发布后,引发了对我国统计数据真实性的习惯性怀疑。而23日公布的9月财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显示,初值录得数据降至47。
发改委认为,这些怀疑大多没有基于严谨扎实的研究,更多是基于片面的论据来质疑全局:第一类是认为我国GDP平减指数被低估,从而导致实际经济增速被高估;第二类是从实物量增速较低推断经济增速应较低;第三类是通过调查问卷得到所谓真实的增长数据。
为此,发改委从六个方面进行了阐释,以证明7%的经济增速既符合普遍预期,也具有基本面支撑。
第一,对中国统计数据质疑由来已久但常被证伪。大多数对中国统计数据的质疑,在事后都被证明是错的,有时候还错得非常离谱。
第二,7%的增速符合普遍预期。
在上半年经济数据发布之前,国内和国际多家研究机构均预测经济增速在7%左右。国内研究机构,如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信息中心、国家发改委宏观院等机构以及多家高校均预测经济增速在6.9%~7.1%之间。国际研究机构,如世界银行对中国上半年经济增速的估计数据为7.1%,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预测数据为7%,皆与实际发布数据相符。
第三,认为GDP平减指数被低估导致经济增速高估存在逻辑混乱。
文章称,最近有研究认为,中国GDP平减指数没有扣除进口价格下降的影响,导致中国GDP增速被高估1~2个百分点,这存在逻辑混乱。
一是进口价格下降对中国不变价GDP增长核算影响有限。我国已经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而服务业使用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的投入非常少,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对其影响甚微。在整体工业的中间品投入中,进口品比重不足10%,且大宗商品的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趋同,因此不变价工业增加值核算受到进口价格的影响也有限。
二是不变价GDP增速与GDP平减指数无关。根据主要经济体核算制度,GDP平减指数不是类似于CPI的调查统计数据,而是先核算得到现价GDP和不变价GDP,然后根据二者计算得到的。也就是说,现价GDP和不变价GDP的核算数据决定了GDP平减指数,而不变价GDP核算与GDP平减指数无关。
第四,经济转型期实物指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将发生重大调整。
有的国际研究机构从用电量、运输量等实物指数的增长速度推断得出中国经济增速应远低于7%。但是近年来,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实物指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也随之改变。
一是服务业比重大幅上升。2015年上半年,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49.5%,较2007年提高了6.6个百分点。而服务业每单位增加值耗电量仅相当于工业的15%,服务业比重的大幅上升必将改变用电量、运输量等实物指标与经济增长的弹性关系。
二是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中占比大幅提高。这种结构调整必然导致单位GDP能耗的持续下降,直接会降低用电需求与货运需求增速,这也会改变用电量、运输量等实物指标与经济增长的弹性关系。
另外,从历史数据也可看出,实物量指标与经济增速之间的相关系数存在一定波动范围。因此,仅仅根据用电量、运输量等几个实物量指标与经济增速的弹性关系就得出目前中国经济增速整体高估的结论是不可靠的。
第五、通过简单问卷调查就得出结论太过武断。
发改委认为,从统计学角度讲,问卷调查得到结论本身就容易受到样本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专业知识、主观倾向等方面的限制而可能无法真正客观反映现实情况,因此得到的结论往往出现以点带面问题,无法真正得出与事实一致的结论。
第六,7%的经济增长速度具有基本面支撑。
发改委提供了几组数据:一是供给面回稳。上半年,占GDP比重近90%的工业和服务业实现止跌回稳,工业增速与一季度基本持平,服务业增速较一季度提高0.5个百分点。
二是需求面基本稳定。上半年实际消费增长保持稳定,投资和出口也在二季度出现了回稳迹象。
三是部分区域增长提速。占全国GDP比重大、转型早的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区,上半年经济增长快于全国水平,GDP排名前五位的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的经济增速二季度快于一季度。
四是民生数据表现亮丽。首先,就业增长良好。1~8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完成全年目标95.2%。其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7.6%,比经济增速高0.6个百分点。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