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地王之战落幕
五位地产大佬纠缠的五年风云黄浦江边,一个由潘石屹、郭广昌、戴志康、宋卫平、王健林出演的商战故事。
秦小东 李一帆
在9月中旬发布的半年报里,“外滩8-1地块”(也称外滩地王),依旧被潘石屹写进了SOHO的资产版图——持股50%,可租面积达到14.55万平方米,地段优越,“位于上海黄浦区外滩豫园和十六铺世博水门之间,可饱览黄浦江景致,与浦东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及金茂大厦隔江相望”。
但在一周之后,潘石屹决定对这块地做一个了结。9月23日,SOHO正式退出,复星全盘接手。
为了这块兵家必争之地,潘石屹的SOHO已经跟郭广昌的复星打了三年零四个月的官司。几乎所有人都明白,潘石屹赢不来他想要的那个结果。这块地的实际控制人是复星,主导开发建设的也是复星。项目已经封顶快一年了,明年将竣工开业。
对潘石屹而言,外滩地王50%的权益,成为趴在SOHO财报上的“睡美人”,虽然足够动人,但“为他人做嫁衣”又有什么意义?如今,通过一纸协议,历时超过五年的外滩地王风云故事尘埃落定。
这是一部情节崎岖的商海大片,发生在一个再合适不过的舞台——黄浦江畔。“卡司”阵容非常强大,潘石屹的SOHO、郭广昌的复星、戴志康的证大倾力主演,宋卫平的绿城、王健林的万达,虽为配角,但戏份十足。在中国房地产市场,从未有过如影视剧一样精彩跌宕的戏码。
其背后是中国房地产市场逆转下的末日疯狂。从2010年上海证大在上海土地交易中心的任性举牌开始,剧本被打开,情节开始铺展,大佬和资本轮番登场。地王归属纷争的五年,也是中国房地产市场无比迷惘的五年,调控与反向调控,黄金与白银时代,拐点与转型。大戏落幕,大佬们细数得失,迎来各自的命运。
缘起:一个“地王”的崩落
在2010年初,中国土地市场出现了一大波“地王”,多由央企制造。在中央政府主导的4万亿投资的提振下,国内房地产市场经历了2009年如过山车一般的增长行情。不缺钱的房企极尽飙地之能事。梦里不知房价贵,城头变幻“地王”旗。
最后的疯狂令人意外。2010年2月1日,外滩国际金融服务中心(8-1地块)总共5.7公顷的土地,被一家实力明显不匹配的房企上海证大以92.2亿元的天价拿下,一举创造当时全国总价“地王”。
在当时,上海证大一年的营业额不过20亿港元(约合16.47亿元人民币)左右,手握现金仅10亿元。时任上海证大董事长的戴志康,以长于资本运作闻名,但这次的游戏要怎么玩?
戴志康对形势的预估出现了严重错误!拿地后不久,“新国十条”发布,调控开始加码。证大被推向危险的深渊。首笔土地款约50亿元,须在两个月内付清。
复星、绿城开始入局。他们与证大成立合资公司上海海之门房地产管理有限公司,为地块承担融资重任。首批股东贷款超过46亿元,可以解决“地王”近一半的土地款。
这个时候,证大在合资公司中仍处于主导地位。带有一点理想主义的戴志康,喜欢为地产项目中注入特色文化元素,他对这个项目的未来有自己的想法。此后证大继续艰难融资,包括从新华信托那里拿到约10亿元的信托融资。
但调控的持续深入,让戴志康的意图彻底破灭。加之在项目规划定位上,证大与政府部门多有分歧,一年多时间里,地块闲置成为一个临时停车场。眼看开工大限将至,戴志康无奈选择退出。
2011年11月,证大先是将项目公司部分股权卖给了复星,让复星在项目中的权益达到了50%。但紧接着在当年12月,证大和绿城将剩下的50%权益,一起转让给了潘石屹的SOHO中国。如此,在这个项目的股权结构中,形成了两位实力大佬均势对峙的局面。
但这显然不是郭广昌愿意看到的。
当时,复星是证大的第二大股东,也理所当然地成为证大在外滩地王项目中最依赖的合作方。地块紧邻复星国际总部,复星最明白这个地段的价值。郭广昌一直对这个项目青睐有加,据说他宁愿不参加复星的年会,都会每周坚持去开外滩项目的会议。
掌握项目50%的股权后,复星团队也实质接手了这个项目。然而,对于半路杀出的潘石屹所表现出的“生猛”,郭广昌始料未及。
僵持:潘石屹和郭广昌的角力
2011年,潘石屹在上海的拓展气势正盛。对地块极其挑剔的潘石屹,也难掩自己对外滩8-1地块的喜爱之情。“8-1项目确实是皇冠上的明珠,是最好的一个位置。”他说。
SOHO的介入非常迅速,与证大和绿城快速签订协议并立即付了款,试图“把生米煮成熟饭”。
此举也让已将地块视为囊中之物的复星非常恼火。SOHO宣布收购的第二天,复星旋即发布公告称,对交易内容安排感到“惊讶”,因为自己享有“优先购买权”,并表示将采取一切合适的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2012年5月,复星真的将此番股权转让所涉的所有公司告上了法庭。
潘石屹和郭广昌关于“优先购买权”的争议,已成为地产行业纠纷中一段著名公案。由于SOHO的收购是在项目公司的股东公司层面进行,并不涉及项目公司股权的交易。这给仲裁机构出了一个难题,当标的公司的直接股东并无变更但却发生了实质的股权转让的时候,“优先购买权”是否也能得到相应的申索和保护?
复星起诉一年之后,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判决复星胜诉,并认定证大、绿城和SOHO三方的转让协议无效。但是,SOHO、绿城、证大马上发表了联合声明,宣布将上诉。潘石屹在其微博上表示:“我们坚信法律的公正。我们三方决定提起上诉,直到正义得到伸张。”
2013年9月,二审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开庭,SOHO表态愿意接受调解,但被复星方面拒绝。在那之后,外滩地王案陷入冷战。二审迟迟未宣布最终的结果。
在这期间,地块的开发并未停止,复星团队操刀将该地块建设为“外滩国际金融服务中心”,并于2014年11月获得预售证。资料显示,这个超高层综合体的建筑面积为42万平方米,拥有企业会馆、企业总部、购物中心、艺术中心及精品酒店等物业,其中的办公物业的售价在10万元-35万元/平方米之间。
项目约3万平方米的酒店部分及地下配套用房,也被“出售”给了王健林的万达集团。这些都是复星团队在主导进行,SOHO在其中几乎没有话语权。
“靴子终究要落地”,业内人士基本都认为,SOHO的退出只是时间问题,取决于双方何时谈妥条件和价码。
去年11月,潘石屹在上海凌空SOHO举行VIP晚宴,郭广昌也应邀出席。虽然双方的发言人辩称这只是正常的社交活动,勿要过度解读,但当潘石屹和郭广昌其乐融融的合影曝光之后,外界对于外滩地王的归属已有定论。
如今,双方在法庭之外彻底和解。复星如愿抱走该地块,而对于SOHO中国来说,当前的境况跟四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语。现金更加重要,按照潘石屹的说法,在转型之后,SOHO中国的目标是维持现金流和控制负债率。
终局:大佬们的戏份和命运
五年,在房地产行业不长不短,它可以是一个项目开发全程的用时,也可以成为地产行业半个黄金时代的时长。外滩地王诞生后的这五年,正是中国地产行业“黄金时代”结束,开始走向不确定的五年。
随着潘石屹的退出,外滩地王的风云故事迎来终局。目前仍在局中的只剩复星和万达,SOHO、证大、绿城都已全身而退。然而这些企业的命运却各自不同,五年延宕,SOHO没赚,复星没亏,绿城旧貌新颜,证大物是人非,万达依旧火中取栗,势不可挡。
根据9月23日晚间SOHO发布的公告,上海海之门将以84.93亿元向复星出售外滩置业的全部股权。证大外滩置业是上海海之门的全资子公司,也是外滩8-1地块的所有者和开发者。当年潘石屹就是通过收购海之门50%股权,进而获得了8-1地块50%的权益。
海之门将用出售所得的现金归还股东贷款,SOHO拿到的现金为45.85亿元。而当时SOHO收购50%股权时的价格为40亿元,考虑到资金投入有正常的成本,SOHO在外滩地王中的这几年,并没有获得什么投资收益。
但套现这一部分资产,对SOHO而言意义重大。从2012年开始进行由售转租的转型之后,SOHO已经全面转向守势。日前,SOHO中国CEO张欣在外滩SOHO的开业仪式上接受采访称,不会投资海外房地产,对在中国进一步投资土地也不感兴趣,将重点专注于现有资产租赁业务上。
潘石屹目前正在做一个具有互联网精神的共享办公空间产品SOHO 3Q,试图以此提升租赁物业的价值,并为SOHO找到一个新颖的充满活力的租金引擎。曾经那个大手笔买地、买项目的老潘,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由于此前复星也曾对外滩项目进行股东投入,所以这次的交易,复星支付的对价并没有85亿元这么多,而只需支付约45亿元即可。
五年里,曾经的上海复地已经从港交所退市,复星继续进行着内部地产业务的整合。郭广昌立志要做中国的巴菲特,地产在他的眼中只是一个投资领域而已,是否继续做大取决于这个行业是否有利可图。复星从来就不仅仅是一家地产公司。
上海证大的命运令人惋惜。在经历地王的洗礼之后,证大一蹶不振。戴志康更是彻底告别了证大,告别了房地产,上海证大上市公司已经由东方资产接手。
绿城当年入股外滩地王的时候,还是宋卫平意气颇为风发之时。但扩张过于迅猛、财务杠杆的过度使用,让绿城吃了大亏。退出外滩项目的投资,也是迟早的事。
绿城这五年的经历颇为丰富。危机之后,引入九龙仓、引入融创,宋卫平有惊无险地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最终决定与绿城作别,将信任的接力棒交给孙宏斌。结果事与愿违,宋卫平不得不毁约并重新回归绿城。如今,已经投入央企中交怀抱的绿城,正试图开启一段新的征程。
接手外滩地王酒店部分的万达,依旧是地产行业中最令人胆寒的买家。五年中,王健林相继把万达最主要的资产推向了资本市场,也让他坐定了首富的宝座。在酒店领域,万达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酒店业主和运营商。王健林的视野已经不局限在中国,而是在全球寻找着他的猎物。
一个外滩地王,半部中国地产史。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