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观察 > 资本市场
宏观 | 金融 | 公司 | 产业 | 财经人物

德国大众丑闻的教训

来源:第一财经网站
  迄今为止,根据一份手稿,德国大众汽车的丑闻已经接近尾声。公司可耻行为所产生的启示也凸显出来(在本次事件中,德国汽车制造对110万辆柴油汽车安放了内置程序软件,使得它们的污染控制系统的引擎只有在废气排放测试时才会自动开启)。公司的高管们纷纷道歉,其中一些高管失去了工作。他们的继任者承诺会改变企业文化。政府准备开出巨额罚单。生活还会继续。

  这类事件似曾相识,尤其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不断重复上演这样的剧情,而接连不断的丑闻一直在持续毁掉整个行业的信心。那些事件,与大众汽车“清洁柴油”骗局一起,应该给了我们很好的理由去重新思考我们该如何对待企业的违法行为。

  显然,企业光是承诺会改正错误、以后做得更好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金融行业已经连续多次出现了丑闻。监管机构刚对某一市场操纵事件进行处理,另一个事件就又发生了。

  其实银行业的问题就在于,它是建立在一个能够为不良行为产生动机的原则之上。银行要比它们的储户对市场的情况(以及钱被偿还的可能性)更加了解。这其中的秘密就在金融活动之中。客气一点的分析师称为“信息管理”,批判者则认为这是某种形式的内幕交易。

  银行同时也很容易受到丑闻的冲击,因为它们的很多员工同时会做一些影响公司声誉甚至是影响整个公司资产负债表的举动。上世纪90年代,在新加坡工作的交易员把整个巴林银行搞垮了。而因为一个交易员操纵了政府债券市场,花旗银行日本私人银行部被迫关门。在摩根大通,有那么一个交易员——众所周知的“伦敦鲸”让它损失了62亿美元。

  这些重复出现的丑闻显示出,道歉仅仅是一纸空文,而且谈论改变公司文化通常也是无济于事的。只要产生不良行为的动机依然存在,那公司文化也不会改变。

  大众汽车事件给我们提了个醒,企业违法行为不仅会出现在金融行业里,而只是用罚款或提升监管措施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实际上,这是企业物理学的铁律:对于任何一种监管,都会有围绕该监管的“创新”出现来予以应对(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我们不应对汽车行业存在着玩弄这个体系的动机感到意外。所有人都知道,实际的耗热率与出现在展示厅标签上的数字是对不上的,展示厅的数字是从试验中获得的,测试是通过风从后面或从一个特殊的平滑路面吹过而执行的。同样,不论谁站在一辆柴油车后面,哪怕是公开赞扬过“清洁柴油”优点的人,都会说,这味道要比汽油车的味道难闻。

  金融行业和大众汽车的丑闻有两个重要的类似之处。首先,大型公司,不管是银行还是制造商,都深深地陷入国家政治之中了,当选的官员依赖这些大型公司来创造就业和增加税收。大众公司尤其如此,它可是德国制造业的标志。德国总理默克尔倾尽全力来支持这个公司,她的前任施罗德总理也是如此。2003年,当欧盟对大众汽车的持股结构合法性产生质疑的时候,施罗德也在强力维护大众公司。

  第二个相似之处是,这两个行业都要面对多重的监管目标。监管者可能希望银行稳健安全一点,但他们同时也希望银行多向实体经济发放贷款,这就意味着承担更多风险。同时,他们实施的一些政策并没有清晰地让银行朝哪个方向发展。

  汽车尾气排放的监管也面对着类似的问题。监管者的目标转到了减缓全球变暖上,对于汽车制造商来说,有无限的动机产生更少的温室气体尾气,即使这意味着,与柴油引擎一样,排放其他尾气和微粒对车周围的人伤害更大。然而,从来都没有关于减少当地污染和对抗气候变化之间的权衡的讨论。

  正如大众公司危机如此真实显示的那样,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企业的道歉和监管斥责。现在是时候去持续讨论,该如何制定监管政策,来为人们提供适当的激励以达到想要的目标:经济和社会福利。只有当这样的讨论开始之后,我们才能让银行业、汽车业或者是其他商品和服务行业变成我们希望的那样。

  (作者系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及国际事务教授、欧洲大学学院历史系教授。版权:ProjectSyndicate。蔚华译。)
business.sohu.com false 第一财经网站 https://www.yicai.com/news/2015/09/4692823.html report 1786 迄今为止,根据一份手稿,德国大众汽车的丑闻已经接近尾声。公司可耻行为所产生的启示也凸显出来(在本次事件中,德国汽车制造对110万辆柴油汽车安放了内置程序软件,使
(责任编辑:Newshoo)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