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报道 > 要闻快报
宏观 | 金融 | 公司 | 产业 | 财经人物

特写:李嘉诚和他的城

来源:界面 作者:朱梦楚 段誉 饶文怡 王坤阳

  李嘉诚终于开口了。

  针对此前热炒的撤资传闻,9月29日,在长江集团的官网上刊载了一篇新闻稿。开篇即言:“现谨附奉三页,敝集团主席李嘉诚先生就近日一些人对他和集团毫无根据的指责而作出的响应。”

  新闻稿就“为何不回应抨击”、“为何否认撤资”、“与

中央关系是否有变”、“被质疑‘不爱国’”等四个问题做出回应。

  就撤资传闻回应的核心观点是,在重组过程中,李嘉诚并没有减少持股比例,也没有从中套现,所谓“撤资”指控,完全不成立。减少房地产的投资比重,不等于不投资内地。

  实际上,撤资与否的传闻与指责,流转在各个媒体端。但在表面上,并未对现实的商业社会直接产生影响。

  2015年的国庆节前,香港铜锣湾各处仍然熙熙攘攘。一间刚刚开业一个月的屈臣氏旗舰店里,拉着行李箱的游客们颇为笨拙地穿梭在货架之间,排队买下一堆堆化妆品、面膜或纸尿裤,再塞进箱子里。

  自10年前香港开放自由行,这样的现象无日间断,这样的人群川流不息。

  地处香港最繁华的商业街,因源源不断的游客而成为“旺铺”,这家长和集团旗下的零售商店似乎还没有感受到香港这座城市因“李嘉诚撤资”传言而产生的任何变化。

  一个月前,正是在这间屈臣氏旗舰店开业仪式上,长和集团联席董事总经理兼副主席李泽钜曾表示,长和心系香港,将继续在香港进行投资。时值其父李嘉诚因“脱港入欧”的质疑而被推到舆论的浪尖。市场坚信,李嘉诚是因不看好中港未来经济而撤资。

  自香港回归至今18年间,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香港实现经济的全面腾飞,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近几年经济增速略减。如果说,香港战后的两个主要大亨之一的李嘉诚(另一个是逝于1991年的船王包玉刚),因1980年长江实业持有“和黄”超过40%的股票而名正言顺地坐稳了香港华资地产龙头的位置,那么,李嘉诚的长江集团真正成为一家跨度达到八个行业板块的综合产业集团,在全球跨周期布局产业和企业,则是在香港回归之后。

  毕竟数字会说话:1995年12月,长江实业集团三家上市公司的市值总共超过420亿美元。截至2014年底,长和系的年报显示,长和集团在港上市公司的总市值为1.197万亿港元(约合0.15万亿美元)。年港交所的年报显示,当年整个港股的总市值为26万亿港元(约合3.35万亿美元)。

  不管是李嘉诚一战成名的香港“地铁招标”一役,还是随后对香港房地产开发以及电力、交通、电信、零售等大部分公共事业的多年浸淫;不管是昭显着长江实业之于香港市场地位的“0001”股票代码,还是2015年6月3日,长实地产(1113.HK)在港交所挂牌上市,达到4201亿港元(约合541.93亿美元)的总物业估值,没有人会把“李嘉诚”这个名字与香港割裂开。

  对香港市民来说,他们住的可能是长实地产开发的楼盘,家中安装的电话网络可能是李家和记黄埔的,看电视和听电台是电信盈科的,买菜可能走进了百佳超市,生活用品要去屈臣氏,买手机上台要去“3”……几乎所有的日常生活消费,都可能与李家的产业发生关联。

  即便是在“撤资”传言甚嚣尘上之际,长和系2015年中期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30日,长和系上半年的收益达到1970亿港元(约合254.13亿美元),香港市场的收益占比为16%。上半年,长和在香港地区息税前利润为16.03亿港元(约合2.07亿美元),占长和同期总利润的5%。

  可见,无论是李嘉诚之于香港,还是香港之于李嘉诚,都意义非凡。

  不过,从2013年开始,情况开始有些改变。

  2013年7月,长江实业以58.5亿港元(约合7.55亿美元)向长实旗下房地产信托置富产业信托出售嘉湖银座商场。由此开始,李家在内地和香港上演“七连抛”,每一笔抛售都重挫了中港房地产市场的信心——毕竟,李嘉诚此前的每一笔买卖时点都异常精准。

  一位香港市民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商人肯定是哪里赚钱去哪里,毕竟现阶段对香港人的生活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只是李嘉诚撤资说明连李嘉诚都觉得,香港这块地方生意已经越来越不好做了,也许对于香港他跟我们这些香港市民一样迷茫。”

  事实上,香港人对于李嘉诚的任何动向和言论都很敏感,甚至李嘉诚每一次出席的中期业绩会、全年业绩会以及周年股东会,都可谓全港的盛事。虽然会上真正涉及其公司的问题并不多,更多人喜欢询问他对于香港方方面面的态度,例如楼价还会不会升。

  有意思的是,2013年,李嘉诚一改传统,宣布长实该次半年业绩不再召开记者会。李嘉诚接连抛售中港资产,也在这个时点正式拉开了序幕。

  此后的两年时间里,李嘉诚的长和系先后抛售了广州西城都荟广场、上海东方汇经中心、南京国际金融中心大厦、北京盈科中心、上海虹口区北外滩甲级写字楼盛邦国际大厦、重庆大都会项目等内地资产,共套现逾300亿港元(约合38.7亿美元),以及7次减持长园集团,套现约8.75亿港元(约合1.13亿美元)。

  在香港市场,长和系出售了亚洲货柜码头60%股权、屈臣氏24.95%的股权、和记港陆的71.36%股权、香港新界的商业地产物业盈晖荟、港灯电力(2638.HK)19.9%的股份等,套现至少600亿港元(约合77.4亿美元)。

 

  众人更为关注的是李嘉诚在地产生意上的进退,尤其是内地市场。

  2015年8月25日,长和系重组上市后发布的首份中期报告显示,长江实业目前持有约150万平方米的投资物业。其中,在香港持有约130万平方米,在内地持有物业仅剩20万平方米。持有物业下降也导致内地租金收入减少,中报显示,长实地产(1113.HK)内地业务租金收入为9200万港元(约合1186.8万美元),比2014年同期减少2100万港元(约合270.9万美元)。

  此外,更让人关注的是,长实土地储备进一步减少。根据中报,目前其土地储备下降至1490万平方米。其中香港约70万平方米、内地1380万平方米。对比长实地产上市时发布的招股说明书,彼时的土地储备为1580万平方米,其中香港为80万平方米,内地为1450万平方米,英国40万平方米,新加坡10万平方米。

  前后对比,长实地产至少减少了70万平方米的内地土地储备。

  不过,在29日的回应中,李嘉诚就此解释称:“过去两年,集团对全球地产业务持审慎态度,加上内地房地产方面,部份城市出现供求失衡风险,故减少买入土地,但集团在内地的发展中及将发展的总楼面面积远高于2000万平方米。”

  李嘉诚还强调:“事实上,集团在内地发展中或将发展的土地,90%是从拍卖而来,而90%以上的物业均在建成后出售(酒店除外),只有极少部分保留作收租之用,集团从来也在积极等候土地‘交吉’,并没有囤地(香港也是)。减少房地产的投资比重,不等于不投资内地。”

  不仅止步于内地土地储备,查询长江集团的公开信息可见,该集团自2012年长实投得马鞍山白石地后,也没有再买入香港的土地。

  这或许与李嘉诚及其长子李泽钜的风格有关。李嘉诚时代的长实地产,于2010年至2012年期间,先后购入11块土地。但自2012年底开始,长实虽然有多次参与政府卖地投标,以及港铁及市建局推出的大型项目外,但都未有斩获。

  值得玩味的是,2015年8月7日,香港特区政府推售位于元朗牛谭尾新谭路的住宅地块,港媒报道,现场见到长实地产入标。根据公开信息,这块住宅地块的占地面积约9.4万平方呎(约合8736平方米),最高可建筑面积为4.5万平方呎(约合4182平方米),市场估价大约2.7亿至4亿港元(约合0.35亿至0.52亿美元)。

  此次,长实地产虽然入标,尚未知地块落入谁家。

  此消彼长的是,2014年年中至今,在香港最大的住宅和商业新发展区——旧机场启德,售出的六块可用地块中有两块被中国海外发展(0688.HK)购入,一块由保利置业集团(0119.HK)获得。前者,是中国最大建筑联合企业——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在香港的控股子公司。后者,是国资委监管的大型中央企业之一—中国保利集团唯一的海外上市房企。

  应该说,房地产业不仅是内地经济的重要支柱,同时还是香港经济的核心支柱产业。据香港政府统计处最新数据,2013年香港以基本价格计算的本地生产总值为2.097万亿港元(约合0.27万亿美元),其中,地产、专业及商用服务占比10.8%,房屋建造占比4%,而以个人交易为主的楼宇业权占比10.4%。整个“大地产”行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比高达1/4,成为香港经济的“晴雨表”。

  另一个晴雨表,可能就是李嘉诚对香港经济的“用脚投票”了。虽然,李嘉诚多次对外表态看好中国经济,长和也澄清称“集团没有撤资,有买有卖很正常”。单一方面,李嘉诚确实在出售香港与内地的资产,另一方面,李嘉诚在香港、内地仍然有很多资产在运营。那么,如何定义他出售资产之举?

  一位分析师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判定这些交易套现是否为“撤资”,可以看是否用套现的钱去买了其它市场的资产。

  早在2010年,李嘉诚就开始大举进军欧洲。此后三年间,长江基建先后收购英国电网EDF Energy、英国上市水务公司Northumbrian Water Group、英国威尔士及英格兰西南部天然气配气网络WWU和新西兰废物管理公司Enviro Waste。

  在过去的18个月,李嘉诚又在欧洲投资200多亿美元进行各种交易,包括收购英国第二大移动运营商、一家荷兰连锁药店和一家英国列车车厢制造商,以及将他旗下意大利电信公司和规模更大的竞争对手合并等。这些交易的规模超过李嘉诚此前10年在欧洲进行的所有收购交易之和。

 

  根据李嘉诚旗下主要公司和记黄埔2010年中报,公司息税前利润中来自香港的部分占36%,而欧洲占5%,内地为25%。与长江实业合并后的长和2015年中报显示,公司来自香港的利润占比仅为5%,中国大陆占比14%,欧洲占比高达53%,其中,英国占36%。

  不但投资偏好侧重越来越明显,李嘉诚还对2013年自己亲口表态过的“长实与和黄绝对不会改变注册地”承诺食言了。

  2014年,李嘉诚宣布将电能实业(0006.HK)分拆香港电灯单独上市,分拆出来的香港电灯注册地位于开曼群岛。

  2015年1月9日,长江实业集团与和记黄埔集团宣布重组业务,并创立两间新的上市公司,分别为长江和记(长和)和长实地产(长地)。原来的两家公司为香港注册公司,而新的两家公司注册地为开曼群岛。

  2015年9月8日,长和旗下长江基建计划和旗下公司电能实业合并,更名“长江基建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并撤销电能实业上市。合并完成后,原本注册地在香港的电能实业将退市,而长江基建的注册地则为百慕达群岛。至此,李嘉诚旗下所有上市公司注册地将全部撤离中国。

  对于自己的“出尔反尔”,李嘉诚曾解释为,“更改注册地是为了生意的方便,因为迁册后更有利于公司增加派息,况且过去10多年,香港70%-80%上市公司都到开曼群岛或海外注册,其中包括内地民企及国企,长和实业系只是效仿了他们的做法。”

  在9月29日的回应中,李嘉诚再度强调了这个观点。

  但显然,对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李嘉诚有自己的想法。

  香港科技大学金融学副教授、美国道富环球投资(State Street Global Advisors)的合伙人李系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详细地分析了目前香港的经济形势。李系指出,香港经济很依赖内地,但经济放缓是不可改变的事实。美元又处在加息的预期中,不可避免地,以美元计价的资产成本都会上涨。“也就是说,因为港元挂钩美元的汇率制度,在香港的企业成本会增加。金融危机后至今,欧洲的资产已经跌至较便宜的估值范围,而亚洲的资产估值正逐渐升高,收益率却不断下降。”

  李系分析,过去几年,香港受到一系列挑战,加上考虑到东方的金融中心上海的威胁,香港未来地位必然走弱。与此同时,香港贫富差距的社会问题愈加严重。2012年,香港的基尼系数已高达0.537,逼近联合国规定的0.6的危险线。

  由此引发的仇富心理或许让李嘉诚不太好受。李系说,虽然在慈善方面做了许多努力,但李嘉诚仍不时被贴上奸商的标签。2013年初香港国际货柜码头罢工事件,被认为是李嘉诚撤资的导火索。据港媒报道,3月28日,一批葵涌货柜码头外判商工人(非正式工人),不满工资15年来有减无增,发起罢工,前后历时40天,成为香港二战后最长的一次工人运动。

  外界猜测,正是这个事件让李嘉诚下决心迁册,万一卷入法律问题,最终审判权将由香港终审法院变为开曼群岛从属的英国最高法院。

  香港经济学者、盘古智库学术委员梁海明则认为,“超高财技”的李嘉诚通过两次重组案,获得了充分的现金流。迁册的另一重要意图是要将其公司由具有香港色彩的机构,发展成为更具国际色彩的机构。也可以减轻西方国家对其公司的运作是否会受任何国家政府干预的疑虑。

  梁海明认为,要判断一间公司是否真正迁册离开,最重要的是观察其决策总部是否留在本地,目前“长和系”的决策总部仍在香港和中国内地,这样看来,李嘉诚没有真正“撤资”,也没有真正离开。

  “李嘉诚,名副其实,香港就是李家的城”,这句源于2013年1月某香港学生的作文,写实地记录了香港居民对李嘉诚的印象。现在,经历了这么多抛售,就算没有真正离开,就算李嘉诚正面表过态,香港这座城还是“李家”的吗?

  “香港是内地的城!”李系认为,在过去的十几年时间里,中国内地通过李嘉诚来“管理”香港市场,所以看起来香港是李家的。现在李嘉诚和北京政府的关系似乎没有以前那么好,但作为一个投资者,要为股东负责,虽然有政治上的考量,但资本逐利的本质不变,投资高利润的地方是合理的行为。

  富甲无限会长、独立股评家黄上瑜则发出如此感慨:“香港已没有李嘉诚!”黄上瑜认为,不是因为经济差才撤资,早在2012年3月梁振英当选第四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前后,李嘉诚在香港就没有大动作了,地皮也没有买过,自己在香港的话语权、影响力也在减弱。

  这是一个改变的时代。黄上瑜说,李嘉诚的离开,对香港经济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因为一些内地富豪正逐渐来港。

 

  梳理李嘉诚数次交易的对手方,界面新闻记者发现,“接盘侠”多为内地、新加坡以及少量的香港资本。

  从接盘方或新旧资本势力的交接来看,除了本就活跃在香港市场的外资之外,内地资本开始跃跃欲试。或说,香港与中国其他地区的命运理应高度交织在一起。根据香港政府统计处的数据,内地投资占香港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份额从1990年代末不足1/10,上升到今天将近2/5。如果计入在英属维尔京群岛和开曼群岛注册的内地企业,这个比重甚至会更高。

  这种变化,于实际的投资案例中可见端倪。

  越来越多有内地资本背景的企业名字出现在位于中环88层高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二期的大堂铭牌上。铭牌所展示的95家企业中,有25家为中资背景的公司,占比为26.6%。2011年成立的国开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一家租户,虽然注册在开曼群岛,但它是中国最大的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附属公司。

  其他如汇添富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宜信财富管理(香港)有限公司、易方达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国际能源(亚洲)有限公司、山东黄金金融控股集团(香港)有限公司等等,均是内地市场上颇让人熟悉的名字。

  中环是香港金融中心的核心地段。根据中信里昂证券(CLSA)9月发表的一份报告,内地企业目前占中环地区写字楼新签租约的50%以上,远高于2012年的20%。

  2015年初,全球商业房地产服务公司世邦魏理仕(CBRE Group Inc.)也发布了一份数据,2014年中国内地企业在港租用写字楼面积合计14.8万平方英尺,较前年猛增51%。其中兴业证券和寿险公司生命人寿过去两个季度还在香港的中心商业区租下写字楼。

  由于内地企业带旺出租市场,世邦魏理仕预计,今年香港写字楼租金的涨幅将达到5%,远高于去年和前年,去年微涨0.2%,前年下跌1.6%。

  2015年6月4日,有港媒报道,马云创办的云峰基金近日租下了中环交易广场高层全层单位,尺租约140元,属扩充业务。

  金钟太古广场3期连录全层租务成交,当中不乏中资机构。其中物业16楼全层,面积约1.5万平方尺,以每平方尺约90港元(约合11.61美元)租出,新租客为招商局旗下招商局资本。另外,同厦18楼全层,面积约1.5万平方尺,则获一家新成立的内地基金公司承租。

  可以说,中资企业在香港多个关键行业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例,包括房地产、金融、电力、建筑和股票市场。以股票市场为例,据港交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8月,在香港主板上市的中国内地股份的市值(H股与红筹股之和)为10.226万亿港元(约合1.32万亿美元),占主板总市值的43.51%。在2000年,这个比重为26.87%,1993年时仅为4.78%。

  通过集团业务体量及范围的对比,不少人猜测,之前中信泰富反向收购母公司中信集团后,很有可能会陆续承接李嘉诚以前在香港所扮演的角色。

  随着内地资本市场的开放,越来越多的企业产生了“走出去”的想法。进入香港市场是最简单、成本最低的国际化战略,也是最容易提高国际影响力的渠道。其中,以2014年沪港通开通前,内地券商大手笔收购香港券商的热潮为代表,如2014年4月,国金证券以1.9亿港元(约合0.25亿美元)收购香港粤海证券及粤海融资;2014年6月,西南证券及旗下西南证券国际出价6.93亿港元(约合0.89亿美元)收购敦沛金融;2015年1月,泛海控股以6.63亿港元(约合0.86亿美元)收购时富金融;2015年2月,光大证券以40.93亿港元(约合5.28亿美元)天价收购新鸿基金融70%的股权。

  表面上看,香港这座城正在被内地资本“渗透”。然而,资本势力的转变仅仅是一撮趋势的火苗,包括李嘉诚在内的港资势力根基深厚,仍未能动摇。细观香港另外四大家族——郑裕彤家族、李兆基家族、郭得胜家族,甚至郭鹤年家族,均没有明显撤资香港或内地的迹象。

  但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李嘉诚试图出售百佳超市,因价格谈不拢而放弃,随后又卖掉屈臣氏的股份、拆分港灯,一步步的背后,透露出李嘉诚对香港零售行业的悲观情绪。

  汇业证券策略分析师岑智勇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香港经济有机会转差,并可能会出现裁员的情况,加上政治也不明朗,占中以来旅客数目持续减少,对零售业有很大的打击。

  根据香港《星岛日报》9月6日报道,香港零售数字连续五个月下跌,香港零售管理业协会主席麦瑞琼表示,游客减少导致消费下跌,零售业界已出现退租、减聘人手等现象;立法会批发及零售界议员方刚则形容现时经济环境“差过SARS(非典)”。

  李系对此也有忧虑,“李嘉诚撤资其实并不可怕,重要的是,香港接下来的经济可能会很差,房价会大跌,这个影响会是剧烈的。”

  不得不说,关于香港零售业的预判,李嘉诚又对了一次。但,李嘉诚对他的城的判断,会一直是对的吗?

  或说,一个时代过去了,眼下这个新时代,却还让人看得不那么清楚。

business.sohu.com true 界面 https://business.sohu.com/20150930/n422408065.shtml report 11029 李嘉诚终于开口了。针对此前热炒的撤资传闻,9月29日,在长江集团的官网上刊载了一篇新闻稿。开篇即言:“现谨附奉三页,敝集团主席李嘉诚先生就近日一些人对他和集团毫
(责任编辑:UF029)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