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rst Open是佳士得10年前推出的专场系列,主推年轻艺术家或大师小作,+86 First Open是这一系列的专拍首次登陆中国。+86是中国区号。“他们希望把中国艺术家带到国际平台上,而且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他们的主张。只有在这个视角上,才有“+86”这个提法。”艺术品经纪人、《Hi 艺术》主编伍劲对第一财经说。
近两年,年轻的当代艺术家已经成为二级市场中不可忽视的部分。王光乐、刘韡、仇晓飞等艺术家的作品屡屡摘得高价,成为各大拍卖公司新一轮的“必备”与“流行”。同时,就艺术创作而言,进入21世纪以后的当代艺术领域更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体系。这次的拍卖正是是对这一状态的回应。
“专拍中的艺术品成交额并不高,在财务上可能获益并不大。但这件事的意义可能就在于,如果持续做下去,可能会为几年后的市场确立一份名单。”伍劲说。这一专场首次将“年轻艺术家”作为整体概念向国际市场推出。其中,很多艺术家的作品都是首次进入二级市场。拍卖之前,佳士得先后在纽约、旧金山和上海展出。而最终的拍卖结果也体现了国际范围内对这30位艺术家的集体认知。
+86 First Open 拍卖现场
项目的酝酿:拒绝标签
纳入此次拍卖的艺术家包括张恩利、刘韡、仇晓飞、屠宏涛、孙逊等30人,以“70后”为主,“60后”与“80后”皆为少数。专拍在夜场推出,最后录得1384.3万元人民币的成交额,成交率高达97%,仅有1件作品流拍。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这样的成交率已经是值得雀跃的了。
今年,艺术家刘韡举办了大规模的个展。在二级市场中,此类与艺术家相关的大事件对成交价格也能造成不小的影响。+86 First Open中,他的《紫气》以363万成交,成为整场拍卖最高,据悉,此件作品的买主为美国藏家。作品中,艺术家以独特灰色阶长条呈现了高楼鳞次栉比的都市景观。根据artnet数据库显示,此前“紫气”曾有18幅在2007年到2015年之间上拍,此前最高价为291万元,分别于佳士得上海2013年首拍与2015年春拍创下。
仇晓飞《肢僵硬》和屠宏涛的《梦与睡眠结伴》以160万元的价格落槌并列第二。“我们对这些作品的估价都比较低。”+86 First Open 专家主管李丹青在拍前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说。而事实上,因为很多艺术家的艺术品从未在二级市场上有过记录,估价需要与作品在画廊的价格作参照。根据《艺术新闻/中文版》的观察,几乎所有的作品起拍价都与这些艺术家在一级市场的流通价格相仿,但其中几件以高出起拍价数倍的价格成交。
在伍劲看来,佳士得的专场是很值得鼓励的。因为“他们经过了精细的研究和选择,不是继续去经营一些已经疲弱的项目。目前的环境下,尽早改弦易辙是明智的。”
在酝酿这一项目时,与一般的拍卖征集方式不同:项目负责人有着更多自主性,颇有画廊策展人的意味。李丹青在项目正式推出之前的2年多时间到各地探访诸多艺术家的工作室,她表示:“我们希望挖掘的艺术品是刚刚发生或是正在发生的。很多问题没有定论,我们就需要去搜集、研究很多第一手的资料。在这里,独立判断显得尤为重要。”
“艺术家是否已经从一个有才华的艺术青年转型为一个对职业生涯有清楚认识的职业艺术家,这是我所关注的。此外,我还需要了解艺术家现阶段关注的问题,他对一个问题的研究达到了怎样的程度,扎根又有多深,与前辈相比,是否跳出了既有的框架。”李丹青如此构思这一专场。
33件艺术品的图录中,以个案研究的方式交代艺术家生平、作品构思及表现技法。“采用这种叙述方式是因为我们一直警惕为艺术家贴上标签。”在李丹青看来:“但凡贴上了标签,事情就会变得非常表面,进而无法长久。”
无论是张晓刚的“大家庭”、曾梵志的“面具”、还是丁乙的“十字”,2008年之前崛起于市场的当代艺术家中,标签似乎成了艺术品创造高价的利器。对炒家来说,对单一题材的反复强调是造势、爆炒的关键一步,但对艺术家而言,这可能意味着沉重的背负。李丹青认为:“艺术家总是创作相似的艺术品也是不符合市场规律的。就像是一个企业一样,不能总生产一种产品,它必须在自己的脉络中有所突破。”
张恩利 (中国 1965年生) 《局部》油彩画布 2013年。 30万落槌
从狂飙突进到小火慢炖
“+86First Open”推出此前从未现身二级市场的新锐,这意味着在资本的催促下,又一批新面孔进入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不妨看看资本在他们的前辈身上创造的炫目故事。2008年纽约拍场,张晓刚《血缘:同志第120号》创下近100万美元高价,这似乎是中国当代艺术真正以“财富神话”的面目牵动公众的关注。之后,张晓刚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大家庭系列”在多年里成为“高价”的代名词。但其实,市场的转折点在2008年就已经出现。“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早年成名的艺术家的市场热潮已经告一段落。”伍劲说。
但市场的疯狂有其惯性。2011年,大陆艺术品市场进入了最红火的阶段。那一年,尤伦斯收藏的流出又为当代艺术市场带来了一股热潮。到了2013年,当代艺术的价格已经一骑绝尘,直奔“亿元时代”。当年,曾梵志《最后的晚餐》在香港拍得1.8044亿港元。此后,随着艺术品市场的洗牌,成名较早的这批当代艺术家显得沉寂。今秋,在苏富比与佳士得拍场,曾梵志有两件大尺幅作品遭遇流拍。
剧烈的市场起伏已经无法用“规律”一概而论,背后潜藏着的是艺术市场运作方式的痼疾。之前10年的一波波爆炒,让一个个符号迅速膨胀,旋即,又以更快的速度腐朽。市场狂飙突进难免伴随着沉渣泛起。如今,秋风瑟瑟的环境下,细致的梳理显得尤为重要。
变化首先发生在藏家身上。“2008年金融危机前,当代艺术藏家大都是外国人。之后,因为一级市场的发展,中国收藏家开始显现出对当代艺术的接纳。”李丹青说。
艺术市场的整体生态也逐渐变化。“曾经一段时间,市场是西方人扶植起来的。有人为"后89戴上了"后殖民的帽子,也是这个原因。现在,中国人有了收藏群体,这一代艺术家的市场也就与上一代有了很大不同。”伍劲说。同时,从市场操作的角度,他还指出:张晓刚那一批艺术家的重要作品已经在高位进行了交易,目前已经缺乏交易的动能。市场需要寻找新的对象。
也正是在此背景下,2011年之后,70后艺术家迎来了一轮集体爆发。自2011年起,贾蔼力的作品连年在苏富比、佳士得、保利、嘉德等国内外重要拍卖行上拍,并全部成交。今年春拍,他的《早安,世界 (三联作)》在香港苏富比春拍夜场以1328万港元(约合1071万元人民币)价格成交,刷新 “70后”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最高价,也引发了相当大的争议。2012年,王光乐作品《水磨石》(2004年作,成交价104万港元)首次在香港苏富比春拍突破百万大关。也是从2011年开始,郝量的作品连年在苏富比、佳士得、保利、嘉德等国内外重要拍卖行上拍,并同样保持着几乎100%的成交率和持续创新高的态势。
对目前的扶摇直上,也有质疑与担忧。BANK画廊创始人马修·博利塞维奇认为:对于艺术家而言,过早的高价也可能透支艺术家未来的市场潜力,打乱他们的职业轨迹。“如果没有充分的积累,就可能过早遇到天花板。而对于从未介入二级市场的艺术家而言,一级市场对其的培育就显得更为重要。“培养艺术家就像烹饪要小火慢炖,不能着急。”他说。
刘韡(中国,1972年出生),《紫气》,2009年作。 300万落槌。 油彩画布
仇晓飞(中国,1977年出生),《肢僵硬》,2009年作。 160万落槌
陈天灼(中国,1985年出生),《眼》,2013年作 22万落槌。 供图/佳士得
作者:孙行之来源一财网)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