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财经 > 宏观经济
宏观 | 金融 | 公司 | 产业 | 财经人物

国内外总需求收缩 企业创新要谋“大势”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李子彬

  当前,世界经济走势分化,增长乏力。国内经济缓中趋稳,稳中向好,但是下行压力加大。

  总需求收缩的局面短期难以改变

  无论是国内还是全球,总需求收缩的局面短期难以改变。

  受2008年的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至今尚未完全恢复。这种全球低迷的经济态势导致全球总需求收缩,世界贸易量大幅下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加上国内一些因素的影响,中国的外贸进出口贸易额增速,从2010年的34.7%、2011年的22.5%,骤降到2013年的7.6%、2014年的3.4%、今年上半年的-6.9%。

  我国经济发展的某些领域的总需求也在收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城市空间扩张规模下降。2000年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是2.24万平方公里,2013年是4.79万平方公里,这13年新增的城市建成区面积超过了1949~2000年这51年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总和。1978年到2013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由1.7亿人增加到7.3亿人,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城市的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58个,建制镇从2173个增长到20113个。城市的急剧扩张,扩大了工业品的需求,这是不言而喻的。建新城需求是多方面的,包括人口的增加,对消费品需求迅速增加,城市基础设施也大大地增加。今后,城市空间扩张规模不可能再以那么高的速度增长了。

  第二,汽车进入家庭的增速放缓。2000~2010年汽车的销售量“井喷式”增长,年均增长31%,2000年汽车销售量是60万辆,到了2014年销售量1237万辆。但2011~2013年,年平均汽车销售量增长7.8%,去年汽车销售量增长只有3.1%,今年上半年回落至1.4%。因为汽车产业对其他工业品的带动性很强,所以汽车进入家庭的增速放缓会引起整个工业增速放缓。

  第三,房地产泡沫抑制其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最近两年,全社会对房地产巨大泡沫逐步取得了共识,房地产投资开始回落。房地产产业链条很长,包括建材、钢铁、水泥、家电、家纺等等。房地产投资下滑,其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也在下降。

  由于城市空间规模扩张速度、汽车进入家庭的速度以及房地产投资增速放缓,这些产业对工业品的总需求减少,所以我国工业制造业必然受到影响。2001~2010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3%,2011年开始回落,2011~2014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分别为10.8%、7.9%、7.6%和7.0%,今年上半年降至增长6.3%(图1)。

  由“总供给收缩”转变为“总需求扩张”

  总需求收缩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但是,经济发展与转型等不得、熬不得,也等不来、熬不起。所以必须调整宏观经济政策走势,把过去两年的“总供给收缩”的思路转变为“总需求扩张”。

  (一)积极扩大国内消费市场。

  虽然投资和外贸出口仍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是一个大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最重要的还得靠国内消费市场拉动。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是基础,是前提。

  为了扩大国内消费市场,要注意的是:

  第一,要健全消费增长的动力机制,改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多年来初次分配中消费偏低,积累过高。发达国家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一般是60%左右。我国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从1990年的52.4%连年下降,近十年一直保持在45%至50%左右(图2)。这造成了我国低收入群体数量很大,再加上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存钱防老,存钱防病,老百姓有钱不敢消费。因此,必须改革分配制度,扩大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提高城乡人民收入水平,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第二,立足于国情,挖掘消费潜力。

  一是在城镇化推进中大量人口由农村流向城市,这些人的消费需求是巨大的。几年之内,一亿农村进城常住人口转为城市居民;一亿农民就近转为小城镇户口;城市中一亿常住人口的棚户区改造。解决“三个一亿人”问题,蕴藏着巨大的消费需求。

  二是加强精准扶贫。我国在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但是现在还有大约7000万贫困人口。要加强精准扶贫,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多种办法,增加这些贫困人口的收入,把这些人的生活水平提升到小康水平。

  三是到2025年,我国中等收入人口将会达到6亿,这些人群和低收入人群的消费结构是有差异的。要针对收入较高的人群提高消费品质量和社会化服务水平。一些有眼光的企业家,争先把健身、保健、医疗等“大健康产业”和旅游、文化、养老等产业作为他们企业的战略发展产业,无疑是正确的。

  总之,关键是我们要有令人心动的有效供给,有让人心安的产品质量。有了这两条,就一定能够扩大消费。

  (二)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

  短时间内,我国的外贸出口将呈现较低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保持在10%~12%之间。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只有社会投资仍然有较大的增长潜力。比如,高铁和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宽带网络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城市轨道交通、扶贫开发工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业现代化、智能制造的基础设施以及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等,都是有市场、有长期回报的项目,既对当前经济稳增长、调结构有促进作用,又可以增加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

  不能说扩大投资就一定导致产能过剩、增加潜在的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关键是“投什么”和“钱从哪里来”。这两个问题很关键,

  首先要选好项目,有市场,有长期回报。其次是解决好资金来源问题。能不能把我国庞大的储蓄转化为有效投资,是支撑稳增长的关键。我国居民储蓄23万亿元之多,这些海量资金无处可去。人们难以获得可持续的财产性收入;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和重大建设项目又缺乏资金。所以,必须整体推进金融、投融资和财税体制改革,特别是要打通投融资渠道,挖掘民间资金潜力,让更多储蓄转化为投资。

  (三)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率,根本上要靠改革和创新,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

  调结构、转方式,走出困境,化危为机,归根结底要靠改革和创新。实现创新驱动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结构调整,产业升级,需要许多方面的支持。

  首先,需要投融资体制支持,中国当前的金融体系里缺少股权融资。中国的证券市场不仅要有A股市场、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市场,尤其需要类似“纳斯达克”那样的市场。否则,科技创新型的中小微企业没有办法快速发展起来。需要大力发展债券市场、股权投资基金、融资租赁业务,加快发展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加快改革现有的商业银行体制机制。创新驱动需要大批的创新型人才,所以改革教育制度、科技体制是势在必行。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新中国成立六十年了,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世界级顶尖人才?”是教育出了问题,科技体制出了问题。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都需要钱,需要财税政策支持。创新需要保护知识产权,需要法律制度支持。创新还需要创新光荣的社会氛围,要尊重人才、尊重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创新人才应当得到奖励,创新企业应该得到政策鼓励。

  实现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经济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多年的积累才能大见成效,各级党政官员不要寻求短期政绩,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环境下,深圳市2014年GDP增长8.8%。在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造了1.6万亿元的GDP,全口径财政收入5500亿元,其中上缴中央财政3500亿元,市属预算内财政收入2000亿元。2015年上半年财政收入增长27.9%。二十余年成长起一大批高科技创新型本土企业,如华为、中兴、华大基因、腾讯、大疆无人机、光启新材料、超多维公司等一大批世界一流的公司。有如此的经济质量和经济结构,是因为深圳市早在1995年就开始调整经济结构,开始逐步淘汰“三来一补”、“加工贸易”企业,大力发展IT、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采取了一系列的财税、融资、人才培养、保护知识产权等政策措施以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时隔二十余年,才有了深圳今天的较高质量、较高效率的经济结构。

  加快企业的创新转型发展

  首先,企业家要“谋势”。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是“小势”,国家的发展战略是“大势”。要努力让企业自身发展的“小势”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大势”。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国制造2025规划、“互联网+”行动、“一带一路”战略等,孕育着企业创新转型发展的无限机遇。

  电的发明和广泛应用,引发了人类社会第二次工业革命,大大加快了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作为工具,嫁接或连接到商贸业、金融业、传统制造业、农业、交通业、政府办公、文化教育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将大大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广大中小微企业自觉融入到互联网+行动,将会改变自己的生产业态,大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2015年5月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制造业强国的三步走战略。《中国制造2025》是这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不断涌现,推动了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特别是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与各产业领域的技术融合创新,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推动生产方式和生产模式的变革。小批量定制、产品的个性化、市场的碎片化,将改变中小企业作为大企业的附庸地位,摆脱了对大企业的依赖。分散制造、3D打印等新技术,使得制造业的产业生态发生很大改变。

  第二,企业必须以创新求生存,谋发展。面对国际、国内总需求收缩的局面,企业尤其要不断创新求变。一个企业,如果五年、十年产品不变、技术不变、管理不变、营销模式不变,那只有死路一条。企业必须实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企业制度创新、市场创新、营销模式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求生存,谋发展。

  第三,企业家必须不断学习。不是有钱就称为企业家,企业家应该不断学习,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要有责任感,有道德底线。尤其要努力学习金融知识,逐步掌握产业与金融相结合、技术与资本相结合的本领。这样,企业就会顺利发展。人才短缺会越来越成为企业健康发展的约束条件。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将是诸多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招聘人才,留住人才,加强企业员工的全员培训,大力培养精细管理和匠人精神,对于企业来说是越来越重要的战略性工作。广大中小微企业尤其要走专业化、精品化、特色化、新颖化之路,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打造并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面对国际和国内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是机遇仍然大于挑战。全面深化改革正在向前推进,政府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企业作为经济主体地位的认识不断提高,过剩产能逐步化解,扩大总需求的思路和政策措施逐步深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蓬勃发展。

  前进中还存在以下几条有利因素。一是“一带一路”大国战略的实施和跨境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外经贸合作将逐步扩大。二是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2014年12月,人民币支付占全球结算总额的2.17%。随着跨境自由贸易区不断扩大,亚投行、金砖国家银行、丝路基金等的运营,人民币占世界结算总额的比例将大幅提升。三是石油价格下降,有利于我国GDP增长。IMF估测,由于油价下降可使中国2015年GDP升高0.4%~0.7%;2016年GDP升高0.5%~0.9%。四是互联网技术的红利加大。麦肯锡2014年7月报告,到2025年中国互联网革命可创造就业4600万个,网上交易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将达到22%。

  总之,挑战和机遇并存。面对国际、国内总需求收缩的局面,中国经济实现稳增长、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逐步升级,宏观调控的思路有必要适当调整,政策措施必须更加精准,发力更加集中,效果才能更加显著。

  (作者系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本文系其在第九届中国中小企业节开幕大会上的演讲,有删节)

business.sohu.com true 第一财经日报 https://business.sohu.com/20151103/n425037723.shtml report 5245 当前,世界经济走势分化,增长乏力。国内经济缓中趋稳,稳中向好,但是下行压力加大。总需求收缩的局面短期难以改变无论是国内还是全球,总需求收缩的局面短期难以改变。受
(责任编辑:UF020)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