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现实:随着经济增长和国民逐步富裕,每年到海外的中国游客逾1亿人次,有数据表明人均消费达1680美元,也就是说,每年境外消费超过万亿人民币。
有这样一种声音:中国经济持续下行,企业生存“压力山大”,这些跑到境外消费尤其是日本抢购马桶盖的行为很不爱国,政府应该想办法限制,使这些购买力人群成为扩内需的主力军。
总理不同意这些貌似把祖国爱到骨子里的声音。
11月11日,在全国“败家娘们”积极行动起来,在网上掀起抢购狂潮之际,总理主持召开了本届政府第111次国务院常务会议。
总理说:“老百姓兜里有钱了,想要过上更好的生活,不能限制大家出国买东西,更不能把国门关起来,还是要让消费者有更多选择自由。”
对于仍持有“肥水不流外人田”偏狭见识的人,这是一次温柔且坚定的回击。
国人海外购物因何不能设限?
首先根本无法限制。现在连外交部都在积极努力扩大中国公民护照的免签半径,消费者出国旅游购物已是时代潮流,政府唯一正确的选择是消除其出行的障碍,为其海外购物降低税负,让其享受更高品质的生活。当然,引导和劝诫少数中国游客不到人家景点刻字、浪费粮食、大声喧哗却是分内职责,毕竟,一个大国公民应该肩负更多文明责任,不能总是把祖国老脸丢到世界——每个国人在境外都代表中国。
其次于事无补。在到境外抢购奶粉、马桶盖甚至到奥特莱斯扫货引起媒体密切关注以后,一个尖锐的现实已经浮出水面:当3亿中产阶层成为中国消费主力军,对产品的基本功能诉求转向审美诉求,对产品的价格越来越不敏感,对品牌、服务要求越来越敏感的时候,相当多的中国制造依旧沉溺于山寨,核心技术缺失,品牌塑造乏力,加上传统要素成本优势被东南亚等新兴市场超越,被消费者摒弃就是一个严峻的现实。
即使现在网购带来的消费热震惊世界,但马云的另一个外号值得深思:“败家娘们主席”之外,他还叫“假冒伪劣产品秘书长”。这或许不是马云之罪,但背后实体经济之困着实令人深思。
并非没有亮点。在转型升级、结构调整的浪潮中,中国高铁、核电、大飞机等大型装备制造“航母”已经蓄势待发,华为、TCL、格力、小米在努力向着消费链的中高端攀援,但从整体来看,这些优质公司仍是凤毛麟角。在一些中国制造的传统优势领地,也在被跨国品牌逆袭,比如服装、化妆品、智能家电甚至瓷砖。背后就是新兴的中产阶层对国货的放弃——失去他们,企业何以在传统比较优势丧失的今天赢得利润?
因此,总理提出了这样的期待:“ 必须要以民众消费需求升级,促进国内消费品产业升级。”
不是国人不爱国货,而是国货应该给国人更多爱的理由。
“互联网+”之下,关键不在于互联网的新概念有多丰富,资本游戏多热闹,而在于有没有强大的实体去撑起这个庞大的商业新兴网络和模式。显然,多数中国制造并没有做好准备。
中产的“集体背叛”是警钟,也是机遇。如果能成为倒逼企业立足市场变化、摒弃浮躁、潜心研发、重塑品牌的动力,在全面改革的政策利好催化下,加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激发,相信有着全世界最完整制造体系和旺盛购买力人群的中国,实体再度崛起不是梦。流失的中产消费总有一天会全面归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