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财经 > 全球经济
宏观 | 金融 | 公司 | 产业 | 财经人物

券商分析师的那些事儿

来源:第一财经网站
  这两天,我也被刷爆了朋友圈的某券商分析师内讧事件给“雷”到了。我不是圈内人,不想就着自己问到的碎片信息来对此事件评头论足,但想说说四则看到听到的真人真事。

  第一则,股市二次探底前我曾和某位分析师私聊,他观点鲜明地表示不要进场、还没到抄底的时候,这个判断从事后来看是对的。但奇怪的是,我注意过他在一些媒体公开发表的言论,观点却是模棱两可、左右逢源的,既提示风险、又提示机会,像是什么都说了,又像什么都没说。

  我私下问他“怎么表里不一”,他说他要敢在公开场合乱说还不被公司责难?他也无奈,说白了,券商是是个大卖方,他被包裹在职业身份里,该说什么边界清晰。即便是明星分析师,也是受雇于人、拿人薪水的,所有的公开表述,都可能是“镣铐舞蹈”。

  第二则,有次我跟一分析师说客套话,表示“经常学习你的研报”,对方或许也是客套话,但说的却是,这年头研报都不好看了,因为“太多的时间都用在见客户上了”。

  顺着他的这句话,我想起了某次做过一家上市大宗贸易企业的调查报道,促动调查的原因是这家公司上市之前业绩逆市向好,但一上市业绩立马“变脸”。但从券商们相关的分析报告里,似乎除了从行业大格局说了些蜻蜓点水的话以外,并未解答也并未点出问题症结所在。

  从这家公司的财报来看,疑点不少。比如,在其上市前,整个市场大环境是不好的、同业的销售是下降的,但就这家公司销售就有本事逆市上升;可是销售快速上升,公司的运输和仓储业务量却一点都不上升,这矛盾怎么解释?又比如,在公司公布出来的年报上,前几年出现在前五大“客户”里的企业,后几年会出现在前五大“供应商”名单里,那么对方企业到底是来买货的、还是卖货的?诸如这样的“奇怪”的现象还有不少,可是券商的研报也未及痛点。似乎,越来越多的研报“今年写得和去年一个样”。

  第三则,在一些财经类大微信群里,我常看到有分析师呼吁大家给他投票。而每年在颇被这个行业看中的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前,也总有券商分析师在那里忙着跑票。

  第四则,有某大V金牌分析师,在业内名气响当当,曾在友人面前私下得瑟过自己有大几万粉丝、还有8个500人的群,群里都是业内投资者。可见这位大咖的市场价值已经很大,也许,已经超越了身后券商平台给的那个头衔。

  上面这几则故事,如果串起来想一想:是否分析师们觉得自己反正不过是大卖方上的螺丝钉,并没太多动弹余地,因此其实也多半低调?是否逐渐的,业内开始了某种“劣胜优汰”的奇怪机制,那些靠扎实内敛取胜的大篇幅报告,甚至都干不过几句花哨鼓动的大标语,以至于近来,券商的报告越写越有个性?是否慢慢的,那些还愿意把时间用于潜心做研究的分析师,却发现自己在业内认可度还敌不过靠那些热衷拉票上排行榜的?是否也有一些“明星”分析师,靠人气渐渐垒起的市场价值,已经让他们有了任性的成本?

  当然话说两头,日常工作中我也接触到大量真正专家型的分析师,沉得下心、精通行业。他们不需要靠高呼6124点、8000点、10000点来博眼球,也不用靠跑票获奖就能受到大家关注。或许,那对于他们而言,也需要投资人变得更理性、不浮躁,来寻找和倾听到真正专业的声音。

  作者:夏心愉来源一财网)
business.sohu.com false 第一财经网站 https://www.yicai.com/news/2015/11/4716381.html report 1626 这两天,我也被刷爆了朋友圈的某券商分析师内讧事件给“雷”到了。我不是圈内人,不想就着自己问到的碎片信息来对此事件评头论足,但想说说四则看
(责任编辑:Newshoo)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