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钟伟
人生而追求幸福,钱财、权势、知识都只是通向幸福的可能手段。听长江商学院梅建平教授说,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笛顿曾研究过幸福,将幸福的要素(The Essentials of Happiness)归结为四大类:财富、健康、朋友和闲暇。遗憾的是,我没有检索到这篇文献。
笛顿指出,财富是快乐的基础,但并非多多益善。当家庭财产高于100万美元,或者家庭人均收入高于7.5万美元之后,财富给人们带来的幸福感将迅速衰减,因为在基本的衣食住行方面,很难得到更了不起的享受。燕窝鱼翅并不比简单青菜豆腐有更多的营养和快乐。许多对钱财有巨大热情者,往往不是在享用财富,而是在财富变得更庞大的过程中得到奇怪的满足感。他们在意的是财富的创造、转移或者聚敛,很少考虑终其一生究竟需要多少钱财。
笛顿指出,健康决定快乐的长度。人总是要死的,在此之前,有健康的身心,你才有可能平静长久地感受幸福。目前中国人均寿命大约75岁,在一线城市则接近80岁,因此我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去享受幸福。但很遗憾,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人对其豪华车十分爱惜,对奢侈品倍加推崇,但对自己的健康却十分吝啬和不在意。太多的中国人,爱物拜物,博命换钱,对健康的规划则甚少考虑。
笛顿指出,朋友决定了你和谁享受幸福。人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不是孤魂野鬼般的自然人,不是和其他人没有交集的荒岛鲁滨逊,而是融入自然和社会的社会人,是在人群中有七情六欲的演员和观众。脱离了朋友,人就和幸福绝缘。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以这个角度观察,幸福从来都是分享的,而非自私的。生活中我们容易看到,算计他人太多,自己往往陷于困顿。待人接物坦荡豁达,自己也明快轻松。
笛顿指出,有钱有命有友,还要有闲暇。他对闲暇的解释是,处理时间的方式。也就是说,闲暇并非无所事事地发呆,而是解除了生存之困、达到财务自由之后,以何种方式让时光溜走。这和知识有关。知识带来对文化和自然多样性的感悟,带来对天地悠悠、古往今来的品味。没有文化,啤酒会成马尿,音乐不如嚎叫。如果人们能够多点知识积累,那么闲暇时间也许不需要以聊天、电视、麻将和广场舞来打发,而能获得内心更微妙的感受。
由笛顿的四要素幸福观来猜测,成为大人物并非通往幸福的捷径,拥有甘愿做个小人物甚至无名之辈的智慧,也许更接近幸福本身。我们也许可以猜测,有点还算丰厚的积蓄、居住在三四线城市、算是文化人、健康开朗、有三两诚挚好友者,差不多是幸福的。
笛顿有幸福的秘诀,中国人有更简洁的定义,那就是幸福=所得/所欲。也就是说,幸福和你所得到的成正比,和你的欲望成反比。一个贪婪到想要拥有整个地球的人,不可能幸福。一个清心寡欲的大德高僧,即便身无长物,也能陶然自乐。如果你不能攫取更多的福禄寿,那不妨克制自己的贪嗔痴。
如果你要问我对幸福的定义,我的答案是,幸福,不在于期待拥有(包括爱情),而在于不抗拒失去(包括生命)。(编辑 欧阳觅剑)
作者:钟伟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