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财经 > 宏观经济
宏观 | 金融 | 公司 | 产业 | 财经人物

极端天气事件频发 全球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组图)

来源:第一财经网站
  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事件尤其是高温事件频发。世界气象组织(WMO)预测,2015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可能达历史最高。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也显示,今年以来,我国大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且创历史新高。

  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中国气象局局长、国家气候委员会主任委员、联 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中国首席代表郑国光表示,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行动,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国家新型安全体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效应对气候风险的重大举措。

  2015年将成有记录以来最热年

  11月25日,WMO在日内瓦发布2015年全球气候状况临时声明,并分析了2011至2015年的气候状况。声明称,2015年可能是有记录以来的最暖年份,而2011至2015年也将成为历史上最暖的五年。

  WMO称,2015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可能达历史最高,高出工业革命前1℃,成为一个关键性节点。1961至1990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为14.0℃,而2015年1至8月统计的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大约比其高0.73 ℃,比1880至1899工业革命时期大约高1℃。全球温度升高主要是由于强厄尔尼诺和全球变暖的共同作用。

  据WMO数据分析显示,受气候变化影响,2011年至2015年是有记录以来的最暖五年,大约高出1961至1990年标准参照期平均值0.57℃。期间,全球极端天气事件,尤其是高温事件频发。

  “种种破记录的事件将让历史记住2015年的全球气候状况。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突破历史记录,在北半球春季,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浓度首次超过400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2015年可能是历史上最暖年份,海洋表面温度也达到监测记录以来的最高值。2015年极有可能超出1℃的临界值。”WMO秘书长米歇尔·雅罗说。

  临时声明对厄尔尼诺等2015年主要的天气气候事件进行了盘点分析:

  厄尔尼诺峰值过后,其对全球温度的整体影响仍可能持续。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均低于往年平均值。此外,厄尔尼诺产生的其他影响,如全球珊瑚白化事件等也在增强。

  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积聚在气候系统中,其超过90%均由海洋吸收。这导致海洋温度升高,海平面上升。热带太平洋、太平洋东北部、印度洋大部、大西洋北部和南部区域等海表温度均高于往年平均值。

  WMO观测的大部分陆地区域温度均明显高于其往年平均温度,尤其是北美西部、南美大部、非洲、欧亚大陆南部和东部。

  从今年春末至夏季,欧洲、非洲北部、中东均受到高温冲击,许多地区的高温纪录不断刷新。五、六月份时,极端高温席卷印度,大部分地区最高平均气温超过42℃,部分地区高于45℃。巴基斯坦南部地区在六月份时最高平均气温超过40 ℃。

  今年,强降水事件频发。美国、墨西哥、玻利维亚、巴西南部、欧洲东南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部分地区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与强降水事件一样,全球各地的干旱情况也颇为严重。中美洲、加勒比海、南美洲东北部(包括巴西)、欧洲中部和俄罗斯部分地区、东南亚部分地区、印度尼西亚和非洲南部等均受到干旱影响。美国西部地区因干旱触发的野火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

  从今年初至11月10日,全球共生成84次热带风暴(1981至2010年平均每年发生85次)。其中,西北太平洋共生成25次,北印度洋生成4次,南太平洋生成9次。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运用卫星监测南极和北极海冰以来,记录显示北极海冰面积在整个季节周期中总体呈减小趋势。而在南极,10月6日,日海冰面积达到最大,为1883万平方公里,在有卫星记录以来排在第16位。

  WMO称,由于人为因素影响的气候变化,在2011至2015年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尤其是极端高温相关事件,在一些特定时间段内发生的概率大幅增加,一些地区发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概率可能增加九倍甚至更多。

  全国气温创历史新高

  《第一财经日报》25日从国家气候中心获悉,截至今年11月,与往年同期相比,我国全国气候属中等略偏好年景。其中,全国平均降水量(623毫米)接近常年;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1.0℃,创历史新高;登陆台风偏少,但登陆台风强度大;夏季南涝北旱,秋季暖湿,南方持续强降水导致罕见冬汛,北方暴雪局地灾情重;大气污染气象条件较差,北方秋季阶段性雾霾影响严重等为今年主要特征。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国平均气温(11.9℃)较常年同期偏高1.0℃,创历史新高,华南平均气温也为历史最高,全国有12个省(市、区)的平均气温均为历史最高,有66站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有74站连续高温日数突破历史极值,主要分布在西南及新疆北部等地。其中7月12日至8月10日,新疆出现大范围持续高温,38℃以上高温覆盖面积最大达75.3万平方公里。7月20日,吐鲁番地区东坎儿极端最高气温达46.5℃。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室高级工程师孙冷介绍,今年以来,我国大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且创历史新高,其成因主要可以从气候系统外源强迫和气候系统内部的变化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首先,地球表面气温的变化是气候系统的能量平衡决定的。从外源强迫的角度出发,导致近几十年偏暖的主要原因是长期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增加。其次,气候系统内部各圈层的变化也会影响地表气温的变化。众多研究表明,海洋变暖和热容量增大是全球最暖年和我国今年最暖的重要原因。”孙冷说。

  作为地球上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的气候变率强信号,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现象可以部分解释全球气温的年代际振荡。监测显示,2014年开始PDO为正,2015年1月至10月,PDO持续维持正位相。当PDO呈现正位相时,全球地表气温通常偏高。同时,今年最暖也与另外一种海洋的年际信号--厄尔尼诺现象密切相关。2015年处于超强厄尔尼诺年。

  大量研究表明,厄尔尼诺年,全球平均气温也容易偏高。因此,不论是在年代际背景还是年际变化,海洋对2015年呈现最暖年的贡献都是不容忽视的。

  气象部门监测显示,今年以来,全国降水量时空差异明显。长江中下游和华南降水量分别较常年同期偏多14%和4%;东北、西南、西北分别偏少8%、4%和3%,华北接近常年水平。5月至9月,南方共出现35次暴雨天气过程,较去年同期(29次)偏多6次。而在北方,去冬今春,河北、山西、山东和内蒙古部分地区出现春旱;7月至8月,华北大部、西北东部及内蒙古中部等地区降雨偏少,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山东、宁夏等地夏旱严重。8月至10月中旬,河南、山东、山西和陕西南部出现中度以上气象干旱,对部分地区冬小麦播种不利。

  孙冷介绍,夏季的“南涝北旱”与副热带高压密切相关。今年受厄尔尼诺和印度洋海温持续偏暖的共同影响,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总体呈现偏强、偏南的特征。同时,东亚夏季风强度明显偏弱。受副高偏强、偏南和东亚夏季风偏弱的影响,来自低纬地区的暖湿水汽主要向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输送,而向北输送至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的水汽较弱。冷暖气流主要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交汇,使得该区域降水偏多,而华北至东北地区降水明显偏少。

  孙冷介绍,从环流形势图上看,欧亚中高纬度地区呈现西低东高的分布型,我国大部地区为正高压脊控制,气温偏高。超强厄尔尼诺和印度洋全区偏暖共同导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且北界偏北。受副热带高压外围气流的引导,来自西太平洋和孟加拉湾的水汽不断向我国输送,在我国南方对流层低层形成异常辐合,导致入秋以来降水持续偏多。西南暖湿气流一方面给南方带来持续降水,另一方面北上与日本海的水汽汇合,冷暖气流在我国北方地区频繁交汇,造成该地降水也偏多。

  同创公平机制 共御气候风险

  11月底召开的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将就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一揽子行动计划及国际气候制度进行磋商,国际社会充满期待。目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中已有167个国家提交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自主贡献文件,其中我国提出了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路径和政策措施。

  郑国光在此间对记者表示,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行动,主动提出并努力实现国家自主贡献,既是我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维护全球安全发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责任,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国家新型安全体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效应对气候风险的重大举措。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分别于1990、1995、2001、2007、2014年发布了五次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这些报告集中了全球顶尖科学家最新的观测与研究成果。随着研究的深入,IPCC对于全球气候变暖这一事实的态度,从“可能”到“很可能”再到“毋庸置疑”。

  郑国光说,气候变化将放大自然和社会经济系统目前面临的风险并产生各种新的风险,人类社会将置于更加不确定和更难以控制的气候风险之中。热浪、强降水等极端事件将更为频繁,全球粮食生产的不确定性加大,水资源量和水质堪忧,粮食安全和水资源安全问题将更加突出。

  研究表明,人类活动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因。1750年工业化以来,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主要温室气体浓度大幅增加,达到了过去80万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本世纪以来,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平均每年增加10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排放增速从2000年前的1.3%增长到2.2%。其中,47%来自能源供应,30%来自工业,11%来自交通,3%来自建筑。2015年春季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浓度超过了400毫克/升关口。温室气体排放速度和规模如不加以控制,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趋势也就无法遏制。

  郑国光认为,未来数十年内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可以降低21世纪及以后的气候风险。如果到21世纪末要将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到2050年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2010年基础上减少40%—70%,到2100年实现近零排放。这既是全球科学界在长期研究基础上形成的广泛共识,也是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唯一正确道路。

  目前,欧盟(含28个成员国)、美国、中国、俄罗斯等167个国家提交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自主贡献文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主要缔约方国家领导人将出席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在提交的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文件中,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等2020年后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

  郑国光表示,我国的国家自主贡献是务实科学的重大战略。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无论从峰值的发展阶段、碳强度指标还是非化石能源的消费量上来说都是有力度的。

  据测算,我国达峰时人均GDP大致只相当于美国和欧盟平均水平的30%—40%左右,人均排放只有美国达峰时的一半。实现我国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将有望开创一条比欧美等发达国家传统发展路径更为低碳、在较低收入水平上达到更低峰值的崭新的发展路径。2014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比2013年只增长了2.2%,增速创新低;煤炭消费量比2013年下降了2.9%,煤炭消费总量峰值可能提前达到。

  随着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未来煤炭消费量下降的趋势不可逆转,这将带动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30年之前甚至更早达到峰值,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达到峰值、有效减缓气候变化、降低气候风险作出贡献。

  郑国光表示,未来,我国将在国家战略、区域战略、能源体系、产业体系、低碳发展模式等领域持续不断地作出努力,尽早实现自主贡献目标,创造良好的气候与生态环境,保障气候安全。

  “构建公平合理、务实有效和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需要各方携手共进。”郑国光说,中国一贯积极参与国际气候谈判,希望各缔约方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公平以及各自能力等公约原则,以各自提出的自主贡献为基础,聚同化异,相向而行,推动巴黎气候协议成功达成。

极端气候条件下,热浪、强降水等极端事件将更为频繁。摄影/章轲
极端气候条件下,热浪、强降水等极端事件将更为频繁。摄影/章轲
极端气候条件下,热浪、强降水等极端事件将更为频繁。摄影/章轲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摄影/章轲

  作者:章轲来源一财网)
business.sohu.com false 第一财经网站 https://www.yicai.com/news/2015/11/4717279.html report 6845 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事件尤其是高温事件频发。世界气象组织(WMO)预测,2015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可能达历史最高。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也显示,今年以来,我国大部
(责任编辑:Newshoo)

相关新闻

相关推荐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