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规划建议稿强调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11月27日,在2015城市中国计划年度论坛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徐宪平说,对于何谓城镇化,何谓新型城镇化?人们的看法不一,各地做法也不同。
他说,有些人把推进城镇化看作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方式,也有一些人不根据中国的国情主张照搬照抄外国的经验,还有一些地方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重经济轻质量,重土地城镇化轻人口城镇化。从本质上来讲,城镇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第二三产业向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城镇的规模不断扩大,城镇数量不断增加,这样一个自然的历史进程。但是,由于中国存在着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特别是户籍制度的壁垒。所以中国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逐步的破解城乡中国的二元体制和城市内部的老居民和新居民在基本公共服务上不均等的二元矛盾。
在徐宪平看来,跟传统的城镇化模式最大的不同是,“十三五”时期要用改革创新的思维来推行新型城镇化,要致力于包容城市、创新城市、绿色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的建设。
“包容城市”的概念,最早由联合国人居署提出,强调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要实现公平和效力的均衡与统一,为城市所有的居民提供均等的就业创业机会、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产品。
徐宪平说,这跟“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共享、发展的理念是一致相通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快提高服务户籍人口,把在城市居住半年以上的农民工统计在城镇人口中。现在3.2亿农民工,到2020年1亿人落户,剩下的2亿人实行居住证制度。根据相应条件,享受基本的公共服务。要是解决好这些人的问题,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会非常大。
他说,从经济层面考虑,农民变市民,收入增加3倍,消费也增加3倍。如果他们只是一个过客,就会抑制消费。去年农民工年均月工资是2846元,但消费支出只有1000元。很多都寄回了老家。所以我们要有一个制度设计,分步骤逐步解决。比如到2020年解决1亿人,就是解决三分之一,那么到2030年能不能解决50%呢?然后到本世纪中叶实现中国梦的时候,彻底的破除城乡二元的鸿沟,实现农民工的城市梦呢?
至于创新城市建设,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要构建以企业、大学、科研和金融等共同组成的创新生态体系。要推动从制度、技术到模式的全面创新。
今年6月到深圳调研时,徐宪平深受触动,深圳现在已经从过去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真正走向了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他举例说,除了万人拥有的专利申请量是全国的16倍以外,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市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战略型新兴产业占GDP比重是全国的4倍多,并且新兴产业每年还保持20%的增速,还有就是这五年深圳GDP翻番,财政收入翻了两番,但是地方政府的投资率只有17%,相当于发达国家水平,而同期的国家投资率是48.5%,
推进绿色城市建设。他说,“发展就是燃烧”,燃烧就要排放。如果到2020年,GDP翻番实现了,但是雾霾也跟着翻番,那么势必会陷于全面小康与“十面霾伏”的尴尬境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走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建设绿色城市,需要紧凑城市,集约利用土地,城市不能无序扩张,还要公交优先。
还有智慧城市、人文城市的建设。徐宪平说,要打造用大数据,运用新一代的信息技术打造一体化的平台和信息处理中心,促进各类数据的积聚、分析和应用。这样可以使我们大大节约城市运行的成本,提高城市管理的能力和效力。将来城市的管理用数字说话,用数字分析,用数字决策。
作者:邵海鹏来源一财网)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