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财经 > 宏观经济
宏观 | 金融 | 公司 | 产业 | 财经人物

供给侧改革也是在重新激发社会活力

来源:上海证券报
原标题:供给侧改革也是在重新激发社会活力
许权胜

  在经济领域的诸多矛盾相互叠加,靠投资、消费、出口的“三驾马车”已失去部分动力的新环境下,高层审时度势提出供给侧改革,但在融资方式上,我国占主导地位的是银行的间接融资,资本市场融资占比不足20%,而中小企业又没有资格进入资本市场,所以银行就成了中小企业唯一依靠的融资主场。但中小企业在我国占有重要位置,是社会经济的毛细血管,牵涉我国一大半的税收和近九成就业,如果供给侧改革不能把银行的资金有效供给到中小企业,社会活力无疑会受到很大限制。活力受限影响社会发展,进而引发经济进一步衰退,这种表象看起来好像是融资难、融资贵引起的,其实真正的内因却是某种限制社会活力的东西在阻碍着经济发展,所以要解开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那种无形“枷锁”,就要从源头来寻找:到底是什么“暗物质”在阻碍社会的活力?

  谈到这个问题,就要首先说说为什么活力减退就会出现融资不畅?我国储蓄率、广义货币量均居世界首位,按理,市场有这么多基础货币,中小企业融资很容易才对,但事实恰恰相反。那么银行的钱流动到哪里?解释这个又要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说起。政府把重点放在工业产能上,由于工业与农业之间的巨大“剪刀差”,农村的基础建设很落后,不管是医疗、教育、交通,还是农村房屋产权限制等都与城市有着巨大差距。县镇以下的银行面对这样的市场主体,当然不会贸然把钱投放在这种受限制的市场里,农村众多中小银行只有通过同业拆借市场把农村庞大的存款资金虹吸到城市大型银行里以保持盈利,这样,本来就很难融资的农村市场资金更为短缺。而大型银行为了更大的盈利,会把运作来的资金投到垄断暴利性质的行业,因为只有垄断行业才会有高额的回报。而在我国最具有这种特征的就是房地产行业。自从我国把房地产这个生活必需品作为支柱产业以来,房地产业一飞冲天,百姓把几代积蓄投向房地产,房地产吸纳了社会的大部分资金,人们因此而失去了其他消费能力,而政府却提倡人们多多消费,这个悖论,背后的逻辑不正反映在当今的经济活力衰退的源头所在吗?

  任何制度都是博弈的产物,为适应新的需求而调整机制是必然结果,供给侧改革或许能解开这个经济市场疲软的窠臼,只强调需求而忽视供给是不完整的市场。供给侧改革核心主要是解决产能过剩,通过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盈利能力,激发企业创新力,改变供给结构与供给质量并重,为社会提供更多有效供给。因而,供给侧改革的意义必然是激活社会活力。

  就此而论,推进供给侧改革,一定会以市场机制为主导、以效率优先为考量,以企业竞争力为参考,避免政府权力过度干预。这就给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想象的空间:一方面供给侧改革就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由政府投资的那种意识会下降,此消彼长,企业投资意愿就会上升,政府为了激活企业,必定会采取简政放权、降低企业所得税来激发企业的积极性。这样,束缚中小企业的一些枷锁就会被拿掉,减少权力的限制,就是对企业的松绑,花盆难以长出参天大树,只有养料不被人为隔断,企业才会有活力,也才有盈利的可能。另一方面,制约市场活跃程度的,还有不少市场环境因素,银行的资金不能融到中小企业,主要就因为存在着一些制度性障碍,配套供给侧改革的深入,肯定会加强对经济环境方面的制度建设,比如农村集体土地与城市国有土地在市场化中层次的差别、农村宅基地抵押制度的缺失,都亟待改革。当然,这还要有一些市场软环境的配套措施。例如近期法院与工商联手惩戒“老赖”,这个就是为市场环境清道,一个社会如果失信者得不到惩罚,反而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失信的财富溢价,这个社会马上就会丧失财富创造机制。所以,社会要保持活力,政府一定会重新审视制度环境的建设,为激活企业活力提供一个合理有序的秩序平台。

  笔者由此认为,供给侧改革看似是在着重创造新需求,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在全力激发、改造社会活力。试想,如果没有宽松的市场环境,没有激发社会活力的制度,企业哪里会能有供给创造需求的动力?

  (作者系金融从业者,资深财经评论人)
business.sohu.com false 上海证券报 https://paper.cnstock.com/html/2015-12/16/content_615081.htm report 1804 许权胜在经济领域的诸多矛盾相互叠加,靠投资、消费、出口的“三驾马车”已失去部分动力的新环境下,高层审时度势提出供给侧改革,但在融资方式上,我国占主导地位的是银行
(责任编辑:UF020)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