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主业单一占总营收50%,2015年前5月营收较前年同期降10%,风投进入后仍面临压力
本报记者 刘涛
王文礼,国内最大铁观音厂家八马茶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八马茶业”,证券代码:834754)的创始人,选择12月8日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挂牌上市。
这一天的日期中带有谐音“发”字。曾经有8个月法制记者经历的王文礼,打算通过登陆新三板融资做大铁观音产品市场。
不过,在长江商报记者接触的一些投资人眼中,八马茶业登陆新三板,不仅盘子小,未来的发展尚待观察。虽然资本早已觊觎国内农业发展机会多年,但慑于其周期长、投资大等因素望而却步。
这正是王文礼以及八马茶业不得不面临的问题,一个背景是,中国茶企将近7万家,销售规模却不及一家立顿红茶。这意味着作为国内铁观音第一股,八马茶业仍需要十分耐心地耕耘市场,向外界不断推介自己。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八马茶业早在2012年就有上市打算,彼时引入IDG资本等四家风投机构的联合投资,总额近1.5亿元,后来不知为何不了了之。
当前,行业盈利水平不容乐观,八马茶业也转型大众茶产品,截至目前,布局全国有879家店面,其中202家为直营店,其营收状况逐年下降,2013年营收约4.26亿元,2014年降至约3.94亿元,今年1至5月,营收仅为1.72亿元。
这其实也透露出八马茶业在经济下行以及转型期间的颓势,而越来越多的茶企也在谋划如何“过冬”,行业内哀鸿一片。
但是,王文礼此前向外界透露的信息仍然掷地有声,“未来八马茶业将继续专注做大铁观音,同时寻找并购机会拓展其他品类。”但12月18日,长江商报记者多次向位于深圳的八马茶业联系采访,均被以“不需要采访”、“我们不用电子邮箱”等为由拒绝向外部透露任何信息。
深度依赖铁观音产品
铁观音产品营收一直占据公司营收一半以上。
八马茶业挂板公开转让说明书显示,2013年、2014年以及2015年1—5月,铁观音产品的营收分别为2.44亿元、2.16亿元和0.95亿元,占比分别为57.27%、54.93%和55.14%,非铁观音占比仅3成左右。
仅仅今年1—5月,该公司营收为1.72亿元,其中铁观音收入为0.95亿元,占总营收55.14%。
这样的营收结构显示出根植福建安溪多年的八马茶业,不得不将铁观音定位企业主导产品和核心茶类,其营收也不得不依赖于铁观音产品带来的丰厚的利润贡献。
这也与福建、广东两地形成的饮用习惯有较大关系,铁观音源于福建安溪县,以福建和广东为代表的华东、华南地区消费铁观音的习惯由来已久,且八马茶业根植华南市场多年,逐步形成了核心优势市场。
而上述两地和两地区也给予八马茶业更多的回报。
报告期内,广东、福建两省给予八马茶业的合计贡献收入分别为3.13亿元和3.01亿元,遥遥领先于北方地区山东、北京以及河北省市场。
八马茶业主要业绩分布在华南和华东地区,报告期内合计贡献收入分别为3.21亿元、3.02亿元和1.35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76.39%、77.04%和78.21%。
据了解,八马茶业源于百年前名扬东南亚的老字号“信记”茶行,王文礼的家族历经三百年种茶、制茶、售茶,有着深厚的渊源。
再者公司在全国拥有合作及自有茶园5万多亩,拥有两座位于福建安溪县的国内领先的现代化加工厂,精制茶年加工能力超过5000吨。
由于乌龙茶制作工艺为半发酵,产品特征介于红茶与绿茶之间,在香气与口味方面结合了绿茶和红茶的优点,且性能温和,不寒不热,能满足各类人群的不同需求,加上物流业与冷冻、冷藏技术的发展,让乌龙茶的消费市场逐渐突破地域限制,由过去的区域市场正逐步拓展为全国性市场。
这也正是王文礼看重的市场机遇,他对外透露未来八马将继续专注做大铁观音市场,同时寻找机会来拓展其他品类。
中研普华研究员肖健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并购是八马茶业迅速扩张的主要出路,应该借力资本市场的输血和品牌效应,通过并购来拓宽主营产品种类,从而降低对于铁观音的依赖程度。
7万茶企抢食3000亿茶业市场
八马茶业此次挂板显露出国内茶企应对巨大市场的乏力。
相关资料显示,国内茶业市场容量将近3000亿元的规模,不过国内单个茶企的规模却非常小,甚至有国内7万家茶企不及一家立顿的说法。
这是国内目前的现状。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向健军,长期关注国内食品行业发展,他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茶企与国际茶企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无品牌、无规模、无标准三个方面。首先,中国茶叶品类虽多,却没有形成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其次,在国内缺乏一个全国性的茶叶市场,茶企以地方性企业为主,市场中存在较高的区域壁垒,难以形成规模化经营;最后,国内茶业进入门槛低,市场秩序混乱,行业内未能形成完善的生产经营标准。
肖健认为,中国茶叶市场的体量已经足够大,但是行业内企业仍以中小贸易企业居多,真正具有核心业务能力的企业并不多见。
据八马茶业公开转让说明书显示,去年该公司营收3.94亿元,净利润1779万元,这对于年销超10亿欧元的立顿公司如同九牛一毛。
此前拍卖“茶王”不断的国内茶企实则在经历一场重新洗牌,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刘仲华此前认为这个调整期将持续1至2年。一位行业人士认为,从高端茶走向大众市场,国内一贯傲娇的茶企不仅要弯腰,而且更要做好服务。
从2012年开始,茶企涅槃重生,重新审视市场,从高端大气的包装转向迎合大众消费者。
据了解,八马茶业此前力推“高端礼节茶”,耗费巨资请国内知名策划人的策划案一度搁置,其后力图在大众消费市场中分得一杯羹,不过,八马茶业总经理吴清标对外表示,公司向大众市场的转型导致去年的营收同比减少3000多万元。
八马茶业董事长王文礼曾对外表示,这三年来,茶行业内7成企业关门,如何过“冬”,都是悬在头上的一把利剑。
利好的是,国内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均保持稳定的增长,有资料显示,去年的精制茶行业收入达1669亿元,近十年罕见的复合增速35.81%,茶叶产品达到244万吨,近十年复合增速18.62%。
市场人士告诉长江商报记者,目前的自饮市场,年轻人越来越多,年轻化带来的茶业振兴或是最好的消息。
虽然近两年来国内消费环境的变化,行业产量和收入增速均有放缓,但收入增速仍可保持在10%以上。
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的数据,2013年乌龙茶产量为24万吨,在所有茶类产量中占比为12%,排名第二,仅次于绿茶。但是乌龙茶产量的增速高于绿茶,近5年复合增速为10.82%,市场稳步扩大。
产品“无标准”成茶企对接资本障碍
只要稍稍有一定规模的国内茶企,都试图通过与资本对接,但也不得不面对当前的现实。
一位投资人士告诉长江商报记者,资本基于茶企以及所在行业是既爱又恨,往往前脚刚迈出去,不知道后脚怎么迈。
八马茶业也经历过这样的现实境况。
八马茶业在三年前就有对接资本的雄图,彼时拉来包括IDG在内的4家风投机构近1.5亿巨资,不过彼时并未实现上市计划。
“茶企对接资本的本质是茶叶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不高,行业不透明、现代管理制度缺位、季节性影响明显。”中研普华研究员肖健向长江商报记者坦言,这也是长期以来资本市场遇阻的重要原因。
融资和扩张需求一样强烈,如同鸡蛋向外突破一样,这并不影响茶企向外寻求向资本市场融资的机会。
早在2011年天福控股(06868.HK)登陆港股,龙润茶(02898.HK)在2009年借壳龙发制药登陆港股,更早的是坪山茶业(00364.HK)以收购中国大自然茶业控股有限公司的方式获得在港股上市的机会。
成功登陆港股的案例不多,更多的茶企跻身新三板。
国内新三板扩容后,2015年1月,谢裕大(证券代码:430370)成为扩容后首家茶企,这一年1至11月,挂牌新三板的国内茶企平均每个月一家,雅安茶厂、白茶股份、黑美人等共有9家挂牌,加上八马茶业就有10家。
有行业内人士认为,新三板以“小额、快速和按需”融资模式符合中小企业需求,挂牌企业借力于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加快扩张。
肖健认为,对于想对接资本市场的茶企首先应该理性,得具备最基本的盈利基础,并改变传统粗放式管理,建立规范合理的内部管理制度,此外,可以通过产业链条延伸降低经营风险,打造核心竞争力。
资本市场往往要求一定规模和盈利能力,而国内茶叶市场具有很强的区域性,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通常都希望投资标的能够尽快实现资本扩张,所以消费市场规模也限制了茶企上市之路。
向健军告诉长江商报记者,就市场规模、资产管理、盈利水平等方面而言,茶企进入A股确实有很高的难度,但是新三板的门槛相对较低,这是茶企对接资本市场的好机会。
无疑,八马茶业抓住了这个机会。
尽管八马茶业已经获得和谐成长、天图兴华、南海成长以及天玑星等机构的投资,且和谐成长的持股比例达到10%,为公司第三大股东。
不过,由于风投的介入,八马茶业面临的营收压力不小,且直营加加盟的模式带来的营收贡献,尽管在报告期内占比90%以上,但王文礼透露上市后八马茶业将大力开拓电商等销售渠道,报告期内,电商带来的销售规模逐年上涨,2013年度、2014年度和2015年1—5月,电商渠道贡献收入1711.01万元、3297.28万元和1650.14万元,占当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07%、8.40%和9.59%。
对八马茶业来说,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报告期内,公司营业外收入中政府补助分别为1681.85万元、1203.30万元和309.19万元,占同期利润总额的比例分别为34.07%、47.05%和11.01%。八马茶业明确,如果政府补助政策在未来发生重大变化,公司不再具备享受政府补助的条件,会对公司整体盈利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