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财经
宏观 | 金融 | 公司 | 产业 | 财经人物

地方智能制造双向突破 “机器换人”、“互联网+”为共识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见习记者 许阳 上海报道

  《中国制造2025》的地方版行动计划多已出台。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已有江苏、湖南、安徽、北京、福建、四川、广东、辽宁等地出台了制造业强省(市)战略。

  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表示,各地如何根据自身的资源禀 赋和制造业发展基础找准切入点,几大区域板块如何协调发展,都将决定着中国此轮制造业崛起的效果。

  “机器换人”、“互联网+”成共识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各地在智能制造上的突破方向,发现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条是以东南沿海地区为代表的通过“机器换人”的方式,大力促进高端装备的生产和应用,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和品牌。

  以福建为例,提出实施“机器换工”专项行动,推动重点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实现“机器换工”,加快工业机器人在各作业领域的推广应用。到2020年,累计实施“机器换工”10000台(套)以上;到2025年,数控技术和智能装备在大中型企业得到普遍推广应用。

  浙江也明确了“机器换人”的主攻方向。每年组织实施100项省级“机器换人”示范项目,省市县联动实施5000项“机器换人”项目,开展10个区域性行业“机器换人”技术改造试点示范。

  在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陈建军看来,“机器换人”在东南沿海地区有市场,是产业迈向中高端的一个缩影。多年的发展之后,这一地区打下了良好的制造业发展基础。

  此外,伴随着“互联网+”的持续升温,通过深化“互联网+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使制造业产业链向研发设计和制造服务两端延伸并举,提升产品附加值,是目前地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另一共识。

  四川、江苏等地都提出了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目标,到2020年,两省都将建成1000个智能工厂(车间)。

  但诸多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企业认为,虽然“互联网+”是今后发展的趋势,但目前仍需“观望”,尤其是传统的制造型企业。“这意味着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人力、设备、研发、推广等方面,短期而言压力非常大。此外,还需要跳出原有的固定思维和运营模式,这都是挑战。”一家企业人士表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勇认为,数据和信息已经成为新的生产要素融入到了生产和销售过程。在“互联网+制造业”融合发展成共识的情况下,如何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特别是激发民营企业的活力,显得十分关键。

  突出各地资源禀赋

  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多位学者看来,在制造业转型的过程中,地方应展现出不同的发展景象。例如,北京、上海等定位于打造成高精尖产业、依靠技术创新发展的战略高地;中西部地区利用人口红利,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的同时,在一些优势产业上可以进行突破,但不可盲目扩张;而东北地区可以利用国防军事基础,打造高科技的军工产业。

  “由于各地制造业发展不平衡、层次结构差异很大。这一轮地方制造业突围战的情况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完全不一样,已经处在发展的半山腰上,拥有不同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类型。因此,在产业的转型上,不可能重起炉灶,应继续沿着自身的资源禀赋发展。”陈建军表示。

  例如,安徽在产业的布局上,除了“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十大重点领域外,还增加了智能家电产业。湖南则增加了工程机械、节能环保两大产业。

  此外,在刘勇看来,各地在突出资源禀赋的同时,还要找问题、补短板、提效率,“各地缺什么就做加法,哪些产能过剩就做减法,需要进一步提升技术含量,就做乘法,在环境保护和节能上要做除法。”

  作者:许阳
business.sohu.com false 21世纪经济报道 https://epaper.21jingji.com/html/2015-12/30/content_28532.htm report 2239 见习记者许阳上海报道《中国制造2025》的地方版行动计划多已出台。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已有江苏、湖南、安徽、北京、福建、四川、广东、辽宁等地出台了制造
(责任编辑:Newshoo)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