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12日发布的《2014年中国温室气体公报》显示,2014年青海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大气中的3种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年平均浓度分别升至398.7ppm、1893ppb和327.9ppb,高于同期全球平均值(397.7ppm、1833ppb和327.1ppb)。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平均浓度大体相当,均创下了1990年建站以来的新高。
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是北半球内陆腹部唯一大气本底观测站,其观测结果可以代表北半球中纬度内陆地区的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及其变化状况。
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观测与服务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李杨介绍,2014年,北京上甸子区域大气本底站的大气二氧化碳年平均浓度为404.4ppm,大气甲烷年平均浓度为1914ppb、大气氧化亚氮年平均浓度为328.2ppb,均高于瓦里关站同期观测值,也反映出观测站及周边地区人类和自然活动对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的影响。
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京都议定书》限排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六氟化硫、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以及《蒙特利尔议定书》限排的部分卤代温室气体。其中,卤代温室气体是分子中含卤素原子(氟、氯等)温室气体的总称。
温室气体几乎全部由人类活动产生,用作制冷剂、发泡剂、喷雾剂、清洗剂、灭火剂、溶剂、绝缘材料等。
世界气象组织研究显示,二氧化碳是大气中最重要的人为温室气体。2014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达到工业革命前水平的143%。在温室气体增加对全球变暖贡献中,二氧化碳约占65%,甲烷约占17%,氧化亚氮占6%,其他温室气体约占12%。
去年11月,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14年WMO温室气体公报》称,2014年全球大气中主要温室气体的浓度再次突破了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点。
其中,二氧化碳是大气中最重要的人为温室气体。在温室气体增加对全球变暖贡献中,二氧化碳约占65%,甲烷约占17%,氧化亚氮占6%,其他温室气体约占12%。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平均浓度分别比1750年工业化革命前增加了43%、154%和21%。
李杨表示,温室气体观测和研究是推进节能减排和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基础。温室气体增加,导致气温变暖,造成一系列气象灾害。
12日,《中国气候公报(2015年)》发布。摄影/章轲
中国气象局当日发布的《中国气候公报(2015年)》称,2015年是有现代气象记录数据135年来全球平均气温最高的一年,全球平均气温的持续升高,引发了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缩、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等,对地球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显著的影响。
“2015年,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95度,为1961年以来最高值,也是自195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平均气温最高的一年。”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尘说,
中国气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共出现11次大范围、持续性霾过程。11月~12月,我国中东部雾霾持续时间长、范围广、污染程度重。11月27日~12月1日,华北、黄淮等地的雾霾天气过程为2015年最严重的一次。
1961-2015年全国年平均气温历年变化。资料来源:《中国气候公报(2015年)》
1961-2015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冬半年平均大气环境容量历年变化。资料来源:《中国气候公报(2015年)》
中国气象局还通过大气环境容量相关数据,较完整地披露了2015年气候与大气环境之间的关系。
《中国气候公报(2015年)》称,2015年,黑龙江东部、吉林大部、辽宁西部和南部、内蒙古大部、青海大部、西藏中部、四川西部、云南东北部、广东西南部、海南及山东、江苏、浙江沿海等地年平均大气环境容量大于45吨/天/平方公里,大气对污染物的清除能力较强;而新疆西南部小于25吨/天/平方公里,大气对污染物的清除能力较差;全国其余大部地区为25-45吨/天/平方公里,大气对污染物的清除能力一般。
就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中国气候公报(2015年)》称,2015年冬半年(1-3月,10-12月),京津冀地区平均大气环境容量为26.9吨/天/平方公里,较常年(1981-2010年)同期偏低21.0%,较近10年同期平均值偏低13.4%,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低;长三角地区为33.7吨/天/平方公里,较常年同期偏低11.4%,与近10年同期持平;珠三角地区为18.7吨/天/平方公里,较常年同期偏低38%,较近10年同期平均值偏低19.2%,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低值。北京市11-12月大气环境容量低于14吨/天/平方公里的静稳天气日数较近10年同期偏多55%,致使重污染天气频发。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