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1月19日电 题:一些地块的蚯蚓都“复活”了——山东寿光农业转型见闻
新华社记者 张志龙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么搞?作为我国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发源地山东寿光已经先行先试。近几年他们针对资源环境束缚,通过实施土壤改良、质量追溯、绿色防
控等农业转型措施,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率,让寿光菜卖得好、供得安。
“沃土工程”蚯蚓“复活” 农药“牛鼻子”抓紧抓牢
走进蔬菜之乡寿光市洛城街道浮桥村岳作忠老汉的萝卜大棚,新一轮的整地已经结束,下一茬萝卜苗种植在即。岳作忠挖了挖土壤告诉记者:“你看这土多疏松,浇水后易渗透,不板结了,蚯蚓都"复活"了。”
寿光是有名的蔬菜之乡,这里的设施蔬菜种植常年保持在80多万亩。岳作忠种了近30年的蔬菜,他说,蔬菜生产高投入、高产出,都是大水大肥,时间一长难免出现土壤盐渍化和板结现象,再加上施药多,连蚯蚓都不生。“板结了就死棵、死苗,各种病害就多了。”
“在2000年前后,寿光蔬菜发展重点还是在追求产量,大水大肥到了顶峰,后来慢慢转变到量、质并重,更追求质量。”寿光市农业局干部王新文说,针对过量施用化肥导致的土壤板结及次生盐渍化现象,寿光2010年就启动“沃土计划”,推广生物菌肥改良土壤,激发土壤活力。
岳作忠拿起一个化肥袋子跟记者说,这是政府补贴的“亿安”生物有机肥,光底肥这块,一亩地一茬以前用300多斤化肥,现在只用几十斤生物肥,算起来,花钱少一半,关键是“地养好了,不馋了。”
农药是蔬菜生产安全与否的“牛鼻子”。在文家街道桑家营子村妇女刘江萍看来,寿光买不到高毒农药,买药都得凭身份证。但即使能买到,也不会用。“用了高毒农药,蔬菜质量不好,就卖不出去了。”
蔬菜种植中,多数蔬菜受困于根结线虫病害。寿光市农业局局长杨维田表示,为根治蔬菜常见的根结线虫病害,寿光财政每年专门拿出500万元,给农民补贴推广高效生物低毒农药;为减少农药使用量,寿光推广使用了静电喷雾机和热雾剂,这两种办法大大提高了药物使用效率,降低了药量使用强度。
科技嫁接的圆茄少生病 市场抽检“一户不落”
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对蔬菜质量的影响最为关键。而一些先进技术的利用,可以有效解决制约提高蔬菜质量的难题。
刘江萍最近换掉自己种了20多年的旧大棚,换成了带有自动卷帘、温度控制等功能的先进大棚。“最重要的其实是品种的选择,我种的这个圆茄品种是嫁接的,不用怎么打药,就不生根结线虫病。”刘江萍说。
一旁的街道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魏家鹏插话说,圆茄种植最大的病害就是根线虫、根腐等病害,街道组织一些合作社选购了嫁接新品种,杜绝了根结线虫病害的发生。
类似这些“高大上”技术还有很多。寿光市农业局干部表示,抗病品种的应用减少了农药施用量,比如番茄的抗病毒品种,黄瓜的抗白粉病品种,而物理方法防治病虫害、高效低毒和生物农药的使用也都在普及推广。
在抓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治理的同时,寿光着力加强了流通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莱西马千程,白萝卜,1号;临淄王海军,西葫芦,4号……”凌晨4点多,记者跟随寿光农产品物流园检测中心游春萍和何晓杰检测员,对省内菜交易时间段进行抽检取样,近两个小时的时间,两位检测员对所有交易商户进行了71份取样并进行了检测,“一户不落”。
“寿光农产品物流园检测中心每天从凌晨2点多开始对进入市场的每车菜进行抽检,每天都要抽取300多批次的蔬菜,每年抽检10万批次。”检测中心经理隋玉美表示。
合作社让菜农有了“家” 标准化生产是根本
在寿光文家街道桑家村菜农桑雪敏的大棚,记者随手扫了一下墙上的蔬菜安全追溯二维码,手机上立马出现了地块名称:桑家合作社16号,品种圆茄,还有生产者情况等信息。桑雪敏说,自从2011年加入桑家村蔬菜专业合作社以来,大棚蔬菜由合作社统一管理和销售,还注册了“桑盛”品牌。
说起合作社的好处,桑雪敏打开了话匣子:化肥、农药等农资统一供应,自己省心不说,好菜也卖出了好价钱,更不愁滞销。“安心了,就跟流浪孩有了家一样。”
农业局干部说,在寿光,蔬菜生产正在走向集约化和标准化,一家一户自种自卖的落后经营模式已不多见。目前,寿光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800多家,基本覆盖每个行政村,合作社的运作大大提高了农产品安全和生产效率,品牌化程度相应水涨船高。
专家表示,农民分散生产和经营仍是山东省乃至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情况。在寿光,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已经较高。如果能完善行业性组织,那么推广新技术、实现标准化品牌化将更为便捷。此外,农业生产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土壤改良、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等推广应用仍需要财政加大补贴投入力度。来源新华社)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