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狐财经思想库 > 思想库观点
宏观 | 金融 | 公司 | 产业 | 财经人物

周其仁:学经济何处用心?何处用脑?

来源:财经综合报道 作者:北大国发院BiMBA

  摘要:学经济会遇到很多困难。其中一个困难,就是我们在分析经济现象的时候,常常不知道何处用心,何处用脑。这里所谓“用心”,就是对任何经济现象,我们总有自己的情感、好恶、是非标准或道德标准。所谓“用脑”,就是对经济行为的逻辑有一个理智的判断或推断。人是万物之灵,灵在人在有情感,又有理智。困难在于,在分析经济现象的时候,人的情感与理智常常容易用错了地方。

  (搜狐财经思想库:让思维有乐趣,让思想有力量!汇集顶尖财经智慧,分享深刻透彻的调查研究,旨在普及常识,为网友提供思想洞见和专业分析。)

  文/周其仁 北大国发院教授

  学经济会遇到很多困难。其中一个困难,就是我们在分析经济现象的时候,常常不知道何处用心,何处用脑。这里所谓“用心”,就是对任何经济现象,我们总有自己的情感、好恶、是非标准或道德标准。所谓“用脑”,就是对经济行为的逻辑有一个理智的判断或推断。人是万物之灵,灵在人在有情感,又有理智。困难在于,在分析经济现象的时候,人的情感与理智常常容易用错了地方。

  让我从简单的事情谈起。我们都看过非洲饥民的照片,特别是那个孩子,怎么可以饿成那个模样!任何人看到了,心灵和情感都不可能不受到冲击。要不要援助他们?只要力所能及,很多普通人都愿意伸以援手。要是国家出面援助,民众一般都赞同。至于那些富裕国家出手援助,大家更觉得理所应当。这是什么力量使然?当然是同情心。

  但是,所有这些来自公众个人和国家的援助,能不能真正落到非洲饥民手里、真正帮助了那些非洲饥民呢?这就不是靠心灵和情感就可以回答的问题了。我们都看过围绕这些援助物质和款项的丑闻报道,从联合国高官到受援国家和地区的权势人物,贪污腐败,上下其手。我自己看过的一个实地观察的记录,是那些免费的救援粮食和物资到了非洲以后,经过若干腐败环节的倒腾,最后交给不法商人到市场上出售。结果呢?不但那些饥民没有得到救援,而且那些本来还可以种粮食和做手工品的农民,也被这种“竞争”搞破了产,成为需要被救济的人。

  国内救灾也有类似现象。北大老师听到灾情发生,都是一捆捆的衣被拿出来的。后来看到报道,什么地方的权力人物把品质较好的衣物率先占为己有——老师们的同情心被那些最不需要救援的人利用了。以后捐助衣物的时候,大家就多了一番心思:究竟哪些东西是那些权力分子不要的呀?

  这说明任何来自同情心的救援性资源,并不能自动落到最需要救援的人群手里。在有的情况下,善良的救援愿望甚至引出了损害被救援人群的实际结果。当事与愿违的事情发生很多的时候,以下逻辑就开始工作:人们的同情心被抑制或者萎缩,社会可动员的救援资源就远远低于本来可以达到的水平。上世纪30年代一位久居海上的老外写过一本Chinese Characters——被最近的一个译本翻为《中国人的德性》——其中认为中国人麻木,缺乏对弱者的同情心。这位仁兄一定没有看过同期在天津领馆工作的美国人塔洛克先生——后来鼎鼎大名的“寻租”理论的奠基人之一——的观察:当时中国的许多大城市——也包括他访问过的亚洲其他城市——不少乞丐把别人甚至自己的亲身孩子故弄残后来博取路人的同情!中国人哪里就缺乏同情心?作为一个大国的国民,同情、援救等等都必定要经过诸多中间环节,在善良情感被利用来寻租的活动不能得到应有抑制的条件下,国人只好麻木以对。

  学经济,难就难在这个地方。观察到任何一个经济现象,例如上文讲到的救灾援贫,人们不可不用心,也不可不用脑,可是用心用脑如果用错了地方,那就全盘皆输。要克服这个困难,我们不但要关注行为的动机或愿望,而且一定要观察行为的结果和实际效果,对事与愿违的事情,就要想办法改进。

  再举一例。1988年夏天,留美经济学会邀请国内几位同行参加他们的年会。带队的是当时国务院发展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孙尚清,现在已经过世了。那时去有一个调研题目,就是中国的留学生政策。背景是邓小平主政之后,中国大批向海外派留学生。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专业领域优秀人才,在美国学习完就被留下了,成了他们的高级人才。这就引起对“人才外流”担忧——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培养一个可以合格出去留学的学生,要耗费巨大的代价。优中选优挑出来,最后成了发达国的科研人才,中国岂不是吃了大亏?所以当时有人主张收缩中国的留学生政策。

  这样的主张,看起来不仅用了心,而且用了脑——因为已经算过了帐,在中外科技人才的生活和科研条件存在极大差距的情况下,大派留学生等于给发达国输送人才。但是孙先生带领的这几位经济学家,考察了美国东西两岸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之后,却得出了另外一个结论:要是收缩留学生政策,中国与最前沿科研水平的信息通道就被收窄了,因此即使中国人才留在发达国家工作,对国内发展科技也是有利的。从长远看,只要中国的经济、产业和科研机会增加了,一定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回国服务。因此孙先生主持给政府提交了一份报告,主张从长计议,甚至在一个阶段里不怕“把人才储备于国外”,也要坚持开放的留学生政策。

  回头看,这个主张不但用了脑,而且用脑到了位,因为打算盘有多种打法,算大帐不同于算小帐。现在的留学生当然也没有个个都回国,但学成回国的,特别是在国外事业有成后回国服务的,蔚然成为潮流和风气。就是留在国外工作的,也扩大了国人的视野和接触国际机会的信息通道,对中国的发展大有帮助。更重要的是,“人才”不是一个固定的存量,出去一个就绝对减少一个。前人学有所成——包括在国外有个好前程——会激励后人更努力地学习,涌现更多的人才。加到一起,当时坚持开放的留学生政策是正确的。倒是那些“为他人做嫁衣裳”的高调指控,不但用脑不到位,而且也谈不到用心良苦——一个坚持封闭的国家,怎么可能真正科技强大?

  类似的辩论,多不胜数。我的看法,学经济难就难在不容易做到把情感的因素尽可能地放在一边,比较客观地看世界。不是说不要情感、不要价值观、不讲是非,但是一定要把情感、愿望与事情本身的规律和结果,冷静地分开来处理。建设国家当然需要人才,看到中国留学生为发达国家的公司和研究机构工作,当然不免心里有点“那个”。但是我们必须问,究竟还有什么更好的选择?究竟有没有一条路,任什么亏也不吃,就顺顺当当把一个百年以来积弱积贫的国家,一口气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有时候真的很羡慕自然科学家,他们少有这样的困扰。推断地震的发生条件,一般不会被人怀疑“喜欢地震”,正如研究爱滋病,通常不会被怀疑“究竟拿了爱滋病毒多少好处”。研究人在社会里的行为,麻烦从来就比较大。用脑得出的见解和判断,要经受情感甚至情绪的蹂躏和审判。不问青红皂白的“愤青”倒也罢了,可是居然还有“愤老”。有什么办法呢?慢慢来吧。

  (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北大国发院BiMBA”)

  更多内容见搜狐财经思想库,请扫下方二维码进入:

 


business.sohu.com true 财经综合报道 https://business.sohu.com/20160126/n435827115.shtml report 3396 摘要:学经济会遇到很多困难。其中一个困难,就是我们在分析经济现象的时候,常常不知道何处用心,何处用脑。这里所谓“用心”,就是对任何经济现象,我们总有自己的情感、
(责任编辑:沈路 UF067)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