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观察 > 金融动态
宏观 | 金融 | 公司 | 产业 | 财经人物

【银行过冬术】净利增长颓势难逆 寒潮考验银行过冬术

来源:第一财经网站
  这个冬天冷得有些不同寻常,与冷冬相伴,中国经济下滑的寒潮正在侵入各产业上下游的每个角落,银行作为连接实体企业与资金的血脉也接受着前所未有的寒潮洗礼。

  从目前已经披露的5家上市银行2015年业绩快报来看,民生、中信银行去年四季度单季净利润增速呈现负增长 ,分别同比下滑0.4%、2.1%。这意味着自中行去年三季度净利润首现负增长之后,股份制银行也加入了净利润负增长的阵营,而这一队伍估计还在不断壮大。

  银行业寒冬已至,每家银行必须面对御寒转型的考验,事实上,银行变革已经在路上。

  曾经的辉煌 如今的萧条

  经济寒潮之下,银行业的萧条对比曾经“利润高的不好意思说”的春风得意,仍然历历在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根据Wind数据梳理,从2005年银行股改上市至2015年三季度,中国银行业从资产规模到盈利能力经历了“黄金十年”。

  以四大行为例,2005年工、农、中、建净利润仅为378.69亿元、104.4亿元、325.97亿元、470.9亿元,截至2015年三季度末,四大行净利润以数倍狂增至2222.91亿元、1533.7亿元、1378.74亿元、1920.76亿元。

  尤其是在2005年股改上市至2003年的八年间,银行赚钱能力高歌猛进,净利润呈现一条跌宕起伏的双位数高速增长曲线。以盈利最强的“宇宙行”为例,2005年至2013年,工行净利润分别为21.59%、30.25%、66.4%、36.32%、16.1%、28.43%、14.53%、10.11%;农行在2006年、2007年间净利润增速一度高达456.23%、737.87%。而拐点出现在2014年,四大行净利润增速均降至个位数,2015年三季度,四大行净利润增速更是跌至1%以下,分别为0.59%、0.61%、0.31%、0.66%。

  根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计算,十年间,工、农、中、建四大行利润增速波峰与波谷之间的落差分别高达112倍、1446倍、168倍、74倍!将银行利润描述为遭遇断崖式回落并不夸张,曾经的光辉岁月随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到来而远去。

  如果说净利润是银行经营的方向标,那么资产质量则是关乎其航向的驱动轮。作为顺周期行业,银行在经济上行周期只需做大规模,便可养尊处优坐吃稳定利差,如今遭遇下行的逆势寒潮,资产质量的急剧恶化正在羁绊着这些金融航母的身躯。

  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1863亿元,较上季末增加944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59%,这已是不良数据连续十几个月增长。

  穆迪最新报告指出,未来两年中资银行的财务业绩将主要取决于其资产质量的变化情况,而后者则反映了银行的风险偏好。穆迪高级副总裁郭书岑称:“预计贷款逾期会进一步增加,企业债务会出现更多违约,理财产品也会蒙受一定的损失,原因是越来越多的借款人因财务杠杆率较高以及所处的行业下行而难以履行付款义务。”

  除了资产质量这把悬于银行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围剿银行业的还有利率市场化在过去一年的疾风劲走、金融脱媒的愈演愈烈,以及互联网金融跨界的搅局。去年,央行五次降息并放开了贷款利率上限的最后一道防线,银行“被迫”真正进入服务和价格竞争战场,净息差进一步收窄。与此同时,银行在揽储大战中“亚历山大”,存款搬家的势头难以逆转。

  在信用风险上升的逆势中,如何做大资产规模与负债端以合理成本吸收储蓄之间寻找平衡,并尽快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是留给银行的生存空间。

  银行过冬术招数一:三大御寒方式调增业务结构

  经济形势与金融环境的变化倒逼商业银行转型,挥刀变革传统的经营模式。平安银行行长邵平日前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银行变革的理论和实践指明了道路。这要求银行改变过往基于需求侧的粗放式经营方式,提升银行业全要素生产率,通过经营理念和文化的转变、产品和服务模式的专业创新、管理和生产组织机制的变革,增加有效的金融产能供给、提高商业银行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为实体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提供强大的金融支持,最终完成银行的变革发展转型。

  “船大不好调头。”银行家的思考代表了行业的变革走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上至总行战略调整下至支行网点客户经理服务的转变,也在公众视野中悄然发生。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利率市场化导致利差收入收窄,加之当前信用风险上升,使得传统存贷款业务的价值下降,银行纷纷调整业务结构和客户结构来增加收入来源。

  银行业务结构的变化表现为资产负债的脱媒。曾刚进一步解释,从负债端来看,银行不再拘泥于大众存款,更多通过同业存单、大额存单、理财产品等方式增加主动负债;从资产端来源看,银行投放信贷资源的动力也在调整。一方面,有效贷款需求下降,加上利差收窄,议价能力下降,增加了其他生息资产的持有,通过金融资产收益的配置对接非标资产,以此转换资产的持有形式,同时,大力发展资产管理、投资银行和金融市场交易等新型业务,大量发展表外业务,扩张业务范围,增加多元化收入,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非利息收入增长,银行向综合化经营转型。

  资产管理、投资银行和金融市场业务也随之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继光大银行宣布资管独立子公司运作之后,国有大行也在为子公司试点铺路。近日,建行副行长余静波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该行已经将上述三大事关转型的部门独立为资产管理中心、投资银行中心与金融市场中心。

  在信贷投放手段上,银行也在做出改变,变传统信贷为投贷联动。一位国有大行陕西分行高层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银行发挥投资银行职能,利用投贷联动可以有效分散风险,一种通行方式是成立产业基金和发展基金,通过基金将贷款变成投资参与管理,对项目实现股权投资,参与项目的重大决策、财务与经营管理,实现投资、贷款的集合。再比如,为企业发债,将银行的间接融资变成直接融资,从而改善银行的业务结构。

  银行过冬术招数二:调整信贷与客户结构

  当前中国实体经济正经历着一轮去杠杆、去产能、去库存的阵痛,造成企业高杠杆的幕后推手离不开银行体系的过度信贷投放。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一带一路”战略、长江经济带及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发展战略,成为引导信贷资源投放的指引。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此前在福建、陕西、重庆等地调研时发现,地方银监局根据当地情况引导银行资金落实国家战略。从银行经营角度看,各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走出去”的大型企业备受各家银行青睐,尽管面对大企业客户银行议价空间有限,但这些中长期大型项目资金需求量大且信用风险较低,无疑是银行下行周期做大资产规模的“安全垫”。

  由此带来的问题是,银行信贷体系存在很强的结构性效应,一方面,过度放贷导致制造业、钢铁业等顺周期行业产能过剩,在客户结构上,大型央企、国企和地方融资平台高杠杆,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顽疾难以有效破解。

  由于信用风险的上升,银行也在加快客户结构的调整。对此,曾刚表示,银行逐渐从偏好公业务逐步加大对个人客户的信贷投入,住房按揭贷款、消费类贷款以及财富管理成为银行个人业务新的发力点。

  央行2015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数据显示,过去一年,个人住房贷款和消费性贷款快速增长。2015年末,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21.01万亿元,同比增长 21%;全年增加3.59万亿元,同比多增8434 亿元,增量占全年各项贷款增量的30.6%。本外币住户消费性贷款余额18.96万亿元,同比增长23.3%全年增加3.59万亿元,同比多增1.19万亿元。

  这样一来,以往被“二八法则”自动过滤掉的普通客户,正在成为商业银行眼中“有利可图”的客群,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而互联网和移动金融的渠道变革也正在改变着银行的面孔。

  作者:张菲菲来源一财网)
business.sohu.com false 第一财经网站 https://www.yicai.com/news/2016/01/4745421.html report 5043 这个冬天冷得有些不同寻常,与冷冬相伴,中国经济下滑的寒潮正在侵入各产业上下游的每个角落,银行作为连接实体企业与资金的血脉也接受着前所未有的寒潮洗礼。从目前已经披
(责任编辑:Newshoo)

相关新闻

相关推荐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