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本市场 > 上市公司调查
宏观 | 金融 | 公司 | 产业 | 财经人物

【年味】赵珩:城里人过年几无祭祀,年味自然消失(组图)

来源:第一财经网站
在擅写美食的文化人中,赵珩是极有家学渊源的一位 摄影/王晓东
在擅写美食的文化人中,赵珩是极有家学渊源的一位 摄影/王晓东
赵珩谈美食的书为他赢得美食家的名号
年味赵珩:城里人过年几无祭祀,年味自然消失
赵珩谈美食的书为他赢得美食家的名号


  自称“馋人”的赵珩写过两本谈美食的书,《老饕漫笔》与《老饕续笔》,这两本不断再版的书让他赢得美食家的名号。

  赵珩自己却不承认,“所谓美食家,既不是职务,也不是职称,没人给你发工资。‘适口为珍’,所有人都可以是美食家,喜欢的东西都是珍馐美味。”

  1月,顺应大电影《舌尖上的新年》公映,由《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原班主创撰写的同名新书出版。除了导演陈晓卿亲自执笔,赵珩、黄磊、沈宏非等美食界的知名人士也受邀由不同角度撰写各自对于新年的乡愁与记忆。
插画/刘飞
插画/刘飞


  “今人常叹言过年没年味,我以为,年味消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祭祀的日渐缺失。”在《祭祀与摆供》一文中,赵珩以两千字篇幅叙述除夕祭祀的传统与自己家族的祭祀礼仪,“如今城里人过年几无祭祀,家庭向心力、仪式感和对先人的崇敬全部无所寄托、无从谈起,所谓‘年味’,自然寡淡无味。”

  在擅写美食的文化人中,赵珩是极有家学渊源的一位。他的曾祖辈有“一门三进士、弟兄两总督”的殊荣,父亲赵守俨乃是中华书局副总编,主持过“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点校工作。曾为北京燕山出版社总编辑、编审的赵珩,也是北京文化圈内的“名士”与“玩家”。

  68岁的赵珩回忆起小时候,仍记得启功、朱家溍等人在他家饭桌上谈笑的情景。说到春节记忆,则有两个印象颇深的片段。

  一是1960年的饥荒年代,时刻处于饥饿中的人们根本无法奢望过年的滋味,赵珩记得,平日里家里吃的东西也不多,“到了年三十,母亲打开了一罐平时舍不得吃的大桶清蒸猪肉罐头,跟大白菜炖在一起,特别香。”另一个镜头是1973年除夕夜,正是“文革”时,春节颇显冷清。赵珩拿出笔墨纸砚画钟馗,母亲为画面补景,父亲则题了一首诗,留下那个春节永恒而特殊的记忆。

  “小时候我特别羡慕别人家,尽管他们的住房比我们要拥挤些,但一到了过节就是一大家子人。”赵珩说,因父亲和他都是独子,一到过年,“家里人不多,连守岁的习惯都没有”。反倒是最近十几年,他都会提前买好万年红洒金的对子,写上几副春联,送给亲友,也在家中各个房间的门上都贴上自己做的春联。

  赵珩家的安徽阿姨已经做了21年之久,每年的年夜饭,菜单都是从腊月中就开始拟定的,阿姨提前筹备食材,赵珩则在除夕当天才把菜单缮写好。这份写在精致红色小折子上的菜单,每年都会包含“冷菜十色”、“热菜六品”、一份暖锅再加上四份点心。除夕夜里,儿子和儿媳妇回家,简单的几口人一起吃年夜饭。“有时偶尔会请一两位在北京没有家的、独身的朋友一起过除夕。”赵珩说,年夜饭后的初一至初五,他家餐桌上才是热闹的时候,最庞大的一次家宴,宴请了17个人。
插画/刘飞
插画/刘飞


  “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春节是农业社会的产物,中国人讲究‘民以食为天’,吃在过年期间就占有很大比重。”赵珩说,尽管西方也讲究在圣诞节吃火鸡,但吃的规模和重要成分,远不及中国人。“过去,中国人的生活不富足,只有在过年集中消费。年夜饭只是高潮,整个准备的过程历时小一个月,有些人家腊月初八就开始准备年货,在物资并不丰富的年代,要凭票排队买食物,那个准备的过程是最快乐的。”

  因食材、物产和生活习俗的不同,赵珩认为,中国南北方过年的内容也不同,“年夜饭吃的是寓意,讨的是口彩。年夜饭餐桌上有鸡(积累)有鱼(年年有余)才算是过年,旧时代有些地区因为地域限制,比如山西,内陆地区没有鱼,人们也会做一条木头鱼,浇上汁儿端上桌,表示有鱼(余)。”

  在赵珩家中,虽然每年年夜饭菜单都稍有不同,唯独什锦暖锅从来不变,这也是他家年夜饭的重头戏。这道暖锅中的鱼圆、虾丸、肉丸、蛋饺都由自家手工制作,所有食材事先码放成菊花状,倒入高汤,待上桌时,暖锅蒸腾起来的热气与食材的缤纷色彩形成冬日暖融融的喜庆氛围,成为年夜饭丰盛的尾声。

  “无论南方人还是北方人,过年都有吃火锅的习俗。火锅也叫暖锅,内容不太一样,形式都是暖锅。”赵珩说,中国人吃火锅的习俗已经延续了八百多年,“在内蒙古昭乌达盟康营子一座辽墓中,有一幅壁画就描绘了辽代契丹人用火锅涮肉的场景,火锅的样子与今天别无二致。有传说火锅是辽太祖发明的,但火锅的历史其实远不止那么晚。北方喜欢涮羊肉,辽代也喜欢涮大雁的肉。到了南方是叫‘八宝攒锅’或什锦锅。广东就叫打边炉,都是过年少不了的东西。”清代是火锅空前兴盛的年代,那时冬天的北京城,街头总有炭火噼啪作响的声音,涮肉香在冷空气里萦绕,过年期间,街头巷尾更是飘着火锅香。

  每年大年初一,赵珩常会早起,开一支新笔,研上朱砂,用彩笺写几幅“新春开笔”,自留或送人。他把这“自娱娱人”的方式当作过新年的乐趣。有朋友喜欢他写的年夜饭菜单,他也毫不吝惜,经常送人。在采访间隙,他当即拿出笔墨写下春联“春来消息红梅透/腊尽风光紫燕传”赠与我们。

  赵珩感叹道,如今春节的气氛逐渐淡漠,与今天人们的理念、生活方式的差异有关,“年轻人已经不太重视春节了,就算在家过年,年轻人也都是低头玩手机。”在他看来,中国每年浩浩荡荡的春运,反而成为特殊的春节图景,“上亿人在铁路、公路和航线之间流动,所有远在他乡的人都要赶回家过年,今天,这种全世界独有的场景,倒是最有年味的一幕。”
在擅写美食的文化人中,赵珩是极有家学渊源的一位 摄影/王晓东
顺应大电影《舌尖上的新年》公映,由《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原班主创撰写的新书也于日前出版
business.sohu.com false 第一财经网站 https://www.yicai.com/news/2016/02/4748425.html report 4466 在擅写美食的文化人中,赵珩是极有家学渊源的一位摄影/王晓东赵珩谈美食的书为他赢得美食家的名号自称“馋人”的赵珩写过两本谈美食的书,《老饕
(责任编辑:Newshoo)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