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华夏能源网记者 张洁
国际油价“跌跌不休”,国内油企日子也过得极其煎熬。
2月16日,中石化方面发布消息称,旗下胜利油田将在今年整体关停4座油田。此消息一出,瞬间轰爆朋友圈。这是在国际油价暴跌之后,国内首例“扛不住”而要关停油田的央企!
面对当前低迷的油价形势,“三桶油”很多老油田的开采都面临成本过高的压力。据了解,上述4座油田共涉及200口油井,2015年产量仅为5.77万吨,对于胜利这样的老油田来说,关停油田为50年来的首次。
但问题是,关停几座油田,真有那么严重么?在国际油价暴跌至现如今水平下,国内油田还要大量生产原油值不值?乘此低价去海外大量进口,又何尝不可?
再不关就真要冻死了?
中石化关停油田,实属无奈之举。
近一年多来,国际油价暴跌给胜利油田带来的冲击相当巨大,2015年胜利油田首次陷入亏损,由盈利大户变成亏损企业,全年亏损超过92亿元。仅今年1月,就亏损29亿元。
面对严酷的市场寒冬,胜利油田领导疾呼:“再这样下去就要冻死了!”
为了断臂求生,胜利油田财务部门对70个开发油田进行分析,按盈亏平衡油价进行排序。小营、义和庄、套儿河、乔庄等4个油田,由于地处偏远、规模小、开发时间长、注采不配套等原因,成本远高于当前油价,效益排在末尾。由此,被打入关停“冷宫”。
华夏能源网记者了解到,胜利油田总共勘探发现81个油田,其中开发的油田70个。而暂时关停的这4个小油田就可以节省高达1.3亿元人民币的经营成本,减亏2亿元。这对于寒冬中的胜利油田,减亏意义是很明显的。
但是,外界解读的“兴奋点”却并不在此。大型油企不堪重负、石油央企要集体裁员、石油行业要崩溃等耸人听闻的声音不断冒出。减产关停,问题真有那么严峻吗?
实际上,有减产动作的油田,也不止胜利油田一家。按计划,从2015年开始,大庆油田将连续每年调减产量150万吨,这将导致该省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加值若干年连续负增长。
而中海油2016年初也表示,不到30美元/桶的油价使经营“非常困难”。计划将2016年的资本支出从2015年的672亿元人民币缩减至不超过600亿元人民币(合91亿美元),这已是中海油连续第三年下调资本支出。与此同时,中海油还计划降低原油产量,预计2016年生产4.70亿至4.85亿桶石油当量,而去年该公司的产量约为4.95亿桶。
显然,在低迷的油价下,“三桶油”很多老油田的开采都面临成本过高的压力,因此“三桶油”也出现了不再以稳产为首要目标的经营理念的转变。这其实并没什么大不了,过分解读、渲染恐慌的意义不大。
油价这么便宜,何不去国外大量买油?
自2014年下半年以来,国际油价几乎是只跌不涨。
面对国际油价暴跌,可谓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油价暴跌也是一把双刃剑:对于俄罗斯、欧佩克等原油出口国而言,受到很大冲击;对于中国、美国等原油进口大国而言,则受益良多。
面对低效益油田的关停,我们或许可以问这样一个问题:效益既然这么低,为何不多关停几座?现在国际油价这么低,为什么不去国际上买油,非得自己生产?
厦门大学能源经济与能源政策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林伯强撰文分析指出:油价暴跌对中国是利大于弊,中国在此轮油价下跌中约节省600亿美元。“这轮石油价格下降幅度特别大,粗略算一下,中国在下跌中大约省下600亿美元,也就是大约3000多亿人民币,美国的受益大概也是这个数,等于啥事不干直接从俄罗斯和欧佩克口袋中掏来这些钱。”。
这意味着,中国现在乘国际油价低迷时期大量进口,实际是很便宜的赚取了大量外汇。另外,也有利于保护中国国内的资源,完全可以封存部分油井或适当减产,留待油价再度走高或遇到国际安全危机时再行开采,这将是一举多得的良策。
实际上,在油价低迷下中国的原油进口是在增加的。华夏能源网记者查阅资料发现,中国去年9月份原油进口达2758万吨,同比增长8.3%;1至9月份原油累计进口达22850万吨,同比增长8.4%。对此,《华尔街日报》的解读是:随着油价下跌至多低位,中国正在全球石油市场掀起扫货狂潮。
既然如此,那就大大方方的多关停几座油田吧,天塌不下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