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最会赚钱”房企之称的中海地产(00688.HK),在2015年净赚港币333.1亿元,依然是房企中赚钱最多的“老大哥”。
3月18日下午,中海地产发布的2015年业绩数据显示,该公司去年实现收入约港币1480.7亿元,同比上升6.9%;股东应佔溢利为港币333.1
亿元,同比上升22.5%。
也就是说,在房地产行业进入白银时代,中海地产依然保持了净利润20%的年增长率,这是极为难得的。
中海地产董事会主席兼执行总裁郝建民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中海地产未来会在规模稳定增长的同时,保持净利润始终处于行业第一。
而几天前,中海地产宣布了将整合中信股份地产业务的消息,郝建民称,希望能在今年年内完成整合。
净利润远超万科
2015年,在国内房地产市场逐步改善的环境下,中海地产的销售规模及利润总额都实现了较好的增长。
年报显示,中海地产去年实现合约销售额(含合营项目和联营公司销售)港币1806.3亿元,销售面积1260万平方米,同比43.1%,超额完成了年中调高的港币1800亿元的目标,并创下了该公司的历史新高。
营收方面,去年中海地产是实现收入约港币1480.7亿元(合约人民币1234.6亿元),同比上升6.9%。其中,房地产发展收入增加7.2%至港币1436.9亿元。
中海地产的盈利能力一直是房地产行业中最强的。2009年~2013年,中海地产归属股东的净利润复合增长率高达34.7%,增长率位居行业第一。
2015年,中海地产归属股东的净利润增长率依然高达22.5%,实现净利润333.1亿元(合约人民币277.7亿元)。
万科虽然是行业内规模最大的房企,但在盈利能力方面却远低于中海地产。2015年,万科全年实现收入人民币1955.5亿元,比中海地产高出约人民币475亿元;但万科去年的净利润只有人民币181.2亿元,比中海地产少了96.5亿元。
郝建民非常自信地说,希望公司的净利润能一直保持行业第一。他的底气来自于中海强大的并购整合能力、稳健的财务结构。
去年,中海地产完成了对母公司中建股份旗下地产业务的整合。这次历时21个月的整合为中海地产带来了约1000万平方米的土地资源。
整合完成之后,中海地产作为中建股份的房地产开发核心上市平台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同时有效处理了中建股份系统内在房地产行业的同业竞争问题。
截至2015年底,中海地产土地储备达4144万平方米,实际拥有权益为3850万平方米;联营公司中海宏洋土地储备则达1093万平方米,实际拥有权益为1024万平方米。
在财务结构上,截至去年年底,中海地产持有现金港币1024.5亿元,淨负债比率从2014年的28%大幅下降至6.8%的低水平,负债平均利率成本只有4.2%。
寻求更多并购机会
并购将成为中海地产未来发展的重要依托。
在刚刚完成了对母公司地产业务的整合之后,中海地产又将完成对另一家央企中信股份的地产业务整合。
3月14日,中海地产(00688.HK)发布公告称,将以人民币310亿元的总价收购中信股份(00267.HK)旗下完成整合后的中信公司及中信泰富持有的绝大部分住宅业务。
根据公告,中海地产将收购中信股份重组之后的绝大部分住宅业务,这些项目分布于中国内地25 个城市,其土地储备总面积约 2400 万平方米,项目主要位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及其他地区,大部分项目位于一线及二线城市。
此次交易的总价为人民币310亿元,中海地产将通过定向增发和出售资产来支付,一是向中信增发10.96亿股新股,每股价格27.13港元,合约297.24亿港元;二是向中信转让部分物业,偿付人民币61.49亿元(73.56亿港元)。
整合完成后,中信将持有中海地产10%股权,成为中海地产的第二大股东。
不过,目前上述交易的细节尚未公布。郝建民透露,希望交割最快能在五六个月内完成,但此次交易还涉及到诸多审批流程,慢的话会在今年年内完成。
但横跨两家央企的整合难度并不小,尤其是人事方面的安排。此前,中海地产与中建地产涉及338亿元的内部整合,就耗费了近两年时间,背后伴随着诸多人事纷争、组织架构变革等问题。
对此,郝建民表示,中信股份是一家伟大的企业,与中海地产有很多同宗同源、相似之处。一家伟大的企业里面肯定有着一批优秀的人才。这次整合,两家公司高层都很重视,在整合过程中一定会有相关措施和办法,让人才有发挥自己才能的舞台,实现双方的共赢。
“在不考虑中信地产并购的影响下,中海地产将2016年的合约销售额目标定为港币1850亿元。”郝建民表示。
而中海地产的野心不止于此。在中海地产的这次年报中特别提到,要实现多元化增长模式,将努力推动合营和并购等多元增长模式,加快业务发展速度、扩大发展规模。
郝建民则更为直接地说,在财务状况允许的情况下,还会把握投资并购的机会。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