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观察 > 资本市场
宏观 | 金融 | 公司 | 产业 | 财经人物

宏观审慎政策架构亟须实质性调整

来源:第一财经网站
  频繁暴露的局部风险与疾风骤雨般的股市波动,将各方对现行金融分业监管体制缺乏有效协调的诟病推至顶点。而如何进行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大致可归结为三个方向:一是保持现有“一行三会”格局不变、再成立金融监管协调委员会;二是简单合并“三会”为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第三种方案介于两者之间,“央行+行为监管局”,即将“三会”的审慎监管职能并入中央银行,同时成立独立的行为监管局的模式,或是“央行+审慎监管局+行为监管局”模式。

  笔者长期关注全球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监管的演进,倾向于第三个方向。简单在“一行三会”上面“盖个帽子”的模式可能只是换汤不换药,有必要在组织架构方面进行一些实质性的调整。在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中,要注重责任、权益及工具相匹配。央行离金融市场很近,有最后贷款人(LenderofLastResort)工具,可以作为最后贷款人,同时就要赋予其相应的监管权力。

  他山之石

  在讨论目前关于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三个方向哪个更适合之前,先厘清世界上主要几个监管体系在危机前后的发展演进。

  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的中央银行是英格兰银行(BankofEngland)。之所以成为第一个中央银行,是因为创造了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最后贷款人的角色。通过有效利用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对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的管理和对银行的有效监督,英国创造出第一个现代意义的资本市场体系。

  在英格兰银行成为现代央行之前,金融系统时常发生银行挤兑和流动性危机,原因在于流动性管理的外部性——个体都按自己的需求进行流动性管理,缺少协调,以及流动性管理和协调工具缺失,缺少最后贷款人工具。之后,英国银行业挤兑减少,在2008年之前的150年内都没有发生挤兑,尽管其间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几次大萧条。

  美联储系统与欧洲央行系统(ECB系统)的金融监管系统演进也值得关注。但与英格兰银行相比,二者的历史均不长。

  美国早期曾试图两次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但均以失败告终。在1913年美联储成立之前,美国虽然经济增长相当繁荣,但银行危机不断,造成的社会和经济代价也不小。美联储成立之后,尽管美国的金融市场总体运行不错,但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SAP),美国的金融监管制度并非世界楷模,不少是由于历史原因和相关部门长期扯皮造成的。正是由于相关部门长期扯皮,美国长期没有中央银行。

  但是,由于美国金融市场本身较为完善,又有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和美元等方面的优势,美国监管虽然做得算不上楷模,但自美联储成立之后,美国金融市场总体运行不错。

  2008年金融危机也暴露了美国监管体系的问题,危机后,美联储扩大了监管职权,负责对资产超过500亿美元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监管,同时对具有系统重要性的证券、保险、金融控股公司等各类机构以及金融基础设施进行监管,并牵头制定更加严格的监管标准。

  回顾ECB的简短历史,欧元区1999年成立的时候,只有货币政策统一,由统一的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但是没有财政和金融监管统一,所以各国自扫门前雪。比如,意大利的银行出了问题,由意大利自己兜着,不能找ECB。这种现状有其独特的历史原因,因为欧元区并非一个有统一主权的国家。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ECB也在大力推进宏观审慎政策,直接介入各国的银行监管事务。2014年11月起,ECB直接监管欧元区和其他自愿加入欧洲银行业单一监管机制(SSM)的总资产大于300亿欧元或者总资产达到其所在国GDP20%以上的系统重要性银行。

  那么,上述全球金融监管体系变迁对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借鉴是什么?

  如果是参照全球体系,那么英国对我们有最相关的借鉴价值:英国既有全球性大银行,也有全球最为发达的金融市场;英国现在这套金融监管体系也符合现代金融体系设计,而且在这套体系形成的过程中,英国犯过大错误,吃过大苦头,但在危机后由新的执政党修正了错误。这些重要背景理解清楚之后,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要走哪条路,答案就很清楚了。

  总结来说,要有效利用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角色,更有效地监管金融机构,更有效地维护和增强金融系统稳定性,更有效地应对和化解金融系统风险。美国金融监管在危机后一个重大改变,就是把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主要划归于美联储。当然美国还有其他的协调机制,但美联储在系统监管方面起最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如果要建造现代金融体系,那么对于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央行应该负起主要责任。

  权责匹配

  实际上,简单在“一行三会”上面“盖个帽子”,是换汤不换药。尤其是去年夏天股市波动期间,市场明显感觉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调等问题突出,有必要在组织架构方面进行一些实质性的调整。

  关于资本市场里面微观层面的监管,中央银行似乎未必要主导。具体地说,可能比较好的调整方式是大体回到2002年之前的框架。2002年之前有证监会,但没有银监会和保监会。当然,现在保险业和银行业都做大了,里面微观的、产品类、小型机构类的监管内容或可以跟证券市场整合在一起,把宏观审慎政策部分跟央行进行整合。

  其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要注重责任、权力和工具相匹配,同时继续支持资本市场的发展。为什么要对金融监管体系做出调整,目的就是为了更有效地实施监管,更有效地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那么就有一个问题,谁有政策工具应对系统性风险、谁是最后贷款人、应该让谁去应对系统风险?很明显,央行离金融市场很近,有最后贷款人工具,可堪当维护和增强金融系统稳定的重任。但既然让其承担责任,就要赋予其相应的监管责任和权力。权力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

  目前,中国金融市场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资本市场不够发达。所以,要继续推进资本市场发展,而这一方面的职能可以留在央行外。就是说宏观审慎政策部分,央行起主导作用,但央行未必要主导微观性的监管,以及关于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小微银行、信用社、信托等监管问题。

  从央行的角度来说,要维系好的信誉。央行可能不希望看到,投资者股市赔钱或者买的保险出问题后,都要央行去投诉。所以,我也并不倾向于建议简单地把“三会”全部整合到央行去。

  我们现在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是跟时间赛跑。今年1月来,全球金融市场风高浪急,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的风险继续释放,不少投资者对国内信贷市场风险有相当的担忧。而一旦风险爆发,触发了对系统性风险的担忧,我们现行的金融监管构架将如何应对?

  所以要尽快建立起一个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让市场明白,如果起火的话,救火队在哪儿,救火队有工具、有责任、有权力,那么遇到火灾的时候市场就不会极度恐慌。救火队的存在和运行机制并不制约市场和经济发展。

  金融系统的稳定性源自内生和外生:内生就是有好的机制——减少起火的可能、及时发现火苗和把火苗及时扑灭;外生就是良好的发展生态——机构做强、市场做大、经济做好。防火不能限制资本市场发展和经济增长,不能因为防火把森林砍掉,让小树、小草无法存活。

  只要有好的机制、内外协调一致,那么即使起火,也一定会及时发现和扑灭的;同时,也不会因为一味地防火而限制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制约经济增长。

  (作者系中金公司董事总经理)

  作者:黄海洲来源一财网)
business.sohu.com false 第一财经网站 https://www.yicai.com/news/2016/03/4766059.html report 3383 频繁暴露的局部风险与疾风骤雨般的股市波动,将各方对现行金融分业监管体制缺乏有效协调的诟病推至顶点。而如何进行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大致可归结为三个方向:一是保持现有
(责任编辑:Newshoo)

相关新闻

相关推荐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