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杯骑士》演员阵容强大,以强大的剪辑,支撑演员无剧本的即兴表演
《圣杯骑士》剧照
2015年影坛两件大事相映成趣:一是华语导演侯孝贤十年一剑《聂隐娘》戛纳出鞘,二是美国“老神仙”泰伦斯·马力克久违新作《圣杯骑士》(Knight of Cups)在柏林亮相。前者赢了个最佳导演,国内上映后也成一时文化事件。而后者热闹之余,颗粒无收,甚至毁多于誉。直到今年3月,此片姗姗来到北美院线,评论界口风才有所转变,包括《纽约客》和《村声》在内的主流媒体均给出顶评。
似乎鲜有人发现《聂隐娘》和《圣杯骑士》有太多相似。华美的影像、稀薄的情节、概念化的人物、始终寡言旁观的主角、孤独和迷失的主题、催眠的观影体验……但这不是说《圣杯骑士》理应获得《聂隐娘》一样的荣誉,恰恰相反,纯艺术水准而论,后者才应该钦慕前者——不管银幕内外,《聂隐娘》都是重重妥协的产物,而《圣杯骑士》却是彻底自由的。电影要解放,首先要摆脱剧情的束缚。《聂隐娘》剧本改了38稿以求削减剧情,结果反把活泼轻盈的唐传奇改造为缓慢阴沉的女人战争。
《圣杯骑士》阵容一如既往的豪华,贝尔、波特曼、布兰切特、班德拉斯……但官方剧情介绍却只有一句话:一个男人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经历诱惑、迷茫、放纵、超脱的过程。若再具体补充一下:一个成功的好莱坞编剧Rick,在洛杉矶和拉斯维加斯等地,参加各种派对,与各式各样的妖娆女性纠缠。而他就是所谓的“骑士”——在塔罗牌里象征浪漫和冒险,全片几段罗曼史也由七张塔罗牌作小标题串在一起。
马力克的片子向来有画面绝美而剧情单薄之评,但反过来,若一部电影的精华可以被剧透掉,才算单薄吧?在马力克的片中,绝美的景不是人物背景,而是人物本身,大部分人物的行为都是一边观看游荡,一边感受思考环境,其中不仅有王国维所谓“景语皆情语”的诗意,也有“人总是在世界中存在”的海德格尔哲思(马力克毕业于哈佛哲学系,也是海氏最早的英译者)。
马力克可能是塔科夫斯基后最能把一棵树拍出诗意和哲学的导演,而《圣杯骑士》的新意,却是首次把环境从田园转向了当代大都市。在洛杉矶,夹道的棕榈树似乎也具有摩天大楼似的冷漠和市侩。马力克携手老搭档艾曼努尔·卢贝兹基(刚刚三获奥斯卡最佳摄影)展现钢筋丛林,以及好莱坞名流纸醉金迷的生活,本就值得期待。
《纽约客》给《圣杯骑士》的影评题为《逼好莱坞做得更好》,其实也需要逼观众做得更好。那些第一遍看《圣杯骑士》就被打动的观众是有福的,他们有着很好的感受力和机缘,但普通观众若肯耐心多看几遍,也能有所收获。影片把形式推向极致,敢用无剧本的即兴表演,必有强大的剪辑支撑——著名导演库布里克早就说:电影的本质是剪辑。
从破碎的表现中提取隐藏的线索,本是乐趣所在,也只有懂得剪辑的逻辑,才会明白人物的心境。如开头旁白谈到天使的飞翔,画面给出的却是水族馆中蝠鲼的游动,这就构建了复杂的关联,正如那些塔罗牌小标题和内容的关联一样,往往带点反讽。如表现喧嚣派对的一章牌名是“隐士”;所有游泳的行为,不论在海中还是在游泳池里,永远都带着寻求超脱的意涵。而当旁白父亲批评Rick好色,画面却切到泳池中,狗张大嘴巴去咬一个网球,始终咬不到。网球的形象在片尾又直接切换到仙人球,如此种种精妙,难以尽数。
相比信赖马力克的技艺,我们更应相信马力克的绝对诚恳。事实上必须承认,开超级跑车的人也有权反思人生,因为他比常人更有条件在歧路上走远。片尾神父布道:痛苦不代表上帝不爱你,相反这是爱你的标志,把你和高于你自己的东西绑在一起,离开尘世,寻找世界之上的东西。也许同理可得,尽管《圣杯骑士》令人头疼,但马力克是爱你的。
<,往往带点反讽。如表现喧嚣派对的一章牌名是“隐士”;所有游泳的行为,不论在海中还是在游泳池里,永远都带着寻求超脱的意涵。而当旁白父亲批评rick好色,画面却切到泳池中,狗张大嘴巴去咬一个网球,始终咬不到。网球的形象在片尾又直接切换到仙人球,如此种种精妙,难以尽数。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