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本市场 > 上市公司调查
宏观 | 金融 | 公司 | 产业 | 财经人物

饶毅为知识分子疾呼:辛酸与荣耀都是应许之地(组图)

来源:第一财经网站
  • 手机看新闻
饶毅,1991年获旧金山加州大学神经科学博士学位,2004年起任西北大学医学院神经科教授、西北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2007年回国,受聘出任北京大学讲席教授、生命科学学院院长,2013年9月卸任。


  饶毅,1991年获旧金山加州大学神经科学博士学位,2004年起任西北大学医学院神经科教授、西北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2007年回国,受聘出任北京大学讲席教授、生命科学学院院长,2013年9月卸任。

  “无论按比较宽泛、还是狭义的‘知识分子’定义,我恐怕都逃不脱‘知识分子’的标记。”留学归国的著名生物学家、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饶毅如是自我评价。

  从受聘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推行一系列改革,到2013年卸任并专情于科教,高调参与转基因话题争论,再到撰文直斥当前科技教育体制的弊端,饶毅为知识分子的公共话语空间和社会关注度不吝大声疾呼,强烈的独立意识与尖锐的批判观点,颠覆了人们对科研工作者惯于埋首书斋的刻板印象。

  2015年9月,饶毅联合清华大学教授鲁白、普利斯顿大学教授谢宇,创办科学传播新媒体“知识分子”,其微信公众号中,对海内外知名华人科学家及其科研成果的介绍占据非常重要的部分。2016年春天,通过众筹方式出版的“知识分子”系列新书《辛酸与荣耀——中国科学的诺奖之路》(下称《辛酸与荣耀》),将视角瞄准张昌绍和屠呦呦这两位科学家,试图记录中国科学的进步。

  对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思索,使饶毅清醒地认识到:于传统文化而言,长期影响中国社会的是以人文为主的知识分子,科学在某种意义上是舶来品。因此,在当下中国,科学体制的改革一定需要文化上的改良和推进。
《辛酸与荣耀》将视角瞄准科学家张昌绍和屠呦呦
《辛酸与荣耀》将视角瞄准科学家张昌绍和屠呦呦


  荣誉,在乎功劳归属

  饶毅从不讳谈荣誉与科学家之间的关系,在他的理解中,无私奉献可以是科学家的个人选择,但社会认同依然是外界环境必须应予的肯定,也是对科技创新的支撑。“绝大多数科学家都在乎科学荣誉,在乎社会的认可。否则,伟大的科学家如爱因斯坦,何必屈就去领诺贝尔奖?”

  3月下旬,在“知识分子”主办的“科学+X”跨界公开课首期活动中,饶毅提到,爱因斯坦在评价物理学家普朗克时曾将科学家分类:一类是他推崇的,但他说没有单一答案;一类是从事实用目的的工作,可理解为有应用价值,或功利主义;一类是用特长竞技以显示自己智力高超作为愉悦的。“爱因斯坦不推崇的两类是绝大多数科学家的实际情况,他们一般都在乎荣誉。”

  “知识分子”微信公号曾推送过一篇袁隆平的文章。有记者问袁隆平,最在乎哪一个荣誉?他回答,中国工程院院士。饶毅调侃:“袁隆平接受院士称号是对院士荣誉的肯定,而非相反。”

  “科学家之所以在乎荣誉,在乎功劳归属,原因也非常简单,因为我们都是进化的产物,包括小动物都是物竞天择。如果一个动物做了很多事情,却吃不到东西、得不到交配权、没有睡觉的地方,那么很多动物,包括人都要不愿意了。”饶毅他认为,在乎功劳、在意荣誉,是人类文明发展后的延伸。

  “不仅常人如此,伟大如牛顿,不亦乐乎与人争科学功劳。”饶毅介绍,牛顿与物理学家胡克曾有多次争论。在争论万有引力由谁先提出时,胡克写信给牛顿说,我开创了这个研究,后生的你为它添砖加瓦完成了,挺好的。牛顿怒火万丈:是啊,我做工作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但深受中西方文化浸染的饶毅,不赞成传统文化中“各人自扫门前雪”的沉默旧习。他认为,中国舆论环境中公共话题与私人话题有混淆的原生属性,由此衍生出来的知识分子宁可不要社会责任,也不希望收到任何负面反馈的心态,实则源于相当大的自私性。
屠呦呦与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获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
屠呦呦与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获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

  知识分子的心酸

  是否在乎荣誉是一回事,如何取得荣誉又是另一回事。

  2015年10月,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让全球华人为之振奋。早在屠呦呦获得诺奖前,饶毅就在自己的博客中首先刊登屠呦呦和张亭栋从中药中发现化学分子的成就,与合作者在《中国科学》发表文章。

  从发现抗疟分子的张昌绍到获得诺奖的屠呦呦,《辛酸与荣耀》提供了更为完整的抗疟药研究历史图景。与其他记述青蒿素研究历史的出版物不同,这本书纳入了我国抗疟药研究先驱张昌绍的人物故事及科学生涯,展示诺奖光环下,两代中国科学家在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上难以割舍的传承。

  在美国哈佛大学完成博士后学习的张昌绍,于1941年回到战争期间的重庆。此时的他不再继续神经药理研究,转而研究中国急需的抗疟疾药物。经过几年努力,张昌绍等为数不多的科学家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成功从中药常山中提取常山碱,并确认有抗疟作用。尽管存在催吐的副作用未被广泛使用,但从中药中找抗疟药的整套研究思路和方法,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依然被重复运用。可惜的是,张昌绍在“文革”中不忍屈辱,含冤自杀——他所代表的,正是科学家可能面临的辛酸。

  1967年,523计划正式开启,寻找治疗疟疾的方法并制作药物。新的科学家开始进入抗疟领域,包括比张昌绍小一辈的屠呦呦。她的导师楼之岑也是留英的博士,上世纪五十年代曾研究过常山。屠呦呦在课题组面对的几百个药方中筛选了多个重要的清单,提出用乙醚提取青蒿,其提取物抗疟作用高达95%~100%。虽然青蒿素并未用于即将结束的越战,但对全世界的疟疾治疗带来了福音。

  《辛酸与荣耀》的文献价值和珍藏意义也成为该书一大亮点。在编著过程中,饶毅亲自精选与青蒿素、常山碱研究相关的重要科学论文、人物回忆、口述访谈、专家评论等,结集为“典藏文献”作为重要史料,以便对此感兴趣的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并挖掘相关话题。“从张昌绍和屠呦呦身上,我们能够看到,扎扎实实做好工作,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成就。”
business.sohu.com false 第一财经网站 https://www.yicai.com/news/2016/04/4770621.html report 3645 饶毅,1991年获旧金山加州大学神经科学博士学位,2004年起任西北大学医学院神经科教授、西北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2007年回国,受聘出任北京大学讲席教授
(责任编辑:Newshoo)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