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评论 > 经济茶座
宏观 | 金融 | 公司 | 产业 | 财经人物

梁彼得案触动了谁的痛点?(图)

来源:新京报
  • 手机看新闻
扫描二维码关注“沸腾”看新京报评论
扫描二维码关注“沸腾”看新京报评论

  立此存照

  梁彼得案,之所以引发华裔和非洲裔团体的两极反应,不能不说与美国分而治之式的社会治理方式有关联。在华裔族群看来,他们是“他者”,必须发声才能找到公平;在非洲裔看来,他们是“弱者”,而梁彼得的警员身份进一步唤起了其“弱者”记忆,因此也必须发声。

  近日,纽约前华裔警员梁彼得案宣判,其罪行由过失杀人罪降为刑事疏忽杀人罪。法官据此接受了检察官建议,对梁彼得处以5年缓刑及社区服务,梁彼得因此无需坐牢。宣判后,控辩双方均表示将进一步上诉。法庭宣判时,华人区域聚集了上百华人民众示威要求公正审判,同时,也有众多非洲裔民众示威支持梁彼得案受害者格利。这一幕,在梁彼得受审期间已多次上演。

  梁彼得案还将如何发展尚待双方上诉情况,而与梁彼得未来命运同样值得关注的,是此案在华裔和非洲裔社团引发的两极反应。在两极反应的背后,充分透露出了美国政治惯性中通常看不到的那一面,值得向读者介绍。

  长期以来,美国有“族群大熔炉”之称,各族群对于美国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也有目皆睹。但在“族群大熔炉”的称号背后,隐藏了一些事实。自民权运动以来,催生了一系列有利于不同族裔和解的政策和政治忌讳,特别是针对非洲裔的。在这种背景下,包括华裔在内的亚裔,开始被贴上了“模范少数族裔”的标签,这一标签有时干脆被称作“亚裔优势”。

  这当然是包括华裔在内的亚裔族群在美国勤奋努力、注重学习、珍视家庭的文化惯性使然,许多华裔和国人也以此为傲。但不可否认的是,给包括华裔在内的亚裔族群贴上好标签,绝不仅仅是美国主流社会改变了过去的歧视立场,被迫给华裔等亚裔族群一个客观评价那么简单。实际上,华裔、印裔等的“模范生”标签,常常被用作与非洲裔对比的工具。美国主流媒体通过对华裔等亚裔族群群体形象的不断塑造和强调,在一定程度上扩大而不是缩小了华裔等族群与其他美国少数族裔的心理距离,强化而不是弱化了华裔在美国社会中的“他者”群体形象,在不违反政治忌讳的同时,对非洲裔族群实现了某种程度的“价值观控制”。

  无疑,这种软性的分而治之的社会治理办法,在个体交往层面,人们通常感受不到其中的微妙。但在整体层面,它产生了有助于巩固美国主流意识形态主导者对话语权的控制,但不利于各个族群、特别是少数族群之间的相互熟悉、认知的总体作用。这种作用,多数时候表现在不同族群对于某一事件的情绪反应不同,少数时候会反映到政治决策层面。这一点,已被美国学界察觉。比如,不同族群的固定印象和情绪对政治有影响就已被美国心理学界证实。

  具体到梁彼得案,之所以引发华裔和非洲裔团体的两极反应,不能不说与美国分而治之式的社会治理方式有关联。在华裔族群看来,他们是“他者”,必须发声才能找到公平;在非洲裔看来,他们是“弱者”,而梁彼得的警员身份进一步唤起了其“弱者”记忆,因此也必须发声。

  从华裔社团和非洲裔社团的权利伸张背后,还折射出了近年来从康涅狄格州枪击案到弗格森枪击案给美国社会刻下的新裂痕。正是一起又一起与族群相关的公共事件,增加了弱势群体的不安和对梁彼得案的敏感性。在这一点上,梁彼得案实际上是弗格森枪击案的余绪,不得不为弗格森枪击案引发的社会情绪躁动“背书”。

  从这个角度讲,梁彼得案的警示意义,具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能否还原事件真相,得到公正判决;第二个层面是华裔、非洲裔社团能否跳出现在的族群框架,撕下自身的“他者”、“弱者”标签,共同推进对美国社会治理潜规则的改造。显然,即使梁彼得案尘埃落定,第二个层面也是任重道远。

  徐立凡(学者)
business.sohu.com false 新京报 https://epaper.bjnews.com.cn/html/2016-04/25/content_632393.htm?div=-1 report 1950 扫描二维码关注“沸腾”看新京报评论立此存照梁彼得案,之所以引发华裔和非洲裔团体的两极反应,不能不说与美国分而治之式的社会治理方式有关联。在华裔族群看来,他们是“
(责任编辑:Newshoo)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