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来,花旗银行在中国已关闭了四家支行。据笔者梳理,被关闭的四家支行分别为:深圳车公庙支行、大连星海湾支行、北京望京支行、深圳前海支行。
其中,深圳前海支行开业仅仅一年。针对深圳前海支行的关闭,花旗中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此次关闭网点是“积极进行数字化转型和布局”。
“进行数字化的转型和布局”,这个说法是否牵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告诉笔者,数字化转型的提法没错,但是数字化转型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关闭物理网点。“对外资银行而言,本来物理网点就少,如果再关闭的话,对其品牌形象的提升没有好处。我觉得应适当进行网点布局,提升客户服务的便捷度和对品牌的认同度。” 董希淼说。
深圳前海,是国家金融创新改革领域的探索平台,在深圳新一轮金改中扮演重要角色。花旗作为在深圳开展业务时间最长的外资银行,参与中国的金融改革,对其在中国开拓业务也是非常有利的。笔者认为,前海支行开业仅一年时间就关闭,原因是要积极进行数字化转型和布局,难道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变化就如此之大吗?必须关闭网点才可以让数字化转型做的更好?花旗的这个理由站不住脚!
据悉,花旗在中国的历史可追溯至1902年5月,是首家在中国开业的美国银行。2007年4月,花旗成为首批注册成为本地法人银行的国际银行之一。总部位于上海,截至2014年末,花旗银行在北京、上海、深圳等13个城市设立了13家分行及42家支行。
中国一向是外资银行特别看重的市场,花旗(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欧兆伦曾说过,中国是花旗银行在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深化在中国核心城市的网点布局一直是花旗在华业务成长的重要战略之一。
笔者发现,去年4月,曾被称之为深圳首家“智能银行”网点——花旗银行深圳车公庙支行关闭。根据深圳银监局的批复,该支行于2010年12月获准开业。至其关闭,该支行营业时间只有4年多。开业之时,花旗银行深圳分行负责人就表示,开一家智能银行的成本相较普通型支行成本要高。值得关注的是,关闭的大连星海湾支行也是一个“智能银行”网点。
这样看,支行的关闭会否因花旗承受不了高成本了呢?
从体量上看,花旗银行在中国仅相当于一家中小型城商行的业务规模。截至2014年末,花旗(中国)总资产1576.32亿元,年增长3%,净利润15.98亿元,同比增长66%。
最新的数据,花旗集团第一季财报显示,本季利润为35亿美元,同比下降27%。营收由去年同期的197.4亿美元下降至175.6亿美元,同比下降11%。有媒体还报道称,花旗集团计划从2016年1月开始裁减至少2000个职位,其中相当一部分将是中间或后台职位。而近年来,花旗在美国、巴西、匈牙利、韩国等国关闭了不少分支机构。
随着全球市场动荡加剧,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资行在华业务开展并不顺利。诚然,从整个银行业的角度来说,银行物理网点的转型确实是一个趋势。通过网点的精减,可以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利润。花旗的这种连续关闭四家网点的做法,实为迫不得已,是在收缩版图。
和中资行相比,摆在外资行面前的不只是监管条例的限制,外资银行业务难以有突破点的最主要原因是缺乏网点的支撑。当前,互联网金融又使得中资银行在创新上更进一步,所以外资行在中国是难上加难。
当前,“花旗”们在中国的布局不是简单关闭网点那么容易的,还是让大家看到你们具体措施吧!(中国经济网 华青剑)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