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供给侧改革正在加速推进。
5月5日,农业部举行发布会,介绍农业结构调整有关情况。作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称,预计2016年玉米意向种植面积调减2000万亩以上。
中国粮食产量已经实现“十二连增”,粮食供求关系得到改善,可以说粮食安全形势是最好的时期。但农业结构性矛盾开始显现,矛盾主要体现在阶段性、结构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
“过去是供给不足是主要矛盾,要解决13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现在是结构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同时存在。”余欣荣指出,从种植业来看,小麦、稻谷口粮品种供求基本平衡,玉米出现了阶段性供大于求,大豆的供求缺口逐渐扩大,去年进口量达到8000多万吨。同时,棉花、油料、糖料受到资源约束和国际市场的冲击,进口也在增加。
2015年,全国玉米产量达到4490多亿斤,但消费量只有3500亿斤左右。根据各地反映和农业部农情调度,今年玉米主产省的玉米种植意向呈减少的趋势,是近13年以来玉米面积首次减少,而过去10多年玉米种植面积增加了2亿多亩。
2015年农业部下发《“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注:“镰刀弯”地区,包括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北风沙干旱区、太行山沿线区及西南石漠化区,在地形版图中呈现由东北向华北-西南-西北镰刀弯状分布,是玉米结构调整的重点地区),提出玉米调整总体思路为保产能、适当调、产业化。保产能,即巩固提升优势产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玉米生产能力。适当调,就是适当调减非优势区域特别是“镰刀弯”地区的玉米面积,鼓励农民将退出的玉米改种市场需要、效益较好的其他作物。产业化,即以产业的理念来推动玉米的转化,玉米是高能量且产业链长的农作物,后续加工产业链很长。
“我们把玉米的调减与粮豆轮作和粮改饲试点以及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协同配套,重点就是调减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等“镰刀弯”地区的非优势产区,积极引导农民改种大豆、薯类杂粮、青贮玉米、优质饲草等。”就玉米种植面积减少,农民该种植何种作物,余欣荣作出了上述回答。
不过据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曾衍德介绍,前两年玉米价格好,农民就扩种玉米,东北等主产区调查显示,大体上玉米亩收益比大豆高200块钱。如何调动农民调减玉米种植面积的积极性,成了此番种植业结构调亟需解决的问题。
余欣荣表示,由于玉米结构调整工作涉及到农民、流通者等各方面利益,为了维护玉米调整区农民的利益,农业部会同财政部整合了32.5亿元资金,来支持玉米结构调整,重点用于补助发展粮改饲和粮豆轮作。
据余欣荣介绍,今年粮改饲的试点县由30个增加到100个,农业部同时配合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进一步完善玉米收储政策,积极推进“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改革。同时,大豆种植面积也在恢复性增加,预计今年可增加600多万亩,市场需求较旺的品种在增加,水稻、小麦等口粮品种保持稳定。
今年3月28日,国家发改委会同农业部、财政部、农业发展银行、粮食局等多个部门召开新闻通气会,公布今年玉米收储制度的改革内容。这次改革核心内容就是2016年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
这意味着,实行了8年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退出历史舞台。
按照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潘文博当时的解释,主体自主入市收购,即市场化收购。“加补贴”就是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对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以保持优势产区的玉米种植收益基本稳定。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