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人物 > 大人物
宏观 | 金融 | 公司 | 产业 | 财经人物

史蒂芬·罗奇:中国十三五规划还应强化需求侧转型

来源:搜狐财经 作者:郎梦盼
  • 手机看新闻

  编者按:被誉为“最懂中国的西方经济学家”的他今年第15次出席 “中国高层发展论坛”,为中国经济献计献策。他对搜狐财经强调,中国需要同时重视供给和需求,只侧重供给侧的改革创新、降低对消费需求的重视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不利。史蒂芬.罗奇长期看好中国经济,他指出:目前服务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同时中国电子商务的渗透率比美国高一倍。中国经济硬着陆不可能发生。

  解码史蒂芬·罗奇

  3月是北京玉渊潭公园樱花开得正盛的时节,赏花的人群驱车自北往南经过三里河路时,掩映在道路右侧绿意葱葱的银杏树丛中的便是钓鱼台国宾馆。每年两会闭幕后的一周,由国务院智囊机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高层发展论坛”便会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这是中国政府高层与国际商界、学术界相互交流沟通的重要平台,届时国内外商界、学界泰斗将齐聚一堂,共商中国经济发展。

  在众多与会嘉宾学者中,不难认出那位佩戴黑色方框眼镜、头发花白、文质彬彬的“中国通”史蒂芬·罗奇。今年是 “中国高层发展论坛”自2000年创办以来16年间,史蒂芬·罗奇出席该会议的第15个年头。显然,这位睿智的美国老人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其独特的认识和见解。

  事实上,史蒂芬·罗奇被誉为“最懂中国的西方经济学家”。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为挽救摩根史丹利经济学家团队的声誉而踏上中国大陆的国土,这位老人已经深入研究中国经济将近20年。

  史蒂芬·罗奇拥有一份辉煌的履历。威斯康辛大学经济学学士,纽约大学经济学博士。曾在华盛顿布鲁金斯研究所从事过研究工作,1972到1979 年在华盛顿的联邦储备局任研究员,负责拟订联邦储备局对美国经济的官方预测,之后曾担任Morgan Guaranty 信托公司副总裁。1982 年加入摩根士丹利后,一直从事宏观经济研究,直到担任摩根士丹利的首席经济学家。摩根士丹利被尊称为“大摩”,是华尔街最显赫的投行之一,身为首席经济学家的史蒂芬•罗奇拥有巨大的影响力。2015年1月,他成为中国民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中民投)全球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与中国打交道20年,史蒂芬•罗奇的中国“朋友圈”包括国务院前总理朱镕基、前财政部部长项怀诚、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山东省省长郭树清、中民投董事局主席董文标、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林毅夫等。

 

  成为中民投全球顾问 建设中美交流的“桥梁”

  早已经从大摩“退休”的史蒂芬•罗奇并没有闲着,2015年1月他成为中国民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中民投)全球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同时与他一起被聘请为中民投全球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的外国专家还有欧盟委员会前主席、意大利前总理罗马诺·普罗迪,法国前总理多米尼克·德维尔潘,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罗伯特·恩格尔,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会长斯蒂芬·欧伦斯等八位在全球范围内颇具影响力的大牛。

  作为目前唯一一家带“中国”字头、注册资本高达500亿人民币的民营投资公司,中民投自然要在十三五规划建设浪潮中分一杯羹。成立初始,中民投就将“充分利用境内境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作为战略愿景。作为中国民营资本的代表,中民投服务国家“一带一路”、“走出去”战略,发挥金融智慧和产业实力,聚合资本能量,构筑全球化的产业平台,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技术、品牌、资源优势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潜力所带来的“走出去、引进来”的巨大机遇,引领中国民营资本抱团出海,推动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

  今年4月,中民投旗下的中民国际顺利完成对思诺国际保险集团(Sirius International Insurance Group) 的收购,交易总金额约为25亿美元。此次成功收购思诺保险,标志着中民投在成为优秀跨境投资平台的道路上又迈出坚实一步。

  而贵为中民投全球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的史蒂芬•罗奇自然少不了为中民投建言献策。史蒂芬•罗奇表示:“像CMI(中民投)这样的企业应该具有前瞻思维,大力投资与十三五规划主旨相契合的领域。”

  事实上,在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后,拥有顶尖执行力的中民投团队便开始布局与“一带一路”战略政策相契合的合作与投资。2015年3月27日,中民投宣布将带领数十家国内优势产业龙头民营企业共同在印度尼西亚投资50亿美元建设中民印尼产业园。2015年4月,中民投与卢森堡国际通航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未来双方将合作进行全球公务机产业链收购。2015年6月,中民投联合全球领先的房地产服务提供商第一太平戴维斯(Savills)在伦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正式搭建完成在欧洲的首个基金投资平台,为公司下一步在欧洲的投资拓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民投向来嗅觉灵敏,行动迅猛,善于运用政策导向优势来布局产业。在“一带一路”战略驱动下收获颇丰的中民投相信不会错过“十三五”这场盛宴,接下来中民投将会有一系列契合“十三五”规划主旨的大动作。

  “一带一路”的提出推动了中国企业加快在全球资本布局,“十三五”规划的提出则完善了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和机制,推动结构调整,有利于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更具实力和优势。史蒂芬•罗奇说:“中国“十三五”规划再次强调了开放,这意味着开放国内经济,并通过诸如“一带一路”等相关举措提高中国在全球经济的影响力。专注于供给侧改革以提高生产力,这意味着效率,意味着创新,意味着重视新技术。”与此同时,史蒂芬•罗奇还为中国企业全球化布局提供了建议,他认为:像中民投这样的企业,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致力于投资具有全球影响力、受到新技术推动的、现代互联的全球生产平台。

  对于中民投过去一年多的发展成果,罗奇表示:“我始终关注中民投的发展,很高兴看到中民投的管理团队遵循他们事先的战略决策,依靠专业的投资判断,把握精准的投资时机,坚持严格的投资纪律,在各业务线上都取得了进展,尤其是在金融、新能源、通用航空、地产、物业等领域通过投资并购等多种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迅速树立了行业地位。最值得称道的是,中民投用短短一年的时间以非常精炼的团队实现了全球化的布局。”

  对于中民投未来的全球化发展战略,罗奇说他很赞赏中民投董事会所制定的“两翼齐飞”战略,即“国内加强产业整合与并购、海外加强金融平台打造”。罗奇还表示,作为中国的民营资本的领军者,中民投通过更多的海外布局,可更多了解并融入世界产业发展趋势,把握投资机遇,真正打造出具备全球视野的投资集团。”

  如果说中民投全球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的身份是史蒂芬•罗奇为中国企业全球化保驾护航,那么他在耶鲁大学开设的课程“未来的中国”则是将其了解的中国介绍到美国。从他2000年被时任中国财政部部长的项怀诚邀请出席第一届中国高层发展论坛到在第二届中国高层发展论坛上被朱镕基总理亲自致谢,再到今日的中民投全球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这位老人对中国的深刻认识令人为之咋舌。正是基于这多层身份,史蒂芬•罗奇希望能为中美交流开启更多的视角和可能性。

  作为当前全球经济第一、第二大体,中美难免在意识形态、政治导向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处在诸多分歧。但不管两国的战略如何调整,中美两国之间长期共同需要彼此。

  正如他和搜狐财经所说“中美经济关系非常重要,对未来世界经济的走向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也认为目前中美双方都存在误解。我从亚洲回到耶鲁大学教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美国并没有完全形成对中国崛起和发展的正确认识。中国对美国的一些意图也有误解,所以我希望可以在教书和写作的过程中,给两国都提供更加客观的观点和看法。”

  早春4月,从太平洋吹来的暖风给中国大陆增添了些许雨水和暖意。从纽约出发,跨越太平洋11000公里飞行距离的航班在北京降落,史蒂芬•罗奇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踏上中国土地。这位在中国浸淫多年、“最懂中国的西方经济学家”在中美关系微妙之际正架设起了一座跨越太平洋的“桥梁”。

 

  “唱空美国、唱多中国”的老美

  2016年恰逢“十三五”规划开局第一年,中国经济已经从由投资驱动型向消费驱动型转变。当前中国的供给体系总体上是中低端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同时存在着结构性的有效供给不足。“十三五”规划“五大发展理念”本质上是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问题。

  作为中国的老朋友,我们在专访时不可避免地将当下“十三五规划”这一最为火热的议题抛给了史蒂芬•罗奇。“我认为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框架,可以说是对“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延续。” 史蒂芬•罗奇先生对“十三五”规划表示了肯定的同时也指出了其中不足,“在我看来,“十二五”规划实际上是中国向更可持续的增长模式转型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框架。“十三五”规划的特点似乎有所不同,是专注于供给侧的举措,对此我是非常支持的。我认为提高中国经济的效率很重要,而这也是供给侧措施的预期目的。但在我看来,政府决不应该减少对需求侧的关注。如果你过分强调供给侧,而不关注需求侧的转型,那么,经济将会恢复到以前的不平衡状态,这将对中国不利。”

  作为曾经的摩根史丹利首席经济学家和全球经济分析部总监,史蒂芬•罗奇长期负责领导公司对美国经济的预测和分析。出身美国、毕业于纽约大学的他并没有因为自身身份而对美国经济发展有所偏袒,而是长期对美国经济持稍微“悲观”的态度。与之相反的是,史蒂芬•罗奇对大洋彼岸的中国经济则相对比较看好。对待中美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看法却截然不同。如此戏剧性的剧情,难怪有美国媒体评价他为“看空一切,除了摩根史丹利和中国”。

  尽管看好中国经济发展,但史蒂芬•罗奇并非对中国的经济规划和政策导向亦步亦趋,而是坚持自己的判断。2015年“中国高层发展论坛”的主题是“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等一众政商学界人员大谈“中国经济新常态”时,史蒂芬•罗奇却语出惊人:“中国最终会进入新常态,但现在就庆祝可能为时过早。”

  史蒂芬•罗奇将中国经济新常态视为“下一个中国”。在他看来,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首先是由消费者引导的服务为导向,其资源消耗要远低于建筑业和制造业。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平等和谐。2012年第三产业规模首次超过以制造业和建筑业为主的第二产业,2015年第三产业占中国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47%,而要实现第三产业分别于2025年、2035年达到GDP的60%、70%的目标,中国还需要面临一个充满挑战和困难的转型和过渡。这个复杂的转型最大的挑战是应对结构性改革的韧性和惰性。因此史蒂芬•罗奇认为在2015年中国进入新常态还为时尚早。

  在国内“供给侧改革”呼声高涨之际,史蒂芬•罗奇并没有一味符合其他经济学家的观点,而是道出了自己心中的疑惑。尽管他赞赏“十三五”规划的大方向,但史蒂芬•罗奇想搜狐财经一再强调:“中国需要同时重视供给和需求,只侧重供给侧的改革创新、降低对消费需求的重视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不利。”他认为中国在“十二五”规划建设期间提振消费需求的努力还需继续。

  坚信“中国经济不可能硬着陆"

  从1993年被摩根史丹利派来中国“灭火”算起,20年间史蒂芬•罗奇在中美两国的航线上飞行了无数次。尽管经常为宏观经济做预测,但1998年的罗奇或许就预测不到自己的下半生将与中国紧密联系在一起。自2007年调任摩根史丹利亚洲区主席后,常驻香港的史蒂芬•罗奇亲眼见证了中国如何抵御20008年的金融危机,也切身处地地见证了中国经济和他在1998年预测的那样“崛起成为泛区域经济中的潜在新领袖”。

  20年与中国经济打交道让史蒂芬•罗奇对中国情有独钟,也让他对中国经济发展和转变倍加关注。进入“十三五”规划建设年头,中国政府提出了放缓经济增长速度、注重供给侧改革的要求。不少人担心供给侧改革会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不利的影响。对此,史蒂芬•罗奇表示:“中国经济增长在未来五年确实呈放缓趋势,但这是普遍预测的结果。”

  中国GDP增速从2012年起开始回落,2012年、2013年、2014年上半年增速分别为7.7%、7.7%、7.4%。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GDP增长速度为6.9%,创下了1990年以来的新低。如今的中国已经告别过去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处于重大发展机遇期的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呈现出新常态。

  “当结构改革转向服务和消费时,对于任何经济体来说都意味着经济增长放缓。” 史蒂芬•罗奇说,“关键是,我认为与其注重整体经济增长的速度与增加的数量,还不如将制造转向服务,将投资转向出口和消费,这可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所以这种再平衡是“十三五”规划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增长放缓应该不会令人担忧,中国拥有保持供需平衡的办法。”

  2015年中国经济总量迈上10万亿美元大台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与众多人均国民收入达到中等水平的国家相似,当下的中国似乎也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困境。很多发展中国家在人均收入达到3000美元左右时会由于经济发展自身难以克服、发展战略失误或受外部冲击,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阶段。巴西、墨西哥、马来西亚等亚非拉新兴市场国家都难以摆脱“中等收入陷阱”。已跻身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是否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话题成为近年来政商学界广泛讨论的话题。对此史蒂芬•罗奇明确地对搜狐财经表示:“避免这一陷阱的唯一途径是把重点放在提高工人的生产力上,而十三五规划的供给侧已经瞄准这一目标了。”

  史蒂芬•罗奇长期看好中国经济,坚信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转型期间的中国遭遇经济下行态势的“阵痛”,经济通胀、负债较多使得中国经济面临着“硬着陆”的风险。但史蒂芬•罗奇指出:目前服务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服务业分布合理,餐饮和住宿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中国电子商务的渗透率比美国高一倍。未来随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占比逐渐增加,中国经济硬着陆不可能发生。(文/郎梦盼)

business.sohu.com true 搜狐财经 https://business.sohu.com/20160516/n449674063.shtml report 7117 编者按:被誉为“最懂中国的西方经济学家”的他今年第15次出席“中国高层发展论坛”,为中国经济献计献策。他对搜狐财经强调,中国需要同时重视供给和需求,只侧重供给侧
(责任编辑:刘宇翔 UF041)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