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财经
宏观 | 金融 | 公司 | 产业 | 财经人物

买壳收紧 市场不惊(图)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手机看新闻
借壳新政冲击波
借壳新政冲击波

  号称史上最严的借壳新规,却并没有在二级市场的水面上掀起多大的波澜,说白了,无非就是另一个狼来了故事。以往那么多次政策出台,结果呢,仓皇出逃的玩家最后都被坑得很惨,如今又怎么让他们相信这次监管层来真的呢?

  所以是不是史上最严不重要,关 键是执行的严不严。

  本报记者 安丽芬 广州报道

  导读“交易所和证监会等具体政策的执行者,希望灵活性越大越好。借壳成功,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一个坏事。”上述并购部负责人指出,因此监管执行者和监管高层就存在一个博弈,毕竟真的让垃圾股退市,他们将承受极大的压力,对交易所自身的形象也形成负面影响。

  预想中的“百股跌停”并未上演。

  6月20日,是证监会发布重组新规征求意见后的首个交易日,该意见被投行人士普遍称为“史上最严借壳规定”。不过,与市场普遍预计的大面积跌停不同,当日,“壳概念股”表现相对“淡定”。

  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20日,市值在40亿元以下的正在交易的“壳股”共有266只,仅有荣丰控股(000668.SZ)、仰帆控股(600421.SH)等5只非ST股跌幅超9%;另有18只ST股跌幅超4%。合计23只,占比8.6%。

  上述跌幅和跌的深度远不及5月9日时证监会对壳股和中概股表态所带来的影响。业内普遍认为,《意见》令借壳的难度明显加大,有利于抑制壳炒作,引导“脱虚向实”,但仍有可规避的“漏洞”。

  此外,鉴于目前市场信心仍在修复阶段,借壳重组一般又事涉多方力量的博弈,因此新规是否能够得到严格执行,也是业内普遍担心的问题,这也被认为是当天二级市场“淡定应对”的原因之一。

  严规促“脱虚向实”

  6月17日,证监会就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下称《意见》)。市场普遍认为,这份《意见》超预期的“快”。

  《意见》主要涉及5个条款、3个方面内容,一是完善“借壳”上市认定标准,扎紧制度与标准的“篱笆”;二是,完善配套监管措施和加强全面监管,抑制投机“炒壳”;三是按照全面监管的原则,强化中介机构责任,加大问责力度。

  其中,对于“借壳”上市认定将更为严格。一是交易规模条件从原有资产总额单项指标扩展为资产总额、资产净额、营业收入、净利润、股份等5个指标,其中任何一项达到100%,即符合“借壳”条件,并增设主营业务根本变化的特殊指标;二是明确“控制权变更”的判断标准,从股本比例、董事会构成、管理层控制三个维度完善认定标准;三是将首次累计原则期限定为60个月。

  另外为了遏制重组上市套利空间,此次修改三举措完善配套监管措施:一是取消了重组上市配套融资;二是延长相关股东股份锁定期,原控股股东与新进入控股股东要求锁定36个月,其他新进入股东从12个月延长至24个月;三是上市公司或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近三年内不能违法违规,一年内未被交易所公开谴责。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对此指出,《意见》兼顾了改革未来的规范市场秩序的大方向,兼顾了历史和现状,比较有可行性。

  华泰研究所策略首席分析师戴康则认为,“虽然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下市场对借壳监管趋严早已有所预期,但新办法之严格仍超市场预期,进一步反映"脱虚入实"是当前金融市场的真正信号, A股仍将反映这一政策信号。”

  “此番修订态度很明确,监管层不欢迎概念炒作股价的虚招,欢迎优质资产通过并购重组上市。”尹中立说,一方面打击投机,另一方面对壳资产重组本身还是网开一面,希望通过不断注入优质资产,把上市公司隐含的一些泡沫成份挤出来。

  壳股“淡定”应对

  重组新规的严格程度市场有目共睹,但新规面世后的首个交易日,即6月20日,壳股表现却相对“淡定”。

  早在今年5月6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就曾表示,“特别是对境内外市场的明显价差、壳资源炒作应该高度关注。”5月9日,是上述表态后的首个交易日,壳股大面积跌停。

  Wind数据显示,当日正在交易的市值低于40亿元的328只壳股中,跌幅超9%的非ST股多达66只,跌幅超4%的ST股多达18只,合计84只,占比25.6%。

  为什么在严规下,壳股却相对“淡定”?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认为,第一,目前还只是征求意见稿,还不是具体落地的规范,还会有一个博弈的过程;第二,即使正式规范出台,也还需要有个适应观望过程,看监管层对相关事情的处置态度和力度;第三,在注册制没有出台前,IPO堰塞湖现象并没有任何改善空间,所以借壳仍会是必要的途径,只不过增加了复杂度和风险,但不意味着壳的价格会一泻千里。

  “所以,并购新规会对壳板块有抑制作用,但之后还是会恢复正常或略低于前期的水平,静观其变。”他说。

  “目前指数相对在低位,大家可能觉得风险要乐观一点,以前收紧借壳重组政策的时候,都在较高的位置。”尹中立表示,另外经过一年的大跌,投资者信心还未恢复,此时一棍子打死对市场冲击太大。

  上海某券商并购部负责人则指出,《意见》提高了重组门槛,加大了重组难度,所以壳资源的价值要打上一些折扣,但指望折扣很多,并不现实;对垃圾股炒作会有一定的抑制效果,但估计不会太明显,如果有内幕,炒作一样翻天。

  后门、博弈下的执行

  虽然《意见》出乎意料的严格,但在业内人士看来,仍留有后门。

  “这次市场表现和以前不一样,以往市场反应比较激烈。这次有堵的成份,还留了一些后门。”尹中立表示,整体看难度加大,但是仍挡不住一些规避行为。上述并购部负责人指出,《意见》最明显的一个漏洞是,目前市场上存在多例通过向第三方购买资产来规避借壳上市,不过这次对这类规避没有限制。这类规避很容易操作,以后效仿者将会很多。另外,对于后期大股东减持,重组方二股东被动成为第一大股东的也未被明确。

  “另外,配套政策需要完善,比如暂停上市的股票,需要区分不同情况加以界定,如果欺诈上市、重大违法,应该明确告知市场"不得再回归",那样才具有杀鸡儆猴的效果,否则依然刹不住恶炒的歪风。”上述并购部负责人进一步指出。

  除了留有后门,业内人士也有不少人担心新规执行力的问题,因为借壳重组毕竟事涉多方力量的利益博弈。

  众所周知,借壳重组的背后不仅有借壳方、上市公司、中介机构,甚至还有地方政府,各种势力盘亘、博弈,更甚者监管层内部也存在博弈。

  “交易所和证监会等具体政策的执行者,希望灵活性越大越好。借壳成功,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一个坏事。”上述并购部负责人指出,因此监管执行者和监管高层就存在一个博弈,毕竟真的让垃圾股退市,他们将承受极大的压力,对交易所自身的形象也形成负面影响。

  “关于抑制炒壳,这么多年出台过很多东西,为什么屡禁不止,不是市场问题,而是管理问题。A股的问题,不能割裂地考虑,应该系统考虑。如果这里加一个补丁,那里加一个补丁,到最后将成为乞丐服,与其那样还不如重新定制一套新衣服,总比修修补补的好。”上述并购部负责人指出。(编辑 郑世凤)
business.sohu.com false 21世纪经济报道 https://epaper.21jingji.com/html/2016-06/21/content_42106.htm report 4170 借壳新政冲击波号称史上最严的借壳新规,却并没有在二级市场的水面上掀起多大的波澜,说白了,无非就是另一个狼来了故事。以往那么多次政策出台,结果呢,仓皇出逃的玩家最
(责任编辑:Newshoo)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