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财经
宏观 | 金融 | 公司 | 产业 | 财经人物

最晚7月 全国碳市场启动重点工作延期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手机看新闻
  本报记者 危昱萍 北京报道

  6月30日,是国家发改委为全国碳市场启动重点工作设定的时间节点。但是,实际上这项任务恐无法如期完成。

  在6月16日举办的“第七届地坛论坛”上,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国内履约处副处长王庶表示,从现在掌握的信息来看,地方难以在6月底向 国家发改委报送碳排放数据。

  “我们希望最晚在7月,至少大部分重点排放行业的数据能拿到。下一步才能确定,到底用哪个路径计算配额。”王庶说。

  内陆省份大多基础薄弱,各地进度不一。王庶也表示,一些技术和能力等方面比较弱的地方,要委托中央级的单位进行帮扶,有针对性地部署报告工作,7月底把报告做出来。

  也有专家开始担心全国碳市场能否达到应有的效果。

  “如果我们单纯从市场机制设计方面考虑,而没有考虑其他有关的政府部门和碳减排相关的政策,恐怕碳排放交易权的效果很难实施。”中电联专职副理事长王志轩说。

  上半年任务难如期完成

  国家发改委为保证全国碳市场运作而部署的重点工作无法如期完成。

  根据国家发改委1月下发《关于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的通知》(下称“57号文”),各地方应于2月29日前报送重点排放企业名单,6月30日前上交拟纳入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和经核查的排放报告,培育和遴选第三方核查机构及人员,强化能力建设。

  早在半个月前的6月16日,王庶就表示,从现在掌握的信息来看,地方难以在6月底向国家发改委报送碳排放数据。

  王庶介绍,按照进度和能力等标准来划分,各地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梯队:以试点地区为代表的第一梯队已经完成了报送;第二梯队已做了一些工作,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和明确细节问题;第三梯队能力、技术比较薄弱,希望国家能给予帮助。

  其实任务延期在一个月前已有预兆。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气候司曾于5月13日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报送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拟纳入企业名单的通知》称,各地方提交的拟纳入企业名单中仍存在覆盖范围不统一、企业信息不完整等问题,影响了下步工作的开展。

  而后,地方根据当地情况开展了补充报送工作。以上海为例,该市发改委6月21日下发《关于开展本市拟补充纳入全国碳交易体系的企业历史碳排放报告工作的通知》称,根据国家发改委5月13日的通知,补充纳入的覆盖行业及代码,上海市拟对补充纳入的企业组织完成历史排放报告编制及报送工作。该通知要求当地企业将报告于6月30日前提交上海市发改委,而后将组织第三方核查机构对企业的排放数据进行核查,并上报国家发改委。

  安迅思中国碳市场首席分析师陈少成认为,上半年的全国碳市场启动重点工作延后,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有些省份进度比较缓慢;另一方面,这种做法也是为了保证数据质量,不完全是坏事,大家都有更多的时间来核查数据。

  北京科吉环境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下称“科吉环境”)副总经理张清华表示,数据质量是全国碳市场建设“关键中的关键”。有些省份进度即便慢一点,也要保证质量。不过,过度宽松对于已经完成工作的省市来说并不公平,而且会影响全国碳市场的严肃性。

  王庶介绍,气候司希望最晚7月至少能拿到大部分重点排放行业的数据,下一步才能确定,到底用哪个路径计算配额。

  内陆省份基础薄弱

  对于延期,一位第三方核查机构负责人表示“不感到意外”。

  “大多数非试点地区的地方政府和企业,以及国家发改委之外的国务院部门,对他们来说,碳交易还是个全新事物,需要过程来消化。”这位负责人表示,有些地方政府也很着急,特别是地方发改委。但要按时完成工作任务,需要企业配合,凭发改委“一己之力”难以完成。

  在江西省发改委气候处相关负责人看来,该省的难题在于“没人没钱”,甚至在能力建设上都以接受免费培训为先。张清华介绍,江西省曾经做过85个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但项目相关的咨询服务机构中没有当地企业。

  为此,江西省气候处和广东、湖北、北京等试点地区建立联系,对各级主管部门官员、重点排放单位相关负责人等人员开展能力建设培训。

  根据科吉环境在广东的经验,张清华建议,培训之后,服务机构最好紧跟落实,在具体实操阶段也“手把手”地开展现场教学。第一年从培训到实践都跟着教一遍,第二年大部分工作企业就都能做好了。

  多位业内人士称,内陆省份大多基础薄弱,但各地进度不一,地方主管部门和领导的决心意志和推动力是能否按时完成任务的保障,部分地方政府对于碳交易并不重视。

  而基础薄弱的甘肃、新疆,分别于6月24日和6月28日公开了当地贯彻落实全国碳市场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从内容上看,这两份实施方案并无特殊之处。不过,在新疆有多个客户的科吉环境发现,实施方案下发后,控排企业备受鼓舞。

  “企业感觉有盼头了,对全国碳市场的信心也更足了。”张清华说,“西北地区都是资源大省,控排企业多,在大家的刻板印象里属于进度较慢的省份。甘肃、新疆能够这么做,无疑对其他省份将起到促进作用,还将推动全国碳市场的启动。”

  初步纳入的八大行业,其积极性和进展也不一样,电力行业一直是最为积极的。

  6月6日,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下称“华电”)还公布了《中国华电“十二五”温室气体排放白皮书》,这是中央企业首次公开发布的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根据该白皮书,华电在“十二五”期间结构调整减排二氧化碳达1.5亿吨。

  化工行业被纳入的子行业最多,技术挑战大。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介绍,联合会正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工作,但很多工作正在探索和开展,没有形成一定的成熟内容。

  试点履约期控排企业扩围

  对于七个试点地区来说,除了发改委部署的工作外,还要完成2015履约年的履约工作。

  2014履约期结束后,北京又新增了控排单位。去年7月,北京市发改委和统计局下发的《关于公布2015年北京市重点排放单位及报告单位名单的通知》显示,北京2015年控排单位为551家。今年3月15日,北京市发改委又下发通知新增了430家重点排放单位。这意味着,今年北京碳市场将有981家控排单位需要履约。

  控排单位数量增加,被责令整改的未履约企业数量也提高了。6月17日,北京发改委发布通知称,重点排放单位应于2016年6月15日前完成2015年碳排放配额的清算(履约),目前尚有85家单位未按规定完成此项工作,而去年只有4家被责令整改。

  “北京今年新增的400多家控排单位都是第三产业,排放量小,本来就比较被动,而且没有经验。按照新增数量来算,85家算不上意外。”安迅思中国碳市场首席分析师陈少成说。

  控排企业大扩围的还有上海市。据上海发改委2月的统计,上海碳交易纳入配额管理的单位2016年共有368家。

  往年延期履约的广东碳市场(不含深圳),今年履约工作如期结束。据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介绍,截至6月20日,纳入广东省碳排放管理和交易的186家控排企业均按时履约。2015年,广东碳市场连续第二年履约率达100%。

  深圳在2013和2014履约年未能达成全部控排单位按时履约,今年深圳仍要求控排单位6月30日前履约。截至6月28日,已有576家管控单位通过注册登记簿系统提交足额配额,完成履约义务。

  作者:危昱萍
business.sohu.com false 21世纪经济报道 https://epaper.21jingji.com/html/2016-06/30/content_42801.htm report 4017 本报记者危昱萍北京报道6月30日,是国家发改委为全国碳市场启动重点工作设定的时间节点。但是,实际上这项任务恐无法如期完成。在6月16日举办的“第七届地坛论坛”上
(责任编辑:Newshoo)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