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看来,在智能手机需求日趋饱和的国内市场,小米那一套互联网手机营销模式已经遭遇了瓶颈,反而OPPO手机传统的线下实体营销采用“农村包围城市”,取得了初步性的成效。但这并不能意味着“OPPO模式”就是拯救手机行业的灵丹妙药。
其一,OPPO通过线下布局的市场占有率很可观,因为每年在传统媒体和聘请明星代言人上投入的大量广告都给OPPO手机带了极高的产品曝光率,从而获得一众粉丝的支持,可是它相应地承担了高昂的营销成本。小米等互联网手机厂商借助线上这一平台,本身就能以极低的成本迅速积累口碑,制造爆炸式话题效应,让手机产品广泛传播,如果学习OPPO打广告和请代言人的话,反而是丢掉了自己固有的优势。比如说近期的红米聘请刘诗诗、刘昊然和吴秀波作为“国民”代言人,其实就是烧钱赚吆喝。如果传播路子不对,本来就没赚多少的红米系列反而还要亏。所以说,这一点上,如果手机厂商没有一定的资本和实力,学习OPPO模式是不赚反亏的,还把自己原本最大的优势给抹杀掉。
其二,OPPO的线下布局虽然让其所占的市场份额不断攀升,可是手机的消费流量以三四线城市为主。小米则是一线城市用户密度高,而二三线城市分布密度低。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线上销售的模式是为了通过创建米粉社群,形成高势能粉丝经济引爆思维。这也是大部分国内互联网手机厂商的销售思路,这种类似于C2B社群电商的商业模型对互联网手机厂商十分有利,它们围绕着自身产品的品牌势能来进行投资性产品布局,而这种吸引中高端消费人群的BAT生态链投资可以很好地建设除手机以外品牌内的其他智能产品。相较之下,OPPO和vivo这样的线下大厂反而困在手机的投资当中,很难再往其他方向发展,而且消费人群定位也只能囿于三四线城市。所以说,如果手机厂商没有兼顾自身生态链产品的建设,学习OPPO模式也是不赚反亏的,还把自己原本第二大的优势给抹杀掉。
综上所述,“OPPO模式”依旧存在短板和局限,并非拯救手机行业的灵丹妙药。线上和线下,哪个都会有一时的发展瓶颈,相互学习但不能全盘照抄,保证自身营销优势的同时再去借鉴,反而会有不错的成效。在这点上,华为线上线下双品牌路线做得还是很漂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