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
> 综合

深圳房价暴跌!年轻人不要再贷款买房了!

涨停板内幕 阅读(0) 评论()

  一则新闻报道称深圳楼市创下近四年最高跌幅,没错,是深圳楼市。一线城市房地产开跌?

  深圳房价7月下跌近5000元/平方米

  根据深圳规土委成交最新数据显示,7月深圳新房成交均价56720元/平方米,环比下跌8.2%,创下2012年以来环比最高跌幅的纪录。从成交数据来看,整个7月,深圳一二手房成交表现不见起色。

  目前,深圳房价已居高位,高价地块的短期刺激效应正逐渐消退,再加上交易税费的增加,一定程度上阻挡了部分客户入市的决心,行情低迷,市场整体陷入了僵持期。

  不仅深圳,放眼全国,7月楼市成交量整体表现增速放缓甚至下滑。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7月,核心54城市成交商品房住宅29.2万平方米,环比成交量跌幅达到了7.4%。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预期下半年,房地产调控继续因城施策,升级到一城一策,一旦信贷政策宽松不能持续,下半年尤其是四季度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可能爆发。

  事实上,自5月9日权威人士在《人民日报》上发言指出"房子是给人住的,这个定位不能偏离,要通过人的城镇化去库存,而不应通过加杠杆去库存"之后,楼市已经连数日遭受多重暴击。

  五个炸雷,让楼市风险陡增!

  政治局:或着手抑制资产泡沫

  7月26号,中央政治局会议罕见提出,抑制资产泡沫。这被业内认为指向房地产行业。

  政治局会议的态度表达了高层要给房地产降温的决心。基调一定下来,下半年的楼市不好走了。

  证监会:再融资收紧

  7月25日,证监会官员在保荐机构专题培训会议上明确指出,不允许房地产企业通过再融资对流动资金进行补充,募集资金只能用于房地产建设而不能用于拿地和偿还银行贷款。

  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强,房企加杠杆的行为将被打压,土地市场也将有所降温。

  银监会:银行风控加强

  7月27日,银行理财新规征求意见稿已经下发至各银行,次日,银监会回应称,目前处于内部研究论证和征求意见阶段。

  理财新规被称为史上最严,目的之一就是降低金融业杠杆、抑制资产泡沫。

  保监会:不做野蛮人

  7月26日下午,保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保险公司股权信息披露有关事项的通知》的文件。

  在今年上半年全国诞生的"地王"中,抢地的不仅有房地产大亨,更多的身影是平安、安邦、信达这些金融大鳄。保监会的新政正是对这种现象的正面反馈,是短期房地产利空。

  财政部:房地产税在来的路上

  7月23日,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表示,目前房地产税制改革尚未推出正式方案,但下一步将"义无反顾"推进改革。

  虽然市场上很多人表示房地产税将"遥遥无期",但这已表明了监管层的决心。

  此外,各地方政府从多方面释放收紧信号。单单7月这一个月内,北京提高第二套房首付款比例,上海提出做好房地产信贷防控,深圳首套房利率普遍上调,天津、武汉等城市下调公积金贷款上限,厦门从居住用地供应、住房贷款政策等七个方面出台一系列措施。还有南京新版限贷政策开始在市场疯传,所谓无风不起浪。

  今年以来房地产和土地市场的疯狂大家有目共睹,然而真正刚需的有多少?房子都是在富人之间流转,真正刚需的人买不起房,甚至存钱的速度比不上涨价的速度,楼市已经太疯狂了,疯狂到了无法承受。

  近日,网曝深圳某楼盘推出了十多套单位面积仅为6.6平米左右的房源,难道国人已经到只能买得起6平米房子的时候了吗?希望监管层能将房价引领回正常的道路上,不求大跌,只求正常。

  高房价的真相!

  现在房价一路飙升,简直高的上天,老百姓抱怨连连,把矛头都指向了开放商,可是对于这样的黑锅,开放商表示,这个锅我们不背。

  我房子卖得贵,还不是因为地方政府的土地卖得贵?地方政府又哭穷了,我靠卖地讨生活,还不是被两税制给逼的?

  既然说到了两税制,那我们就先来说说房价高的大背景是怎样的?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和地方政府实行包税制,即地方财政每年仅向中央交纳定额的财政税收,部分地方采用减免企业税收的方式,时间一久,中央就感觉钱不够花,分灶吃饭才一年,便开始给地方政府"打借条"。1992年,全国财政收入3500亿,其中中央收入1000亿,只占收入的28%,而中央的财政支出高达2000亿,赤字1000亿。于是1993年,朱镕基在全国财政会议上正式提出了两税制:增值税在中央与地方之间按75∶25的比例分成。立马把地方和中央的分配调了个儿,第二年,中央的财政收入比上一年激增200%,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比例急升到56%。

  现在涉及房价的关键问题来了,两税制实施以后,地方政府的荷包一下子就瘪掉了,裤腰带勒得腰都快断了。但是国家仍要求GDP上升啊,于是,地方政府走上了"卖地求荣"的不归路!之后的事,大家都有目共睹了,各地方政府纷纷以"城镇化"为由,高价出售地皮给房产开发商,最后出售土地所得的"小金库"成了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1998年到2009年,全国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已经超过1.5万亿,以北京为例,09年卖地收入为其他财政收入的5倍!

  再来看开发商们,他们也的确是冤,10000元/平方米的房产成本中,土地成本就占了接近四成,何况房地产又是高投入、高风险项目,理应有较高回报率。

  那为何房产商愿意为其高成本地价买单呢?

  一、传统置房观念下的刚需市场

  我们国家千百年来一直是农业大国,所以国人对土地有着强烈的依赖症。中国人安全感的构成很简单:有田,有房,有老婆。用现代人的话解释就是:有工作,有房子,能传宗接代。所以不能怪"丈母娘拉高了中国的房价",是中国人千百年来对房子需求的观念从未改变。"住哪儿"的问题,直接拉动了对房产开发的必要性。

  二、人口红利为高成本房产买单

  房地产高速发展的十年,是中国最享受人口红利的十年。大量的刚需消费基本靠着人口红利在支撑,而我国特有的独生子女政策间接地为房地产发展事业保驾护航。四个成年人(双方家长)的积蓄为一套房子的首付提供资金,就连父母一辈兄弟姐妹众多也变成了一项资金来源——借钱。

  三、没有细分市场需求的租房环境

  其实,中国政府一直以来忽略了对租房市场的建设和管理,仅靠廉租房完全不够,有租房需求的不止是"穷人",那些高收入的白领、金领们对租房的品质及对价格的承受能力皆有不同。如果能保证国民可以在一辈子不买房的情况下也不会有居住的困扰,畸形的置业观念不是不可以改变的。

  刚需为高成本房一再买单。那么国家为什么不强制性干预,反而一再的出台政策稳定房地产?这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一、有钱没地方花

  为什么有钱没地方花?首先是货币超发。2014年底,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为122.84万亿元,同期的美国M2折合人民币也不超过74万亿元人民币。如果用M2/GDP来衡量货币超发情况,美国只有0.6到0.7,中国则高达1.93。

  其实我们不能怪房地产一涨再涨,可以说,除了中国的房地产业能消化这么多超发的货币及泡沫化的发展,再也找不到任何一个行业去消化了。房地产的上涨控制了通货膨胀率,否则今天你在超市买包方便面,很可能需要花费十几元。

  没有好的投资渠道,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二、投资人土豪化

  在中国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大部分房地产老板,都不是靠房地产发家的,他们在开发房产前,可能是煤老板、饭店老板、制造业老板等实业老板,或者是有背景、有渠道的某官员亲戚,这些人有个共同的特点:文化程度不高,观念局限,并且爱赚快钱。所以当超发的热钱被这些人拿去赚了第一桶金后,除了各种挥霍,剩余的大额财富仍然会流入房地产。

  三、房地产带动多个产业链

  最后,说回到卖地的问题。

  房地产的上下游整个产业链非常巨大,覆盖面广,这也是为什么房地产是支柱产业的原因。所以政府卖掉一块地,不仅仅是获得土地财政收入,也同样是对地方经济整体的一个拉动,一个地产可以养活的人太多太多了。

  楼市泡沫最大的十个城市

  大家可能会觉得"楼市泡沫"肯定是哪里的房价最高,哪里的泡沫就最大嘛,跟粉丝当鱼翅卖是同一个道理。其实不然,楼市泡沫是把这个城市的新房价格涨幅和二手房价格涨幅进行对比,如果新房的价格涨幅,远远超过二手房的涨幅,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这座城市的房价不够健康。

  根据7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德科地产梳理出来的「房价泡沫指数排名前十城市」依次为:1南京、2西安、3惠州、4深圳、5无锡、6福州、7杭州、8南宁、9武汉和10宁波。

  

  在这几个城市投资房地产可要注意啊,一不小心泡沫破了,可就亏得血本无归了。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这十个房价泡沫最大的城市大都是北京、上海、深圳这些一线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受到一线城市高房价的外溢效应,房价也跟着涨,造成了巨大的楼市泡沫。

  都知道楼市泡沫巨大,那还要买房吗?

  一个房地产开发商的建议:年轻人不要再贷款买房了!

  中国作为一个千百年受着"先成家,后立业"的人生模式影响的国度。成家,有一个房子,成为一个婚姻成立的前提。有人笑谈:是中国的丈母娘,逼高了中国房价!!确实,作为地产人,我们真的很感谢那些丈母娘。

  那么作为一个中国青年,25岁到了一个成家的年纪。现在我负责的几个售楼处,婚房逐渐成为一个主流。买房子的99.99%需要按揭,买房子的90%在25-30岁之间。根据我的统计,只有不足5%是靠自己的实力,不需要家里的资助买房的。当然还有一些富二代,家里早在他几岁的时候就为他准备下几套婚房。这个毕竟大家就不要羡慕了,羡慕下去,只有撞墙死。

  为什么说穷二代,农二代,职二代,或者说普通青年为什么不要着急买房呢?

  作为一个地产从业人员,我对地产有更深刻的了解。我想把的观点如实的表述出来,给那些困扰到房子的巨大阴影下的年轻的人们一丝清新的空气,聊表慰藉。其实我研究过邻国,日本的青年是否也害怕丈母娘。我研究发现,日本青年结婚买房子也很贵,日本弹丸之地,人口密度很大,房价当然比较高(东京中等房价4万人民币左右),日本青年却不着急买房。日本青年怕买房限制自己去其他城市欣赏美好生活的机会,也更不利于自己的职业发展,我们呢 ,安家安心稳当的过生活,不惜借贷做房奴。 当然,上面只是一个社会上流传已久的原因。一个根深蒂固的传统问题。谁有房,谁就是有为青年,谁没有房,谁就是坏孩子。现在的小妮对年轻人的评价标准大抵如此。

  除此之外,青年人诚惶诚恐的买房,还有其他2个原因。

  首先,我想说大多数国民被我们地产商人和媒体洗脑了——现在不买,以后还会涨,房价永远比工资涨的快。现在不买,恐怕以后再也买不起了!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我这里没有那些所谓专家的数据,在用行业事实去驳倒这个谬论之前,我想先讲几个例子。现在的80后很难了解80前的一些事情,除非读书或者像老年人请教。我在研究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现象时,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媒体舆论引导经济的秘密。

  案例一:在70年代,电话刚刚兴起的时候,就有舆论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富裕人群的象征,是身份的标志。那时候有一部电话,可以被神化到领导干部的层次。所以,在上海即使安一部电话5000多,也有很多人排队去买。图的啥?身份,面子,潮流!媒体舆论引导之。现在座机5000元?笑话,前不久,移动跑去家去,免费送了一台给我妈。我妈还嫌家里电话多。丢一边去了。

  案例二:结婚三大件。三大件,即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而80年代,结婚时的"三大件"就变成了冰箱、彩电、洗衣机。到了90年代,"三大件"水涨船高了,更新成电脑、空调和摩托车。 如今,结婚"三大件"被默认成"三大子",即"房子、车子和票子。每一个时代的商品工业的大发展,都便随着舆论引导。不引导谁去拼命买彩电,洗衣机,不引导这些海量生产的产品卖给谁?这些企业怎么发展,国家怎么增加GDP?大家想过没有,昔日昂贵的电话,冰箱,彩电,现在说起来是不是不值得一提?这里面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的?

  我想无非的供求关系。当一整个国家在渴求一样东西的时候,这个的东西在一段时间内是稀缺的。大家争抢,就有商人涌入这个行业,就有投机倒把的人炒这个东西。70年代,自行车可是大件,谁有谁是NB人物,现在谁还买不起自行车,那时候就是买不起,有人屯自行车谋取暴利,现在谁囤积自行车啊,谁傻帽!

  现代人开始囤什么了?房子呀。国家大力发展房地产,现在舆论是结婚必需有房子。大家都在抢这个东西,媒体制作这个房子稀缺论。制造房子价格有涨了,一个月涨几百上千。

  从经济学角度讲:当需求被激发出来的时候,一段时间内,房子会疯狂上涨,加上中间投机倒把人的炒作,房子更是非理性上涨。更多的人,资金,热钱涌入这个行业,去疯狂的买地盖房子,我接触过的开发商有很多是做其他行业有点余钱的,看到自营经济一年赚的钱还没有一个楼盘一个月赚的多,个个疯 了一样涌入地产圈。做面粉的,卖鱼的,做鞋的,捣鼓蔬菜的,都涌入这个行业,疯狂买地,疯狂建房。这样就有一个问题,大家都在建房子。当房子的总量超过购房者的需求量时,结果会怎样?

  列位想过没有,在全国有多少套房子?未来10年会建多少套?

  现在社会独生子很多,再过10年。最简单的估计:孩子父母一套房,老婆父母一套房,小2口还有1套房。还算平衡,等再过10年,双方父母去世,这样一家就3套房。再过10年,这个父母还会为孩子再买套房吗?到时候房子还会永远上涨吗?大家有房子住了,买房子的人少了,房子还在涨?卖给鬼去?

  所以说:房子永远上涨论,是绝对谬论,照现在的疯狂速度,用不了20年,甚至15年,房子就悲剧了。

  城市化进程到什么程度?北京涌入,济南被涌入,东营还被涌入吗?

  国家十一五计划:其中一条是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2009年开始山东试点,大搞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农村城镇化,3-5年部分试点农民可以住楼房,大大平抑四线城市的上涨。农村城镇化。这也是城市化的一部分,并不是全国12亿人,10亿人是一二线城市就是城市化了。在美国也达不到。农民总归是大多数,而且未来新农村建设。传统的农民将逐渐减少。取而代之是新农民的增加,有土地,有乡镇企业收入,有楼房住,去北京干嘛?扫大街去?当保安?搞笑。

  另外国家十二五计划规划提出:每年在一、二线城市,新建600万套经济适用房,廉租房。5年就建3000万套,可以解决一亿涌入城市的新农民的需求。另外,据我5年从业经验表明:现在不仅是大城市,楼房空置率高,甚至县级市的楼房空置率也在迅速增加。济南我的一个客户有7套房,他们村(城中村改造,洪家楼附近)和他一样有4套房以上的村民占大多数。还有北京,温州的客户趁着全运会来济南炒房的,一出生就买一个单元。鲁能领秀城,交房1年多了,入住率不到50%。一多半的房子空着。房产税的征收,以3%计算,那些手里有3套房子的炒房客,每年上缴数十万的房产税。他们要换房贷和利息,又要交税,此时会有大量二手房出手。一个是进城减少,一个是房屋增加。城市化带来持续的房价上涨。这个谬论也不攻自破了。

  如果你相信,10年前上万元的手机,电脑,摩托车现在可以轻松买到。

  我们就有理由相信:10年后,房子将不是问题。

  先租房吧,不要用最具想象力的黄金10年(25岁-35岁)给银行,政府打工。

  年轻人买房,无疑是透支了短暂的青春和对未来长久的想象力。有很多人还透支了父母的晚年。

business.sohu.com true 涨停板内幕 https://business.sohu.com/20160805/n462698273.shtml report 8093 一则新闻报道称深圳楼市创下近四年最高跌幅,没错,是深圳楼市。一线城市房地产开跌?深圳房价7月下跌近5000元/平方米根据深圳规土委成交最新数据显示,7月深圳新房
商业周刊/中文版

商业周刊/中文版

以洞见和趣味服务于以新商业领袖为主的全球化新经济时代读者

面包财经

面包财经

为价值而生 | 原创 | 深度

和讯网

和讯网

新媒体的实践者、研究者和批判者。

今日全球头条

今日全球头条

全球市场,深度解读,就在凤凰iMarkets

谁谁谁

谁谁谁

金融小故事,有趣又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