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
> 综合

国富论丨财迷书典

新财迷 阅读(0) 评论()

  书名:国富论

  作者:[英] 亚当?斯密(Adam Smith) 著

  推荐语: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之作。

  

  【内容简介】

  “看不见的手”这一术语,在今天对经济略知一二的人看来,已是妇孺皆知的概念。追根溯源,这一形象的比喻,当源自亚当?斯密240年前出版的《国富论》(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一书中。

  对于现代经济学而言,亚当?斯密的经济学就如同物理学中牛顿的理论一样重要。其“看不见的手”像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一样,是亚当?斯密贡献给人类的伟大观念,这一观念引导和培育出来的市场体制,尽管有各种不尽如意的地方,但迄今为止却是以欧洲人的智慧所能找到被实践证明能够成功地组织经济活动的经济制度。

  亚当?斯密,英国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创立者、举世公认的现代经济学之父。为了撰写此书,亚当?斯密亲赴欧洲各地考察,这是人类首度针对政治经济原理进行逻辑严谨的科学论证。《国富论》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并在批判吸收了当时有关重要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就整个国民经济运动过程作了较为系统、清晰的描述,是现代经济学的集大成之作。《国富论》在1773年已基本完成,但亚当?斯密花费了三年时间润饰此书,终于1776年——也就是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那一年——出版。

  19世纪末年,清末维新派人物严复,曾将这部书以《原富》为题译出,期望将亚当?斯密献给英王“富其君又富其民”的国策,转而献策于光绪皇帝,希望有助于清末的维新“大业”。1931 年,王亚南和郭大力,又把它重译出版, 改名为《国富论》;1965年,商务印刷馆将王亚南和郭大力的译本,经译者修订后,改按原著全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再版。

  诚如王亚南在译者序言中所言:“此书出版以后,不但对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直接产生了重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来说,恐怕也没有过任何其他一部资产阶级的经济学著作,曾产生那么广泛的影响。”

  《国富论》共分五卷,从国富的源泉――劳动,说到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换,论及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再探究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构成的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

  亚当?斯密认为,财富的源泉不仅在于劳动,还在于已形成分工之下的劳动,否定了重商主义关于财富来源于流通领域或商业活动的错误观念,以及重农学派只把农业劳动看做是财富唯一来源的错误思想。他最早全面地考察和叙述了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详尽地分析了制造业内部的分工,例如,他以制针工场实行分工为例,说明分工的作用。一个人单独制针,每天最多能制20枚,也许1枚也制不出。一个制针工场把过程分为18个专业,由10个工人分工劳动,每天可制针48000 枚,这比分工前劳动生产率高240倍。

  恩格斯和列宁都把古典经济学,把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劳动价值与剩余价值理论,看作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来源。马克思就是在批判吸收包括《国富论》在内的整个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构建起《资本论》这一鸿篇巨制的。为此,马克思评价说,“在亚当?斯密那里,政治经济学已发展为某种整体,它所包括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亚当?斯密第一次对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创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把古典政治经济学提高到一个全新的现代水平。”

  240年来,“看不见的手”已经成为市场的代名词,《国富论》也被称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经济学百科全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经济学人。

  1

  读者对该书的感悟

  @读者:老子曾经说,“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理想中的政治是一种放任无为的政治,最好的政府(统治者)应是一个无为的政府,老百姓知道他的存在就可以了。好政府是很少发号施令的,但又能“功成事遂”。

  今天说的并不是老子,而是有经济学之父誉称的亚当﹒斯密,他在经济学界有近乎神的地位。按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说法,至少300年内,人们都将在市场经济中生活,不会有人像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推翻牛顿力学那样推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亚当﹒斯密不仅是一位经济理论学家,他也为这种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与准确的数字,确实做到了“有七分证据,不说八分话”的治学态度,而这种治学态度正是大多数中国经济学家所缺少的态度。所以,熊彼得说亚当﹒斯密注重实际,将各种不同的数字与因素一并考虑,对以后作为抽象的理论奠立了基础。

  《国富论》研究的对象是人与人交换时的经济行为,认为经济行为的出发点是利己心,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这是人性的自然现象。茅于轼先生曾举《镜花园》里君子国里的故事加以说明人的利己行为,小说第十一回里描写了君子国里一名隶卒买物的情况:隶卒﹒﹒﹒手中拿着货物道:“老兄如此高货,却讨恁般低价,教小弟买去,如何能安!务求将价加增,方好遵教。若再过谦,那是有意不肯赏光交易了。”

  卖货人答道:“既承照顾,敢不仰体!但适才妄讨大价,己觉厚颜,不意老兄反说货高价贱,岂不更教小弟惭愧?况货并非‘言无二价’,其中颇有虚头。俗云‘漫天要价,就地还钱’。今老兄不但不减,反要增加,如此克己,只好请到别家交易,小弟实难遵命。”

  只听隶卒又说道:“老兄以高货讨贱价,反说小弟克己,岂不失了‘忠恕之道’?凡事总要彼此无欺,方为公道。试问哪个腹中无盘算,小弟又安能受人之愚哩。”谈了许久,卖货人执意不增。隶卒赌气,照数讨价,拿了一半货物。刚要举步,卖货人哪里肯依,只说“价多货少”拦住不放。路旁路过两老翁,作好作歹,从公评定,令隶卒照价拿了八折货物,这才交易而去。

  茅于轼先生讲完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两点思考。第一,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矛盾,都是各方偏袒自己利益引起的。因此,我们常常地错误认为,如果关心别人的利益胜过自己的利益,争论就不会发生。而君子国里发生的事情,恰恰说明了把关心别人利益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同样会有争论。我们同样得不到一个和谐的社会。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在现实的商业交换中,买方和卖方通过讨价还价,最终会达成协议。而在君子国这个人人为他的社会里,讨价还价根本不可能存在。小说不得不借助两个过路老翁来调解矛盾。这里包含着一个极为重要的道理:以自利为目的谈判双方同意的均衡点,而以利他为目的的谈判则不存在能使双方同意的均衡点。所以利己是可以达到一个和谐的社会,而利他则是一个纠纷不断的社会。从动态的变化来看,它最终必定转变为“小人国”。因为君子国是最适合于专门利己﹑毫不顾人的“小人”们生长繁殖的环境。当君子们吵得不可开交时,“小人”跑来用使君子吃亏自己得利的办法解决了矛盾。长此以往,君子国将消失,被“小人”国替代。从这一点看,人是利己的生物实在是人类社会的大幸。

  第二,只要是交换都是为了改善自己的处境,使自己活得更舒服体面,如果没有这点动机我们为何要交换?我们有过交换经验的人都知道,交换的双方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才产生了交换,而君子国有了市场,而通过市场的交换却是“利他”行为,这种动机显然是矛盾的。

  借用茅于轼先生有趣的例子,我们明白了亚当﹒斯密的理论为何是建立在人性自利的基础之上了,只有人人自利,交易双方才能有均衡点,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读者:看了这本书的精简版,被亚当﹒斯密的智慧折服,原版书虽然很厚,但是一定要抽时间好好读读!

  @读者:在经济层面上,利己主义如同一只看不见的手促进人类的生活趋于某种平衡。但在道德层面上,利己主义是不值得提倡的。斯密是一位大师,能够既全面又透彻地分析事物的两面。

  @读者:说白了 看不见得手 就是每个自利的心 最后整个社会大成一个相对平衡~~也是动态平衡……人心思变……

  @读者:人为什么要自私呢?亚当斯密认为,“你是照顾你自己的最佳人选,所以你比其他人都更适合照顾你自己。你会自然而然地照顾自己,关心自己。故而人最关心自己因为这是最合适你自己而不是被人干的事情。所以呢,人自私就是很正常的,也就是说人都应该自私,自顾自,这真是天经地义的吧!那些打着不自私的人不是骗子就是傻子,这个主义那个主义,实现不了的即便不说,还是少说为妙,先管好自己再说吧!”斯密亚当写书的时候充满了爱,不像有些人字里行间都是恨、斗争,打砸抢,杀人放火什么的,这个就是区别。

  @读者:此书被誉为经济学三大巨著,可以算是经济学入门了。特别是第一部分,论述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比如说什么是财富,如何产生财富等等。其内容都在过去的政治经济课上学习过了。这样看来作者算是经济学原理的创造者之一了。而第二部份则具体细化论述国民经济史、经济思想史和财政学等等。

  之所以说是经济学入门,感觉亚当·斯密成书时还没有形成现代的大工业,其国民财富往往是农业、手工业、商业等,而对现代资本主义的财......

  @读者:虽然这本书被说成是经济学的著作,但经济永远是和政治密不可分的。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正处于美国独立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时刻,作者提出的方法如果能够得以实现,也许今日世界的版图会大不相同,而英国政府恰恰选择了目光短浅的作法,致使美国独立。亚当斯密认为:英国作为一个国家,完全没有必要把国都局限于英格兰本土,而应该对帝国版图内一切地区平等看待,哪里交的税多,哪里的议员数量就应该多,最后整个国家的首都都可以迁到交税最多的地区,如果这一理想实现,恐怕现在的美国就会是一个大的英国。

  另外,关于殖民地管理,也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了解到了西方政府的立场。据亚当所述,东印度公司这样的殖民地公司与政府的关系并非象我们所想象那样。实际上,这样的公司是欺上瞒下,一方面骗取政府信任,获得巨额贷款及贸易独占权,另一方面又在印度欺压当地人民,结果是:英国政府一点都没有从这样的殖民政策中得到任何好处,而印度人民更是损失惨重。那么,钱财到哪里去了?都被东印度公司的人贪污腐化浪费掉了。简单地说,就是整个世界并没有从这样的殖民政策中得到利益最大化,并且这样的政策严重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也就是说使世界变得贫穷。所以,战后的反殖民运动有其天然合理性,纵使对英国这样的老牌殖民主义国家来说,反殖民运动不但不是一件坏事,而且是一件好事。

  再有,就是关于中国的表述,当时,正是中国的所谓康乾盛世,确切地说,是乾隆朝最富裕时期,而亚当并没有来过中国,却已能从两国的经济政策当中看到中国的“虚胖”,他说中国总体虽然似乎很富,但是论及单个国民的工作生存条件以及个体收入,已经远远比不上英国,而且这样的政策必定会压抑个体的积极进取精神,而英国的政策是当时最好的政策,每个国民都在政策中看到对未来的希望,所以迟早有一天,中国一定会被英国打败,中国一点都不可怕。果然不出所料,几十年之后,1840年的鸦片战争,英国就给了中国以教训,直至此后的几十年,是一连串的战败与耻辱。这就是历史的宿命。

请在下方拇指点

  并分享

战友鼓励是我们进步的最大动力

business.sohu.com true 新财迷 https://business.sohu.com/20160820/n465121537.shtml report 5526 书名:国富论作者:[英]亚当?斯密(AdamSmith)著推荐语: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内容简介】“看不见的手”这一术语,在今天对经济略知一二的人看来,已是妇
商业周刊/中文版

商业周刊/中文版

以洞见和趣味服务于以新商业领袖为主的全球化新经济时代读者

面包财经

面包财经

为价值而生 | 原创 | 深度

和讯网

和讯网

新媒体的实践者、研究者和批判者。

今日全球头条

今日全球头条

全球市场,深度解读,就在凤凰iMarkets

谁谁谁

谁谁谁

金融小故事,有趣又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