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

传统银行转型之路,势在必行!

  

  随着中国步入经济增长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阶段,银行业的发展也步入银行资产增速结束高增长和不良率加速上升,呼唤资源配置调整。

  传统银行依赖线下渠道,高成本、低效率的信用中介服务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和银行自身对于金融交易的现时需要。对此,传统银行仍需全面建立“交易”思维,并积极拥抱互联网。

  宏观新环境:经济放缓及结构调整,促银行全面转型

  中国经济结束了30多年高增长模式,供给侧改革进入结构性调整新阶段,使得银行业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模式难以持续。加快互联网化进程,进一步降低金融交易成本,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是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重要方向,为互联网交易型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受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下行影响,中国经济增长从2010年起持续放缓。2015年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首次跌破7%(实际增长6.9%),预计“十三五”期间GDP增速将下降至6.5%,中国经济将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同时,受经济不断下行的巨大冲击,预计银行业的资产增速将从过去5年的约15%迅速减至更低。过去简单依靠投资和高速货币扩张推动的银行业高增长时代和粗放型经营也将宣告结束。

  

  2010-201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及投资、出口、消费年增速。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罗兰贝格分析

  在传统的经营模式下,银行的客户群集中在传统行业,利用固定资产作为抵质押品提供大量的表内外融资。在过去5年间,工业对GDP的贡献已从57.2%下降至2014年的47.1%。经济结构的调整导致银行坏账率加速上升。2015年末行业不良贷款率达到1.67%,在过去3年间上升幅度超过70%,资产投放趋于滞缓。

  

  2012-2015年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 [%]。

  资料来源:银监会;罗兰贝格分析

  传统银行服务需要加快向互联网化转型,通过信息化、数据化运作,降低服务成本、提升交易效率,服务于日益增长的新兴产业需求。宏观趋势下传统银行的这一转型需求,无疑为互联网交易型银行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客户新需求:金融交易需求升级,银行需创新服务模式

  无论在资产端还是资金端,中国的金融体系需求与供给不匹配的问题长期存在。

  截至2014年末,中国个人总体可投资资产达到112万亿人民币,金额庞大。然而,长久以来中国居民的现金和存款在个人金融资产中的占比均超过50%,大量民间资金仍以极低的收益率存放在银行,而在美国这一比率不足15%。

  中国的小微企业数量庞大,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创新的重要支柱。但与此同时,融资难、成本高始终是困扰着小微企业发展的难点。

  这是为什么呢?首先是小微企业成立时间短、信用数据不足,偿付能力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其次,小微企业融资具有“短、小、频、急”的特性,基于风险和收益考虑,传统金融机构通常会优先服务有一定资金能力的大中型企业,造成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难现象。

  中国长期存在的金融管制和现有金融体系的供需矛盾,使社会大量的金融交易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数字化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相对于传统渠道,互联网将投资理财降至零门槛,通过数据化、线上化的运作模式降低成本、提升收益,促成了金融资产交易的发生。

  随着“80后”和“90后”群体登上历史的舞台,社会投资者和融资者的群体正在逐步转变。互联网技术对金融创新的推动,也促进了大众金融资产交易需求的觉醒和金融消费的升级。而新生代客户更加强调金融服务的效率、品质和体验,对于创新服务的接受度也更高。

  因此,传统银行在服务转型的过程中应该牢牢把握客户需求,加快互联网业务创新,并注重金融服务的便捷化、场景化和自主化。

  技术新进步:互联网深入脱媒化,颠覆银行信用中介模式

  互联网技术的产业化,被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它的出现,带来了包括银行在内的各个服务行业的脱媒化变革,使整个供应链架构重新组合,并彻底改变了消费者获取服务的方式,推动了世界经济和生产服务的发展。

  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2016年1月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中国已有4.1亿用户选择通过网络购物,相比2014年增长了14.3%,达到网民总数的60%。

  作为需求方,网络购物使得消费者摆脱了商店营业时间和地理位置的局限性,可以随时随地的满足购物需求;作为供给方,商户通过网络直销的方式节省了地产租金、商铺雇员等高额成本,同时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获得客户的行为和消费数据,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产品与服务。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对于传统百货公司的颠覆,可谓是服务行业脱媒化的经典案例。

  

  互联网技术对银行传统业务领域的冲击。

  资料来源:罗兰贝格分析

  同时,传统银行的金融中介和信用中介角色在互联网技术的全面冲击下,也正逐渐被弱化和瓦解,推动其逐步向“互联网化”和“交易型银行”转型。

  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互联网交易型银行的发展。移动互联将金融服务渗透到更多的生活场景,颠覆了传统的获客模式、提供了更丰富实时的交易数据;基于人工智能的大数据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挖掘,实现了线上化、自动化的风险控制,并助力银行的精准营销;云计算的普及更好地支撑了海量数据的存储、传输与移动化的实时提取,为金融交易服务提供了更为开放和灵活的创新模式。

  监管新开放:聚焦普惠金融,鼓励银行互联网化布局

  十三五期间,金融体制改革将进一步深化,“发展普惠金融”和“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首次被纳入国家五年发展规划。

  2015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姚余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要尽快放开第43条,允许银行设立互联网金融子公司”。2016年1月,国务院发布《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了普惠金融的具体思路,并明确指出要“发挥互联网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有益作用”。

  随着监管层鼓励商业银行积极布局互联网,国内多家银行已经通过互联网建立了普惠金融的服务。例如工商银行组建成立了互联网金融营销中心,统筹全行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营销推广和运营管理;招商银行与广东网金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原广东优迈),双方在业内率先推出“小企业E家”银行互联网投融资平台,即互联网交易型银行的最早前身。

  2015年8月29日,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图商业银行法》的决定,正式取消了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比例不得超过75%的规定,将存贷比由法定监管指标转为流动性监测指标。这样,银行的经营发展将更加差异化,广大的银行尤其是精品型或专业型中小银行,可以根据自身优势选择业务发展的重点。

  金融体制改革鼓励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积极布局互联网;同时,取消存贷比进一步提升了银行的差异化和自主化经营,监管开放的态度将助力传统银行向互联网交易型银行的转型。

  本文摘编自网金学院系列丛书之《互联网交易型银行》

  关于《互联网交易型银行》

  

  《互联网交易型银行》一书是由网金学院与中信出版传媒合作出版的、广东网金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宁小军所著。该书详细分析了金融行业发展的现状,阐述银行业新生态“互联网交易型银行”的本质及发展蓝图,综合提炼银行转型“互联网交易型银行”的关键成功要素和趋势前瞻,并通过大量的互联网交易型银行的实证分析,对互联网交易型银行的发展趋势进行研判,为市场参与者在制定下一步发展战略时提供镜鉴,为大众提供关于金融市场的启示。

business.sohu.com true 银行家杂志mp https://business.sohu.com/20160827/n466256975.shtml report 4634 随着中国步入经济增长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阶段,银行业的发展也步入银行资产增速结束高增长和不良率加速上升,呼唤资源配置调整。
商业周刊/中文版

商业周刊/中文版

以洞见和趣味服务于以新商业领袖为主的全球化新经济时代读者

面包财经

面包财经

为价值而生 | 原创 | 深度

和讯网

和讯网

新媒体的实践者、研究者和批判者。

今日全球头条

今日全球头条

全球市场,深度解读,就在凤凰iMarkets

谁谁谁

谁谁谁

金融小故事,有趣又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