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

上海将不再是深圳的对手?首先会输在这...

  作者:孙不熟 来源:城市战争(ID:sunbushu123)获授权转载

  今天是深圳经济特区36岁的生日,我在朋友圈看到挺多人自发撰写的抒情文章,有些微信群甚至以发红包的形式为深圳庆生,俨然有一种浓浓的节日氛围。听说还有很多深圳人会选在每年的这一天外出吃个大餐,以示庆祝。

  一位在深圳做规划的朋友说,深圳可能是中国唯一一个能过生日的城市。其实,深圳更可能是唯一一个能被那么多市民记住生日的城市。

  深圳市民在这一天自发表现出来的仪式感,让人好奇也让人钦佩,一座只有30多年历史的几乎全部由新移民组成的城市,居然有着如此大的凝聚力与“共同体”意识,这种现象让可能那些有着历史优越性与文化优越性的老牌城市都自愧不如。

  也许是为了给这个平凡的生日一个大礼包,深圳宣布将于9月1日开始实施一个“人口新政”,大幅度放宽人才落户政策:

  以新出台的《深圳市户籍迁入若干规定》为例,深圳对人才引进迁户的政策条件进行了优化调整,将纯学历型人才入户条件由大学本科降为大学专科,将技术性人才入户条件由大学专科且有中级职称降为中级职称,将技能型人才入户条件由紧缺急需工种高级工降为紧缺急需工种中级工,同时明确其他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特殊型人才采取“绿色通道”方式专题解决。

  在投靠类迁户政策方面,入户条件同样有了适度的放宽。其中,配偶投靠入户政策分居时间,由满3年放宽至满2年;取消老人投靠入户政策多子女投靠人入户“就小不就大、就近不就远”的条件限制,被投靠人入深户时间满8年可申请随迁。

  在国内主要城市中,深圳的土地资源最为紧缺、科教文卫资源最为匮乏、生态红线控制最为严格。早在10年前,深圳市政府就清醒地认识到深圳发展面临的四个“难以为继”:一是土地、空间难以为继;二是能源、水资源难以为继;三是实现万亿GDP需要更多劳动力投入,而城市已经不堪人口重负,难以为继;四是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

  时至今日,这些“难以为继”只怕更进一筹。所以,若论资源的“难以为继”,深圳肯定是四个一线城市中最“难以为继”的那一个,却能够在人口政策上逆势松动松开一道缝隙,殊为可贵。我曾很多次批评过深圳放任房价暴涨、粗暴禁电禁摩,但这一次,我还是要客观地为这座城市点个zan。

  如果获悉深圳的人口新政,不知道上海市民会不会感到汗颜?上海近日向社会公示了最新的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我在前天的文章(见本文下方)里对这份总体规划给出了诚意满满的称赞,唯独认为其在人口设定上的目标是一大败笔。

  根据此次总体规划以及此前公布的《长三角城市群规划》,上海到2020年仅有85万的人口增长空间,而从2020年到2040年,上海的人口增长空间被设定为0——因为2020年与2030年的人口规划都是2500万。

  这几乎是中国城市中最严苛的人口控制目标。根据此前公布的各地十三五规划纲要,到2020年,北上广深分别给自己设定的人口目标是2300万、2500万、1550万、1480万人。如果用这个目标数据减去2015年的常住人口数量,会发现北上广深到2020年的人口增量指标分别是:129.5万人、84.73万人、199.89万人、342.11万人——上海居然最少。

  

  不仅人口增量指标最少,上海的人口结构也面临很大的问题,其中的突出表现就是人口老龄化。

  上海的人口老龄化到了什么程度?2014年的数据显示,上海的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413.98万人,占到全部户籍人口的28.8%。

  28.8%是一个什么概念?国际上一般认为,超过10%就算老龄化社会了。算了,这么说大家也没什么概念,还是按照城市战争简单粗暴的方法来——比比才知道:

  由于各地统计年鉴只公布了户籍人口的年龄结构,没有公布常住人口的年龄结构,所以下面数据均按照户籍人口来统计(2014年数据):

  

  2014年,北京60岁以上老龄人的占比是22.3%,广州是16.7%,南京是19.96%,杭州是20.3%。

  深圳的情况比较特殊,户籍人口占比太低(不到30%),所以要分两个数据:如果只统计户籍人口,60岁以上的占比是7%。如果统计常住人口,深圳常住人口中的60岁以上老龄人占比是6.6%。

  香港没有设法定退休年龄,但一般按65岁(男性)来算。2014年,65岁以上人口占全港居民的比重是14.7%。

  如果以国家来算,超过退休年龄的老龄人,中国老龄人口占比是15.5%,日本是25.9%,德国是21%,美国是12.5%。。

  综上所述,上海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在四个一线城市中最高,而且超出后者一大截。如果只统计户籍人口,上海的人口老龄化程度比香港还要严重。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刚才的统计没有考虑到上海庞大的外来人口。没错,上海幸好有庞大的外来人口,的确可以为这座城市承担巨大的福利成本。问题是,相比同类城市,上海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优势:

  

  人口老龄化到底意味着什么?就业人口越来越少,吃养老金的人越来越多,这直接影响了城市的竞争力。上海虽然是中国第一大人口城市,但由于老龄化程度最高,论实际的就业人口,也许很快会被北京和深圳超过,进而导致GDP也被后者超过,这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前几年,上海的社保亏空也一直是公众关心的话题,真实数据无从得知,媒体报道的口径是每年亏空百亿元,说明这座城市的福利开支压力已经不小了。如果再对外来人口设限,上海如何解决开支庞大的福利成本?

  而在这个成本上,深圳几乎等于没有……有关深圳各项社保基金的累积余额,媒体有过多次报道,但没有统一口径,比较一致的说法是超过2000亿元。去年,深圳随便清点了一下财政的存量资金,就多统计出了一千多亿。媒体报道说,别的城市是缺钱花,深圳财政是有钱不知道怎么用。

  这个数据说明什么?说明深圳城市几乎没有福利开支的负担,整座城市几乎不养闲人,几乎每个人口都是创造财富、拉动GDP增长的发动机。这样的人口年龄结构,上海拿什么来比?

  深圳大学的魏达志先生认为上海不是深圳的对手,其论据是上海的所有制结构不如深圳,因为上海是一个以国资与外资为底色的所有制结构,而深圳的底色则是活力四射的民营经济。

  现在,魏先生这个语惊四座的观点,可能还要多一个新的论据,那就是在人口年龄结构上,深圳完胜上海——而且在人口政策的取态上,上海仍然在收紧,深圳却已在放宽。

  沪深竞赛,谁能跑到更快?归根结底还是要体现在人口争夺战上。二者谁胜谁负,大家拭目以待。

  【推荐】读懂上海最新总体规划:有哪些亮点、哪些败笔?

  作者:孙不熟 来源:城市战争(ID:sunbushu123)获授权转载

  上海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房地产市场敏感的神经,前两天是“闸北地王”,这两天是“上海2040”。

  日前,上海正式对外发布《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并开启为启一个月的社会公示。消息一经传出,房地产媒体迅速借势炒作,深情地展望上海房价的2040。

  作为一个曾在规划行业干过的人,我就简单谈几个观感。

  1、这次社会公示,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较好的传播效应,原因是规划部门有意识地加强了公众参与环节。比如,为此专门搭建了一个叫做“上海2040”的网站,还特地制作了一个图文并茂的通俗版本,文案大气谦和、画风感性柔美。总之,诚意满满,希望社会公众都来看个热闹。

  这一点很值得其他城市学习,规划虽然是个专业的事情,但姿态上至少要传递出一个“开门做规划”的意思。这一次,上海比很多城市都做得好。

  2、本次规划对上海的城市性质描述为“卓越的全球城市”。自此,“全球城市”的表述首次写入上海的总体规划,在上一个规划文本中(1999年),上海的城市性质还是“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

  “全球城市”听上去比国际大都市又高了一个档次,目前国际上形成一定共识的“全球城市”只有4个,分别是纽约、伦敦、巴黎与东京。作为中国城市的老大哥,上海的志向当然不是与香港、新加坡争高下,而要与纽伦巴叫板,抢占全球城市链上的制高点。

  目前,提出创建“全球城市”的还只有上海。当然,首都北京在几年前有过一个“世界城市”的提法,其实内涵与“全球城市”差不多,但全球城市听上去略屌一点。

  3、上海在中国城市中首次提出了“中央活动区”(CAD)的概念。一直以来,中国城市流行的概念叫做中央商务区(CBD),但这个提法在国际上已经out了,因为中央商务区本质上是一种“功能分区”的过时的规划理念。现在,很多规划理论更倾向于认为城市本身是一个生态系统,不可能像机器那样实现精准的功能分区,城市规划应该尊重城市本身的多元性、生态性与自我调节能力。

  相比“中央商务区”,“中央活动区”在内涵上更丰富、在理念上更先进,它不仅涵盖商务的元素,文化的、生活的、商业的各种元素都会涵盖在内。一句话,这个理念更符合人性,因为人性本身就有追求多元的一面。

  4、上海城市功能扩展,从过去的四个中心(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基础上再加了两个功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自此,上海成为中国城市中功能最为完备的一个。

  相比而言,北京的功能定位中没有提到经济与金融中心,广州的功能定位中没有提到金融中心。可能是照顾到香港的面子,深圳从来没有高调提及金融中心与航运中心两个功能,一直只强调“科技创新中心”这个功能。天津的功能定位也比较完备,但很多表述前面都加了一个“北方”的限定词。

  5、上海的主城区扩容了:过去,人们认知中的上海主城区最多也就是外环线以内。而此次规划首次将外环线之外的宝山、闽行、虹桥、川沙4个片区纳入主城区,作为上海“全球城市”功能的承载区。

  纳入主城区之后,这四个区的工业用地很有可能会被逐步征收,改成商业与居住功能,尤其是宝山还是宝钢的大本营,随着宝钢湛江基地的投产,宝钢生产中心不太可能继续留驻上海,上海产业结构的“三产化”只会更加明显。

  6、这一轮规划的时间跨度是2016至2040年,在中国这已经算非常长远的一个时间跨度了,但老实说,仍然不够,新加坡的总体规划是按照100年的时间跨度来做的,芝加哥100多年前的规划图仍然能够发挥指引作用,至今摆放在当地市政厅供人参观学习。

  我知道,这很难,中国的大规模城市化还没有结束,上海还在高速发展、其城市面貌一天一个样,很难像新加坡和芝加哥那样做百年规划。但作为中国城市的标杆,上海应该拿出这样的智慧与决心,率先与国际接轨,做出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百年规划。

  7、“1+6”上海大都市圈范围确定:上海、苏州、无锡、宁波、嘉兴、南通、舟山。这个提法与此前发改委批复的《长三角城市群规划》有一点点出入。

  根据长三角城市群规划,长三角的势力范围被确定为一个中心加五个副中心,分别是上海单中心,再加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宁波都市圈五个副中心。此次规划提出的上海都市圈,吸纳了苏锡常的苏锡,也吸纳了此前连副中心不都算的南通,却把常州排除在外,常州网友要不要哭晕在厕所?

  另外,杭州都市圈的嘉兴,宁波都市圈的宁波与舟山,也被纳入新的上海都市圈,但与上海更近的杭州却没有纳入,这可能考虑到杭州有着自立门户的实力。但同为副省级城市、同为长三角副中心的宁波为什么又被纳入上海都市圈?不解。

  当然,规划文件的这些提法不必太较真。此前长三角城市群规划没有把杭州列入特大城市行列,差点让杭州网友哭晕在厕所。我当时就说,很多东西不是一纸规划能改变的,认真你就输了。

  8、与此前所有的长三角地区规划一样,本次规划最大败笔仍然是对人口总量的设定。根据本次规划以及此前公布的《长三角城市群规划》,上海到2020年仅有85万的人口增长空间,而从2020年到2040年,上海的人口增长空间被设定为0——因为2020年与2030年的人口规划都是2500万。

  我不知道这个数据会给上海带来什么,如果未来20多年上海的基础设施与科教文卫都是照这个数据来配备的话,那将是一个非常糟糕的政策。当然,大家要对上海有信心,因为上海在人口控制上具备超强的执行力,比如,2015年上海的常住人口还出现了负增长,这可能会算作一个政绩。

  毫无疑问,中国城市未来的竞争,不再是物流的竞争、资金流的竞争,而是在争夺外来人口上的竞争,上海怎么可以对越来越重要的外来人口设防呢?

  9、一段写得非常好的话

  公众读本里有这样一段话写得非常好:“我们希望,未来的上海,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道是可以漫步的,公园是可以品味的,天际是可以眺望的,上海的城市表情是大气而谦和,优雅而温馨,令人愉悦的。

  我们希望,未来的上海,跑步的人可以有地方跑,在家附近就有一片绿肺,跑累了坐在草地上看看鸟儿发发呆就可以彻底地放松下来。让爱看戏的人有戏看,不需要去大剧院,在更多街区的小剧场中,观众就可以自由地讨论、甚至即兴客串一把。让孩子们在社区里就可以安心地玩耍嬉闹,不需要担心被疾驰而过的车辆撞倒,因为不存在任何消极空间和死角,大家相互注视、相互关怀、相互守望。”

business.sohu.com true 小报告mp https://business.sohu.com/20160827/n466354984.shtml report 6627 作者:孙不熟来源:城市战争(ID:sunbushu123)获授权转载今天是深圳经济特区36岁的生日,我在朋友圈看到挺多人自发撰写的抒情文章,有些微信群甚至以发红
商业周刊/中文版

商业周刊/中文版

以洞见和趣味服务于以新商业领袖为主的全球化新经济时代读者

面包财经

面包财经

为价值而生 | 原创 | 深度

和讯网

和讯网

新媒体的实践者、研究者和批判者。

今日全球头条

今日全球头条

全球市场,深度解读,就在凤凰iMarkets

谁谁谁

谁谁谁

金融小故事,有趣又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