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财经
宏观 | 金融 | 公司 | 产业 | 财经人物

清华北大南下 世界名校进驻 深圳欲打造中国高教“超级城市”?(图)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手机看新闻
本报记者 戴春晨 实 习 生 邓雪芬 广州报道
本报记者 戴春晨 实 习 生 邓雪芬 广州报道

  8月29日,深圳市政府与北京大学在广州签署合作备忘录,决定以北大深圳研究生院为基础,深化合作,共同建设北大深圳校区。根据备忘录内容,双方计划将北大深圳校区及其附属医院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合理学科布局、鲜明国际特色、世界一流水准的教育、学术研究和医疗机构。

  时间倒回到8月26日,深圳教育局在媒体通气会上透露,深圳正洽谈引进国内名校共建深圳校区,这批名校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深圳将争取在今年9月前与北大、北京中医药大学签署合作办学备忘录,年底前与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签署合作协议。

  这还不是深圳高等教育未来版图的全部。在深圳“东进”的核心区域龙岗区,承接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进驻的国际大学城逐渐成型。目前进驻并开展教学活动的境外高校,已有来自香港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以及首个中俄合作办学项目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如果进展顺利,这座国际大学城未来五年进驻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将有10所左右。

  深圳在中国经济地位中举足轻重,却没有一所985、211院校。集邮票般引名校的“狂飙突进”,显示出深圳补足高等教育短板、支撑经济发展的决心。若是一切顺利,深圳将有可能成为我国华南地区高等教育的“超级城市”。

  这场动用政府资源的“引校入深”运动,会复制深圳历史上加工贸易和科技创新短期爆发的“特区速度”吗?

  政府、名校共建深圳校区

  深圳与北大签署的合作备忘录,并不是只有合作意向的模糊协议。在广州签约仪式现场,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在致辞中提及,北大深圳校区要“补齐深圳高水平大学和优质医疗资源相对较少的短板,为深圳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的致辞也有类似表述。

  北大新闻网关于前述签约仪式的消息,则对北大深圳校区的“面孔”有更详尽的描绘。该消息称,北大深圳校区的本科教育将坚持“小而精”的原则,具体的教育模式和方案正在研究之中,但应当是“根植深圳创新沃土、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在学科布局方面,未来的北大深圳校区将是一个以高度密集的学术研究为特点的校区。其中包括以医学和信息科学技术为重点,建设相应的学术研究机构,为深圳校区的人才培养和深圳创新城市建设提供学术和人才支撑。

  前述被点名提及的“医学”,正是医疗资源存在短板的深圳所需要的。而“信息科学技术”,则是深圳需要强者更强的选项。这也表明,深圳引进国内、国际名校,都指向“实用主义”的考量——服务社会需求。

  “这是深圳经济发展到达一定水平后的发展策略。”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阎凤桥说,深圳过去较多劳动密集型产业,想转变成知识导向型的经济形态,吸引高校前来办学有利于实践深圳的经济转型。深圳经济在全国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因此当地政府也有很多财政力量投入高等教育。

  深圳是国内少有的经济和教育极度不平衡的城市。从城市经济体量上看,深圳经济仅次于上海、北京和广州,其城市科技创新能力与拥有中关村的北京并肩。但从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上来看,目前却连一所985、211院校都没有。

  “尽管深圳一直在尝试补足高等教育的短板,但深圳现在的高等教育对经济的服务作用依然有限。”南京审计大学教授徐振宇说。

  事实上,深圳在2000年提出了创建深圳大学城的举措,先后与清华、北大、哈工大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创办以培养全日制研究生为主的研究生院群。其后的2011年,深圳又获准建设南方科技大学,这所高校曾经因为推行一系列改革而名噪全国。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教室主任马陆亭说,深圳当前引进名校办学条件更加成熟,深圳已完成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科技创新的转型升级,厂房土地得以腾退,为兴办高等教育留下空间。而社会有创新的需求,能促进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成果的转换。

  “一流大学看重的是深圳的活力,深圳看重的是一流大学将来是否能够持续不断地注入新的创新元素。这种合作是以互利为基础的,无论是对深圳还是大学的发展都是有利的。”马陆亭说。

  徐振宇表示,深圳科技创新形成的需求,更容易吸引生源和师资。一方面,深圳良好的就业环境,促使更多高分考生选择深圳;另一方面,深圳对科研的需求和毗邻香港的国际化优势,更容易促使海外人才来深圳任教并承担科研任务。名校的深圳校区一旦建起来,将有更多机会与深圳、香港的创新企业进行产学研对接合作。这样的产业和高校交融的局面,又是北方地区难以出现的。

  与早年相比,这次“名校入深”的计划,更多强调培养本科生。合作高校数量之多、合作规模之大,均超先例。从已确定的信息看,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未来在校生将达到2万人规模,其中本科生1.2万,而武大深圳校区亦为2万人左右规模,大部分为本科生。而从高校的质量看,按照计划,深圳未来至少有7所985、211院校,另外还将拥有诸如香港中文大学、莫斯科大学等世界级名校。而由于各个名校在深圳“奉献”的专业均是本校拿手的优势专业,这也使得深圳在接下来的“双一流”竞争中拥有很强的竞争力。

  “名校深圳校区如果办得成功,深圳完全有可能后来居上,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格局中举足轻重的城市。”徐振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校本部和深圳校区,

  如何同质?

  深圳描绘出一张诱人的高等教育未来蓝图,但一切还只是开始筹划,落实这张蓝图的关键是,名校在深圳校区的教学和科研的高质量。在中山大学校本部教书的陈广汉教授追问:校本部和深圳校区,能一个样吗?

  事实上,高校和地方政府合作共建的办学思路,在高等教育界也被称为“异地办学”,可以追溯到1984年的山东大学威海校区。直至今日,除了深圳,国内依然有不少城市热衷于引进异地办学的名校,比如青岛,其引进市外高校的力度同样惊人,2016年已经签下20家高校,这包括已在深圳建分校区的哈工大。而在现在,异地办学的国内高校并不少见,如中大珠海校区、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广东财经大学三水校区,厦门大学漳州校区等等。

  “异地办学”的初衷,自然是复制那些著名的大学。但实际操作过程中,这种复制并不好做。异地办学的高校,校本部和异地分校区的常见关系是分年级制度,学生大一、大二在分校区就读,大三、大四回到校本部。这种方式都已被证实存在缺陷。例如,最先实行分年级制的厦门大学漳州校区,在2012年全部搬回校本部,原先的校区成为独立学院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用地。厦门大学归结的原因是“校园文化、学长学姐引领作用的割裂,以及教学、实验的不连贯”。为解决分年级分校区的问题,有的高校探索整学院制,不同校区分别设置建制二级学院,学院间教学科研相互独立。

  “但如果分校区所在的城市没有很强势的社会需求,学生的实习、校外实践都很有可能低人一等,沦为实际上的"二等校区"。这也是众多高校多校区管理不算成功的重要原因。”徐振宇说。他对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深圳引进一流高校,属于强强联合,与国内先前的经验都不尽相同。而深圳强大的社会需求,有可能让诸如“北大深圳校区”的探索取得成功。

  阎凤桥认为,“引狼入室”能促进深圳和周边的高校竞争。优质高校扎堆,不仅能带动名校相互之间的竞争,而且学术氛围浓厚的环境还能促使深圳大学等本地学校进步从而形成高等教育的聚集效应。

  陈广汉表示,诸如北大、中大等国内名校的校本部,校园文化和学术氛围是经历上百年历史积淀而成,分校区在十几二十年之间难以企及,因而考生可能更倾向于本校区。为弥合校本部和分校区的差异,需要尽可能统一招生标准、统一文凭,并且保障师资配比一致,尤其是保证分校区的录取分数线不降。(编辑 李二民)
business.sohu.com false 21世纪经济报道 https://epaper.21jingji.com/html/2016-09/02/content_46039.htm report 3685 本报记者戴春晨实习生邓雪芬广州报道8月29日,深圳市政府与北京大学在广州签署合作备忘录,决定以北大深圳研究生院为基础,深化合作,共同建设北大深圳校区。根据备忘录
(责任编辑:Newshoo)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