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

222天调查,一份非完整版的新能源车骗补名单出炉,新能源汽车行业巨震!

  这种规模的骗补一旦被官方证实,显然会超出任何一位专家或行业人士的设想。

  这是中国汽车业20年来最大的行业审查行动。

  9月8日,财政部官方网站挂出了《关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专项检查的通报》,并明确列出了作为典型骗补案例的五家企业,分别是苏州吉姆西、苏州金龙、深圳五洲龙、奇瑞万达贵州客车以及河南少林客车。涉及新能源汽车补贴金额10.1亿元。

  这份通报意味着持续了222天的新能源汽车骗补调查的正式进入结果发布期。

  2016年1月16日,经济观察报独家披露《消失的新能源车与庞大的骗补产业链》,将新能源汽车骗补这一广泛存在于行业的“潜规则”暴露在阳光下,指出在非正常爆增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数据背后,是大量投机者通过各种手段套取财政补贴而一夜暴富的恶性危机。

  随后,骗补报道迅速引起上下各层面的高度关注。从1月21日开始,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联合启动骗补调查开始,到国务院办公厅组建督察小组,今年上半年国家层面先后组织了三次调查。在新能源车作为国家力推的新能源战略产业背景下,骗补调查成为2016年汽车业的大事件。

  但无论是媒体还是企业,都似乎低估了骗补规模及其严重性。9月8日财政部发布的这份只有5家企业的非完整名单,骗补总金额已经超过10亿元——这显然不是行业关注的全部。

  当天下午,一份更详细的名单在各个圈子内流传,该名单提到了20家涉及骗补的整车企业,以及89家涉及新能源车辆闲置情况的企业。至8日晚间,一份号称更完整版的“骗补名单”也浮出水面,按照该名单,被调查的93家企业中有72家企业存在骗补和违规谋补行为,涉及补贴资金92.7亿。

  截至本报发稿时,这份名单仍未获得相关权威部门的确认。名单上提及的车企已有两家发布澄清公告,声称并未收到官方通知。但无论这份名单是否属实,实际的骗补情形也是让市场震惊的。

  新能源骗补的“井盖”已经揭开,灰色阴影下有多少藏身者也将逐渐清晰。而由骗补清查开始,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正进入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

  一石激起千层浪

  新能源汽车骗补有多严重?若9月8日晚间曝光的那份完整版骗补名单属实,意味着占中央财政拨付新能源汽车补贴近1/3的资金被套取。就在8个月前,这一切还难以想象。

  2016年1月初,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不断“放卫星”的消息占据各大汽车新闻头条。继2015年11月新能源商用车单月产量超过全球其他国家之和后,2015年12月份新能源商用车产量再飙升两倍至63525辆。很多商用车企业过去一年才卖几百辆,但在2015年12月一个月就卖出了1000多辆新能源商用车,尤其是6—8米的车型,这一车型的补贴甚至高于车辆成本。

  数据上看似太过明显的“大跃进”,引发业界哗然。包括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执行副理事长欧阳明高,以及国家信息中心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在内的部分专家和行业人士,都开始表达担忧。

  1月16日,经过近一个月的调查采访,经济观察报的新能源骗补报道刊发,来自新能源汽车一线的爆料者详细解析了通过虚假改装、电池重复使用、关联交易等在内的多种骗补伎俩,一年就能“赚”1亿的触目惊心的骗补产业链。

  一场新能源行业的“揭黑风暴”就此掀起。1月21日,国家工信部向经济观察报报道做出独家回应,表示工信部已经联合财政部、科技部、发改委四部委启动相应的调查。同日,四部委联合发文,宣布启动新能源补贴专项审核调查。核查范围覆盖近三年内获得过国家补贴的全部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车辆购买单位。

  2月、3月,发改委连续两次发布专项组在各地进行骗补核查的进展;3月,央视曝光苏州吉姆西虚假生产、虚报合格证,以不存在的车辆套取大量财政补贴的事件。明目张胆骗补的吉姆西不仅成为第一个恶意骗补企业,也让外界对新能源补贴的黑洞究竟有多深再生担忧。

  山雨欲来风满楼,四部委打击骗补的行动迅速引发新能源行业的震动。3月10日,比亚迪汽车南京尚迪店总经理刘某跳楼自杀,该经历留下遗书称自杀与新能源骗补有关。半个月后,苏州金龙总经理去世,同样有消息传出其死因可能是骗补调查压力。但这两个消息均遭到企业否认。

  与此同时,业界针对新能源骗补的争论也开始不断升温。对于如火如荼的新能源汽车而言,骗补潜规的曝光无异于一盆冷水当头浇下,争议声也不可避免地随之而起。而骗补这种恶劣行为的存在对行业的发展也产生巨大的负面效应。

  尽管行业专家都强调骗补行为的存在对行业产生了巨大的负面效应。但仍有舆论认为,由此展开全国范围的骗补调查不仅会打击新能源企业的积极性,同时还会耽误中国汽车业借新能源在全球汽车工业中弯道超车的机会。同时,多家主流新能源企业更是抱怨,由于国家补贴和多有地补都受到骗补调查而暂停,企业的资金链开始紧张。

  但这并未影响骗补调查力度的继续升级。4月下旬,由国务院督查组牵头的第二轮实地核查启动,调查内容扩展到取消地方保护政策、充电设施建设等多方面。

  4月底,消息传来,中机中心决定把2016年发布的1~3批新能源汽车推广目录全部重审,第4批的车型也退回重审。新能源骗补影响快速扩大,业界开始意识到中央坚决彻查骗补、全面规范行业秩序的决心。“新能源汽车骗补跟家电骗补可不是一个级别,家电补贴一台冰箱最高补300元,一辆新能源客车最高补贴60万,整个行业涉及的可是几十亿、几百亿的资金啊!如果真有骗补行为,那可不是小事。”在经济观察报骗补报道刊登后,某部委汽车产业司主管对记者直言,新能源骗补的严重性将远超家电补贴风暴。“如果水清见底,投石只可激起一圈涟漪,自会迅速恢复平静。但如果表面一潭静水,实则积满淤泥,一石下去,则污垢自会统统泛起。”某汽车业内人士也表示,新能源是国家战略产业、财政补贴大户,彻查之下,必然会牵连出远超预期的黑幕。

  西安会议

  7月6日,一场由国务院副总理马凯主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座谈会”在西安悄然举行。列席者为来自国务院以及包括央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商务部、国资委等在内10个部委的官员,28个新能源汽车重点推广省市自治区的官员也到场,同时会场上出现的还有比亚迪、郑州宇通客车等新能源主流车企的高层代表。

  西安曾是2015年第五届国际新能源产业大会的举办地,2016年的西安会议更是成为新能源汽车骗补调查的分水岭。

  在此之前,持续了半年的新能源骗补调查并不顺利。调查刚启动时,工信部曾预期一个月后就将有结果出炉,4月中,开始传出调查结果即将公布的消息。然而,骗补企业名单仍迟迟未露面。

  5月28日,财政部发布声明,“关于新能源汽车推广骗补核查,现场核查已经完成,目前处于会审阶段”。

  在骗补调查之前,中国已经开始启动补贴标准退坡制,根据财政部去年已发布新的补贴政策:2017年至2018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较2016年下降20%,2019年至2020年下降40%,2020年以后补贴政策退出。由于“突发”的骗补调查,很多企业2015年的中央补贴发放都被暂停,地方财政更是遥遥无期,变数更大。

  与此同时,在与新能源相关的多个领域,政策层面的整改风暴也同步掀起。在中央加快动力电池技术提升的思路下,从今年6月到8月,关于动力电池审核名单将于补贴挂钩的担忧也导致了新能源领域的另一场波动。

  正因为此,西安会议被寄予“厚望”,企业希望借此结束提心吊胆的日子。

  当天的西安会议上,国资委主任肖亚庆宣读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督查报告的主要内容。

  报告首次公开承认,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确存在有骗补和违规谋补方式,套取国家的补贴扶助资金的情况。骗补和违规谋补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车辆未达到推广标准甚至未生产,违规取得牌照骗取补贴;二是车辆符合规定,不过卖给关联企业而非终端用户,未达到补贴条件提前谋取补贴;三是车辆卖给终端用户,但在获取补贴后大量闲置。

  督查报告称,从2013~2015年,中央财政共拨付新能源汽车补贴、奖励资金284.44亿元。其中,2013~2014年,实际发放购置补助资金101.9亿元,14个省市获得中央财政充电设施建设奖励7.7亿元。2015年,预拨购置补助资金175亿元。2013~2015年,地方财政年拨付补助资金合计200多亿元。

  骗补名单初露真容

  两个月的等待后,名单依然没有对外公布。这只靴子迟迟不落地,让整个行业绷紧了神经。8月底,经济观察报刊发了《迟到的骗补名单》,一周后,财政部在9月8日公告了调查的部分结果。

  财政部目前明确定性为“骗补”的五家企业中:苏州吉姆西客车制造有限公司虚假申报2015年销售新能源汽车1131辆,涉及中央财政补助资金26156万元。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在2015年提前办理了机动车行驶证,多申报中央财政补助资金51921万元。深圳市五洲龙汽车有限公司在2015年提前办理了机动车行驶证,多申报中央财政补助资金5574万元。

  另外,奇瑞万达贵州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提前办理了机动车行驶证,多申报中央财政补助资金9810万元。河南少林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在2015年提前办理了机动车行驶证,多申报中央财政补助资金7560万元。另外,财政部也对未来的惩罚都做了详细的通报。

  惩罚的措施包括,对恶意骗补情节最严重企业直接取消其中央财政补贴资格,2015年生产的全部车辆中央财政不予补助,追回2015年度预拨的全部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同时,对严重的企业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取消其整车生产资质。

  调查结果还显示,财政部督察小组对90家主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进行了专项检查,共涉及2013-2015年已获得和已申报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的新能源汽车40.1万辆,抽查13.3万辆已销售的新能源汽车的运营状态。

  而在9月8日下午和晚间,一份未经证实的“骗补名单”中,更多主流车企名列其中,它们被曝光都有不同程度的骗补和违规套取补贴行为——少到30多万,多到5个亿,93家被调查企业中仅21家没有骗补和违规套取补贴行为。这种规模的骗补一旦被官方证实,显然超出了任何一位专家或行业人士的设想。

  “但这是一份不容易确认的名单。”不愿透露姓名的一位行业专家认为。

  经济观察报获悉,处罚只是针对骗补企业个体的惩处措施,而针对整个行业的骗补产业链条,更严格的监管体系已经启动。

  来自工信部的消息称,工信部将在准入、销售、使用三环节做好监管工作。包括推进生产企业、地方和中央政府三级监管网络平台的建设,应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动态掌握车辆的生产、销售、安全运行、充电设施的运营情况。

  事实上,无论是7月的西安会议、8月底的电动车百人会夏季论坛,以及9月初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都共同传达出建立针对新能源汽车的长效法制化机制,其中包含平均油耗法规与积分交易机制。风暴过后,一场新能源汽车“去补贴化”的合规之路已徐徐展开。

  (来源:经济观察报新媒体)

  (拓展阅读)

中央花300多亿补贴新能源汽车,这些公司竟然上亿上亿地骗!

  

  虚报千余辆汽车信息,意图骗补2亿多元;千余辆汽车还在工厂里生产,却按照完工多申请补贴5亿多元……

  财政部8日公布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专项检查的相关情况,并公开曝光了5个典型案例,这也是打击新能源汽车骗补首次“亮剑”。

  5个典型案例分别是:

  (一)苏州吉姆西客车制造有限公司通过编造虚假材料采购、车辆生产销售等原始凭证和记录,上传虚假合格证,违规办理机动车行驶证的方式,虚构新能源汽车生产销售业务,虚假申报2015年销售新能源汽车1131辆,涉及中央财政补助资金26156万元。

  (二)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申报2015年度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的新能源汽车中,有1683辆车截至2015年底仍未完工,但在2015年提前办理了机动车行驶证,多申报中央财政补助资金51921万元。

  (三)深圳市五洲龙汽车有限公司申报2015年度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的新能源汽车中,有154辆车截至2015年底仍未完工,但在2015年提前办理了机动车行驶证,多申报中央财政补助资金5574万元。

  (四)奇瑞万达贵州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申报2015年度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的新能源汽车中,有327辆车截至2015年底仍未完工,但在2015年提前办理了机动车行驶证,多申报中央财政补助资金9810万元。

  (五)河南少林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申报2015年度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的新能源汽车中,有252辆车截至2015年底仍未完工,但在2015年提前办理了机动车行驶证,多申报中央财政补助资金7560万元。

  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推广数量的快速增加,新能源汽车“骗补”的情况屡屡发生。

  违规者受严惩

  对上述典型案例,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对恶意骗补情节最严重的苏州吉姆西客车制造有限公司,取消其中央财政补贴资格,2015年生产的全部车辆中央财政不予补助,追回2015年度预拨的全部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取消其整车生产资质。

  同时,对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奇瑞万达贵州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追回2015年度2416辆违规上牌车辆获取的中央财政补助预拨资金,并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有关规定,按问题金额50%处以罚款。同时,自2016年起取消上述4家企业中央财政补贴资格。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其问题车型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予以剔除。对于上述4家企业何时恢复执行中央财政补贴政策,该负责人表示,将视地方政府和企业整改情况而定。

  

  除了这几家典型案例,对检查中发现的其他问题也将视情节依法依规进行处理。一是对存在“有车缺电”和“标实不符”问题的企业,追回2013年、2014年问题车辆已获取的中央财政补贴资金,并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有关规定,按问题金额的30%处以罚款;对2015年问题车辆不予清算。二是对闲置车辆在2015年清算中暂扣全部或50%的中央补助。

  补贴标准退坡

  “根据上述问题严重程度,财政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向问题企业所在的省市地方政府进行通报,要求当地政府进一步核查追究相关监管部门及工作人员的责任,涉嫌违纪违法的,交当地行政监察部门、公安部门及检察机关处理。”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下一步,财政部将与有关部门联合下发补充通知,要求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按照上述处理原则,对相关企业报送的2015年度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申报数据进一步审查核实,积极稳妥做好2015年度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清算工作。“对财政部此次检查未涉及的企业,由地方开展进一步核查。”该负责人表示。

  事实上,对于新能源汽车,我国已经开始启动补贴标准退坡,倒逼企业加快向市场求发展。财政部去年已发布新的补贴政策要求,2017年至2018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较2016年下降20%,2019年至2020年下降40%,2020年以后补贴政策退出。

  媒体曝出“企业版通报”骗补名单

  经济观察网记者第一时间拿到了新能源企业间传播的那份“重要信息通报”。与财政部仅通报的五家企业相比,在这份通报中,骗补企业达20家,涉及补贴规模未公布;存在车辆闲置情况的企业(包括关联方企业和终端用户企业)89家,涉及补贴资金达42.826亿元。

  除了财政部公布的五家企业外,吉利、力帆、天津比亚迪、江淮、日产、宇通、中通等主流新能源企业都涉事其中。

  来自新能源企业的消息人士称,在新能源汽车企业同行的内部交流群中,这份名单在9月8日下午被疯狂转发,但消息来源已经难以探究。不过,多家新能源企业相关人士都对经济观察网记者表示收到了这份信息。在这份名单中,新能源汽车推广补贴处置结果分为两类,一是骗补,包括三种情况:

  第一类:有牌无车5家企业:少林、万达、五洲龙、吉姆西、苏州金龙。

  5家企业停止执行中央财政补贴。吉姆西取消整车资质,其他4家把问题车辆从推广目录中剔除。追回补贴资金。

  第二类:有车无电12家车企:现代、吉利、福田、申沃、少林、力帆、天津比亚迪、安凯、唐山上汽、青年、华普、一汽客车。

  第三类:标识不符(电池)8家车企:江淮、日产、恒通、飞驰、宇通、中通、南京金龙、吉利。

  上述消息人士称,“有车无电”指的是只有一个空的车壳,并没有装载电池,或者一款电池装上去通过检查后,在拆下来装到别的车上。这种骗补手法是经济观察报在最早的新能源骗补报道中就重点提到过的手法。至于标识不符(电池),就可能是更隐蔽的骗补手法了。其中吉利涉及其中是因为该公司旗下的康迪微型电动车涉嫌骗补。

  该人士称,如果深究下去,这种车怎么拿到合格证,怎么一路顺利地通过一关一关的审核?这些都是揭开骗补行为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的重要环节。为骗补开“开绿灯”的企业和单位同样应该成为调查的重点。打击的应该是整个套取补贴的链条。

  这份“重要信息通报”中对骗补企业的处置意见是:对上述1、2项20家企业,取消2016年补贴预拨资格;问题车辆2015年不予清算补贴,且2013-2014年的补贴也同时追回。但合规车辆可以继续销售。

  第二类部分名单是“车辆闲置”的企业。具体为:1、关联方闲置涉及33家车企,共30414辆,涉及补贴:16.96亿元;2、终端用户闲置,涉及54家车企:未提车6093辆,已提车15269辆。

  车辆闲置总计涉及补贴金额42.826亿元。对这些闲置车辆处置意见是:根据情况严重程度区别对待,采取暂缓清算、暂清算50%,待一年后看车辆闲置情况,再做处置,如达到要求,则按达到要求年份补贴标准补齐补贴额度,如仍达不到要求,则取消补贴。

  在经济观察报此前的调查报道中,借助关联企业或私下达成分成协议的企业来购买新能源,以获得销售订单,继而申请领取补贴,是较大规模套取补贴的主要方式之一。

  如果按照财政部公布的五家骗补企业涉及补贴资金10亿元来看,如果这份名单属实,其将至少达到近百亿元规模(并给恶意骗补金额总数)。但截至记者发稿时,还没有权威机构对这份名单进行确认。

  (来源:经济日报、经济观察网

business.sohu.com true 南方略咨询mp https://business.sohu.com/20160912/n468240968.shtml report 8841 这种规模的骗补一旦被官方证实,显然会超出任何一位专家或行业人士的设想。这是中国汽车业20年来最大的行业审查行动。9月8日,财政部官方网站挂出了《关于新能源汽车推
商业周刊/中文版

商业周刊/中文版

以洞见和趣味服务于以新商业领袖为主的全球化新经济时代读者

面包财经

面包财经

为价值而生 | 原创 | 深度

和讯网

和讯网

新媒体的实践者、研究者和批判者。

今日全球头条

今日全球头条

全球市场,深度解读,就在凤凰iMarkets

谁谁谁

谁谁谁

金融小故事,有趣又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