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
> 综合

归来吧,归来哟,那些飘落海外的红筹

  踏着沉重的脚步,归乡的路是那么漫长..........

  2016年的国内资本市场被360、万达欲回归A股的消息搅动一池春水,中信国安、中葡股份等360私有化概念股,国中水务、上海九百等万达私有化概念股,股价也是借势发力,掀起一波又一波海外红筹回归高潮。

  各地对红筹股的理解有差异

  红筹股(Red Chip),这一概念诞生于90年代初期的香港股票市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上有时被称为红色中国,相应地,香港和国际投资者把在境外注册、在香港上市的那些带有中国大陆概念的股票称为红筹股。

  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香港资本市场上一直存在着英资和华资公司的划分。此后随着香港的回归前后与大陆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大陆资金逐步进入香港,形成第三类机构——中资企业。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1992年7月至1993年底的一年半时间,被中资收购或参股成为主要股东持股10%以上的香港上市公司有28家,占1993年底香港全部上市公司477家的5.9%。红筹股概念初步形成。1996—1997年,深业控股、越秀交通、中国电信陆续上市,红筹股开始被市场热炒注资重组概念,红筹股板块正式确立。

  2000年后,红筹股再次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当年红筹上市12家,筹资3539亿港元,占当年香港主板和创业板筹资总额的77%。到2004年,香港红筹企业总数达84家(数据来源: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所)。

  从1992年起,中国公司开始在美国上市。这一阶段包含了两类企业,直接上市与间接上市并存:一类是在香港上市的国企H股以美国存托凭证方式(ADR)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如青岛啤酒、上海石化、马鞍山钢铁等8家公司,另一类为外资或中资的公司以红筹方式上市,如华晨金杯汽车、中国中策轮胎和正大易初摩托。

  当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以制造业为主,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强劲吸引了国际投资者,华晨金杯汽车在上市后的一个多月内,股价从发行价的16美元上涨至33美元。这是第一波中国热。

  这股热潮到1994年开始消退,一方面是受到墨西哥的金融危机引发的新兴市场信心危机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中国上市公司本身的原因,公司在上市后公布的中报和年报业绩与公司管理层在上市推荐时所做的预测有很大出入。

  1997年上半年,中资股迎来第二次上市高潮。主要是一批公司在香港上市的同时,在美国以ADR方式上市或在OTC市场挂牌交易,包括华能电力国际、中国东航、南方航空、大唐发电等H股,也包括北京控股、上海实业等红筹股。

  1999年和2004年,中资股又掀起连续两波在美上市的高潮,主力都是网络股。前一波的代表是中华网和三大门户网站;后一波的代表是Tom在线、掌上灵通、盛大娱乐等。而这两次高潮的主力都是红筹股。

  除此之外,在伦敦、多伦多、东京都有少量红筹股存在。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海外市场除香港外,并不特别强调红筹的概念,而是统一定义为“中国概念”。无论H股、S股、买壳、造壳,不管来源如何,只要满足各交易所的上市标准,就可以上市。红筹股与非红筹股间的界限一直比较模糊。

  估值差异——红筹回归的最大动因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红筹股哭着喊着要回归,或许并不是出于报效祖国情怀,只是因为简简单单两个字—利益。

  先说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香港股市号称全球市场市盈率最低,虽然享有价值投资的美誉,却也是一种无奈。对于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来说,“价值投资”毕竟不能当饭吃,能卖两块钱的东西谁也不想只卖一块,但由于市场容量与活跃度的关系,港股的低估值短期内很难改变,那么也就无怪乎“万达”们心心念念想要回归A股了。

  神州信息打响了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回归A股的第一枪。2013年8月,港股上市公司神州控股(00861)将旗下IT服务商神州信息的全部资产、负债及其相关业务作价30.17亿元注入*ST太光,实现在A股借壳上市。与分众传媒的整体上市不同,神州控股是剥离旗下非核心资产在A股上市,母公司继续在港股上市。*ST太光更名为神州信息,股票复牌后阶段涨幅高达200%。

  而在美国,近年来中概股回归似乎成为一种潮流。许多早年借助互联网科技浪潮的春风,远隔重洋奔赴美国上市的中国互联网企业骄子们,面对两国资本市场巨大的估值鸿沟,纷纷卸下虚伪的面具,通过“溢价私有化→拆除VIE结构→再度溢价借壳”的流程登陆A股市场。

  “中概股回归第一股”的桂冠当属分众传媒,2012年,分众传媒获取私有化要约,溢价17.6%。2015年,分众传媒通过借壳“联姻”七喜控股实现在A股上市。分众传媒借壳上市前的全部股权的评估值为458.71亿,较账面净资产的增值率达到1750.19%。而方案公布后,七喜控股也连续录得七个涨停板,其后最高涨到62.34元,较停牌前上涨455.7%。

  分众传媒此次借壳成功,给中概股红筹回归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刺激着“海外游子”老板们的小心脏。由于估值差异的存在,红筹股回归A股后,A股回报它们的只有一个字:涨,问题只是涨多涨少的问题。无论私有化以及配套融资付出了多少溢价,二级市场最终会给它们非常丰厚的回报。即使是重组完成后存在限售期,也并不会妨碍私有化后回归A股的套利者们及时收割胜利果实:可以通过股权质押、收益互换等方式,提前把巨大的市值变现。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中概股回归A股后能获得如此高昂的估值呢?智通财经研究中心分析认为,原因有四:

  其一,中国内地股票市场由于证券发行制度长期改革缓慢,大量企业上市无门,导致股市缺少优质的投资标的,在一定时期内造成了显著的稀缺性,这是导致互联网概念股以及许多优质白马股高估值的根源;

  其二,中国内地股票市场监管体系仍有待完善,为上市公司规避监管、钻空子提供了便利,回归A股的吸引力大为提高;

  再者,做空机制、退市机制的缺失,令市场失去了价值纠偏的功能。即便经营不善,相关上市公司也不必惧怕遭受做空;即便触发退市规则,也可以通过卖壳“再捞一笔”;

  最后,国家政策对相关产业的扶持,也催生了投资热潮,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同步繁荣,尤其是以创业板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类股票2013-2015年的长期牛市,导致香港与内地市场、中美两国市场上同类股票之间出现了严重的价值鸿沟。不得不说,私有化退市回归A股的现象,是一种被扭曲的市场化现象。

  坎坷的红筹回归之路

  面对巨大的估值套利利益的诱惑,受够了低估值美誉“红筹股”,或许都有一颗回归A股的心。

  红筹股回归A股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整体回归A股上市以及分拆上市。分拆上市可以保留母公司在原来交易所的上市地位,但母公司剩余资产模块也无法享受在A股上市的高溢价的红利,可谓有利有弊。

  而红筹股回归A股的途径,主要包括IPO上市和借壳上市。

  智通财经了解到,红筹股私有化后若选择IPO上市,将承担巨大的时间成本。截至9月23日,证监会受理IPO首发企业837家,其中,已过会91家,未过会746家。2015年约200家新股上市,如果按照这个发行节奏,IPO企业光排队就得三年时间,而一旦过会审核不通过,还得重新排队,所耗时间就更长了。而红筹股完成私有化后,通过买壳进行资产重组,向证监会申报审核通过后即可上市,如果流程走的顺利,四个月即可完成,因此,借壳上市成为红筹股的首选。

  以分拆上市为例,红筹股回归A股的具体流程如下:

  港股分拆上市整体流程:

  美股分拆上市整体流程: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美股中收到私有化要约的中概股已超过40家,而港股中正在走私有化流程的公司也不在少数。这里列举部分近期红筹股分拆上市案例:

  但是A股不是你想回,想回就能回,因为证监会监管这道关口,没那么容易过。并不是只要红筹股下的了决心,经得起等待,就一定能回归A股。

  今年6月,证监会公布“史上最严借壳标准”——《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制定三大配套措施来强化借壳上市的事中事后监管,其目的在于,要形成严格借壳上市“全链条、全环节、全主体”的监管安排。

  根据《办法》,企业借壳上市复牌前召开媒体说明将成规定动作,并严格对重组上市行为的信息披露问询,着力提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

  除了在信息披露监管上发力,《办法》还规定,监管层将对借壳上市项目进行现场检查,使之常态化。监管层特意强调,对上市公司开展现场检查,是《证券法》赋予证监会的法定职责,现场检查不为项目增信,更不是监管背书。

  此外,若重组项目出现违法违规行为,不仅上司公司被惩罚,中介机构也将同步问责。

  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仅在9月份,就有两家港股公司倒在了借壳上市的征途。

  先说中软国际(00354)。8月2日,中软国际发布公告称,拟将中软国际TPG业务的两大经营主体作价63.31亿元人民币注入博通股份,交易完成后,中软国际将持有博通股份72.18%的股权,成为控股股东,实现借壳上市。但一个多月之后的9月9日,中软国际再次发布公告称,由于政策原因,终止博通TPG合并,借壳上市计划告吹。

  再说永达汽车(03669)。4月14日,永达汽车发布公告称,拟将永达汽车集团作价120亿元注入扬子新材,交易完成后,达投资控股将持有扬子新材总股本的60.92%,实现借壳上市。但五个月后的9月8日,双方发布公告称,由于本次重大资产重组进展无法达到交易各方预期,重组事项终值。永达汽车同样梦碎回归A股之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线而求索。回归路上多坎坷,最后喜悦能落实几家还真的很难说。对于一些已经完成私有化的中概股而言,回归也面临着僧多粥少的问题。在排队IPO方面堰塞湖几年之内预计难以消化,惟有借壳。但目前监管层打击A股壳资源炒作的意图很明显,而真正优质的壳资源并不多,这就可能导致优质壳资源坐地起价,加大中概股上市的成本。此外,目前监管层可能在引导资金“脱虚向实”,但大部分中概股都属于互联网等虚拟行业,而这也让不少中概股的A股回归路变得不确定。

  终于,2016年9月2日,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表示,证监会正在对海外上市的红筹企业通过IPO、并购重组回归A股市场可能引起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在相关政策明确之前,对该类企业回归A股市场的相关规定及政策没有任何变化。故乡的风云,真的能为这些红筹抹去创痕?

business.sohu.com true 搜狐媒体平台 https://business.sohu.com/20161001/n469470882.shtml report 5607 踏着沉重的脚步,归乡的路是那么漫长..........2016年的国内资本市场被360、万达欲回归A股的消息搅动一池春水,中信国安、中葡股份等360私有化概念股
商业周刊/中文版

商业周刊/中文版

以洞见和趣味服务于以新商业领袖为主的全球化新经济时代读者

面包财经

面包财经

为价值而生 | 原创 | 深度

和讯网

和讯网

新媒体的实践者、研究者和批判者。

今日全球头条

今日全球头条

全球市场,深度解读,就在凤凰iMarkets

谁谁谁

谁谁谁

金融小故事,有趣又有料